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科班出身。同很多青少年一样,在高中时期,我一心扮演着“小镇做题家”的角色,除了忙于通过题海战术提高自己的高考分数外,对未来的专业选择几无考量,更遑论生涯规划了。在稀里糊涂选了一门自己不擅长的专业后,我在大学本科阶段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在经历了一番自我同一性的艰难探索后,我最终选择了心理学作为继续求学的道路指向——这可能也是绝大多数心理学跨考研究生的心路历程吧。在研究生阶段,我被“分配”的导师——刘兴华老师,刚刚开始正念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那是2010年,彼时正念在国内心理学领域还算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但是从第一次接触它,我就感到正念同自己刚经历的同一性探索出来的处世哲学极其匹配(记得当时我给导师写读书报告时表达过这种激动之情),也就这么机缘巧合地将正念定为长期深耕的方向。
如今,十多年的光阴一晃而过,我从一名研究生变成了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者,也十分有幸地见证了正念心理学在国内外的迅猛发展,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实践都有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在我国,各种与正念心理学相关的书籍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版。然而,细究一下会发现,国内与正念心理学相关的书籍绝大多数是译著,而且往往关注某一个领域正念的应用。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正念虽然有着深厚的东方传统文化渊源,但是其在实证科学领域的兴起是源于英美国家,而且面向大众,它的目标也是帮助人们解决具体的心理困扰或提升具体的心理品质。然而,我又不禁会想,要是有一本我们中国人自己撰写的,能够兼具理论与应用的正念心理学书籍,是不是更有助于大众对正念的理性认识和正念的科学传播呢。2020年,处于居家隔离和职业转换空窗期的我便开始了本书的构思与写作。中间因工作繁忙几经搁浅,最终能够出版,感到实属不易。
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外加一章绪论。其中,绪论部分简述了正念迈入心理学领域的历史发展脉络。前四章是偏基础理论性的内容,阐述了正念的概念、理论和机制。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从临床和非临床领域讲述了正念的具体应用。这两章内容比较多,除了介绍正念的具体效果外,也进行特异性机制的梳理,同时提供一些具体正念干预方案的介绍,甚至提供部分指导语以帮助读者进行体验。最后一章阐述了正念可能的风险以及练习时避免风险的注意事项。当然,这并不是说正念是危险的,而是说它在多数情况下可以作为一种自助练习方式,练习者需要接受一些提醒以使它能够让人受益。总的来说,我尽可能地对正念的理论和应用进行全面的论述,以使读者对正念是什么,正念有什么用,以及正念为什么有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在撰写此书时,对于本书的受众以及行文方式,我反复斟酌。经过和同行以及出版社编辑的商讨,还是决定在保证其学术性的同时,力求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进行阐述。希望不管读者有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都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在这里要感谢一些人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的努力。我课题组里的学生和访学及合作老师协助我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阅和撰写工作。做出贡献的人员包括:第四章:吴溪纯、张若彤;第五章:安容瑾、黄莹、吴幸哲、王寿湜、胜瑞珂、黄镜源;第六章:刘文姣、唐雨竹、朱冰钰、王杰、赵磊、闻学、张春阳、何芝暨、杨艳波、关婧怡、宋慕含;第七章:宋文莉。另外,还要感谢陈婧和刘晓妍在本书构思过程中给予的帮助,感谢孙可在格式调整中所做的烦琐工作。最后,要感谢曾经的同门,中国法制出版社陈晓冉编辑给予的鼎力支持。
由于水平有限,谬误之处难免存在。而且书中一些自己的思考也属一家之言,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如果本书能够激发你对正念心理学的兴趣,打开探索心理学的大门,我将不胜荣幸。如果阅读本书可以帮助你应对生活中的困境,缓解心理上的痛苦,在觉察和接纳中实现自我提升,那将是我感到最开心的收获。
愿正念能在你心中播撒一粒种子,滋养你的生命。
徐慰
2024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