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学者为了阐述正念如何发挥作用,发展出了较为完整的正念相关理论模型,这些模型是解释正念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相当一部分正念相关的理论模型涉及对正念的组成、结构、元素进行分析与解读。例如,正念的注意觉察单维模型、正念的三因素模型、正念的监控与接纳理论、正念的五维模型等。这些模型主要旨在分析正念的关键性成分,如注意觉察、接纳的态度等。当然,在分析正念构成成分的同时,也解释了各个成分所产生的具体作用。因此,可以认为这些正念的结构性模型代表了学者对正念机制的重要探索。有关这一部分的内容在第一章“正念是什么”的相关章节已经进行了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正念应对模型是由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学者于2009年以压力评估与应对作为基本框架所提出的正念的过程性机制模型(Garland et al.,2009)。根据前人经典压力相关理论,压力评估是压力应对的核心,对刺激的初级评估和次级评估决定了个体面对压力环境的躯体和心理反应,而且这一评估过程会根据压力与环境相关信息的改变而发生动态变化,导致压力重评的反复出现。针对小念的情形,他在遇到一些压力事件的时候(如考试),会在身体上感到紧张。这种紧张会促使他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焦虑的感受,而这种焦虑情绪又会反过来加重身体的紧张感。所以在初级和次级评估的循环往复下,小念越发觉得考试是天大的困难,对自己没有信心。可想而知,小念考试的成绩表现也不容乐观。
正念作为一种元认知水平的能力,通过对刺激的去中心化(将自我与经验分离)和再感知(在第二节会详细介绍),促使个体对压力刺激产生积极的重新评价。因此,根据正念应对模型(见图3-1),当对事件或刺激评估为超出自身能力的威胁、伤害或丧失时,个体可以通过将压力评估转换为正念模式来产生更为适宜的回应。小念通过正念练习,在进行次级评估而引发出面临考试的焦虑情绪时,他很快觉察到了自己的压力反应的存在,并迅速采用正念的方式“介入”,阻止了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之间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正念模式中,个体会关注意识的动态过程本身而不是意识的内容,进而增加了注意的灵活性并扩展了意识范围。因此,小念不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担忧的内容上,而是觉察自己整体的情绪状态和内心活动。由于不再深陷担忧的泥潭,小念的思绪可以抽出更多的空间去关注其他的信息。
图3-1 正念应对模型
意识范围一旦扩大,人们就可以有多余的认知资源来赋予事件新的含义,进而以一种积极的方式重新评估压力刺激。这种新的归因过程既可能通过有意识的反思过程实现,也有可能基于自发的洞察力以更自动化的过程完成。在小念的注意力不再陷入对考试的担忧之后,他很自然地意识到参加考试的积极意义(如考试可以促进自己对知识的梳理与巩固,考试也是了解自己知识体系是否健全,甚至是证明自己的机会),那么原来对考试的负性想法(如“我肯定考不好,一定会失败”)对他的影响就会减少。另外,对事件的积极重评会产生积极效价的情绪,如同情心、信任感、自信心、平静感,这些情绪可以缓解压力的负性刺激,也能够影响对压力的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小念通过正念练习之后,产生了积极重评,能够相对专心地投入知识的复习当中。在复习期间,他对知识点越发熟悉,从而增加了自信心,内心更加平静,甚至隐隐之中有种跃跃欲试地自我挑战的欲望。终于,小念对考试不再害怕,考试也不会引起他内心过分的焦虑和压力。
结合正念应对模型和积极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动态式地解释正念如何产生积极转化的理论——上升螺旋模型(Garland et al.,2010),该模型属于解释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作用机制的分支理论。研究者认为,一些心理病理症状(如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本身存在对消极刺激敏感化的认知特点以及快感缺失、意志缺乏等行为动机缺陷,导致其引发螺旋式下降的过程。即注意范围的窄化引起压力评估的夸大,引发更多的消极情绪和压力知觉,使得个体对于威胁刺激更为敏感,进而进一步占用了有限的注意资源,产生恶性的下降螺旋,从而让症状更加严重。例如,当小念参加完面试,收到未被录用的通知时,他瞬间感觉天都要塌了,脑子里想的全都是面试失败的事情,这种注意范围的窄化让小念越发觉得面试失败是一件特别糟糕的事,进一步使得他的注意资源更加受限。小念在这种恶性螺旋中产生了强烈的抑郁情绪。
研究者认为,积极情绪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抵消下降螺旋的影响,他们将其称为积极情绪的上升螺旋作用(见图3-2),而正念状态则是个体产生上升螺旋的关键因素。基于扩展和建设理论的视角,正念状态是帮助个体扩展认知的有效形式。通过培养正念状态的练习,个体可以扩展注意力范围,增强注意力过程,生成灵活的思维模式,增进积极重评,进而引发积极情绪。例如,小念通过正念练习,激发出正念状态以后,他的注意点不再完全沉溺在面试失败这件事上面,这样一来小念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了,他可以找寻一些面试经历的积极意义(如面试的经历可以帮助他更加了解这一过程,从而为之后的面试积攒经验),甚至产生了一些积极情绪(如小念回想起面试过程中的一些有意思的见闻和趣事),沮丧的心情有所缓解。而积极情绪的产生则会缓解压力感知,进一步促进积极的压力重评,推动正念状态的进一步作用,形成了上升螺旋。小念通过不断的正念练习,面试失败的结果对他的影响日渐减少,他的积极感受逐渐增多,这又进一步促进他的注意更加开放,思维更加灵活,状态更为正念。
在这种日常经验的正念状态和积极情绪的积累过程中,长此以往,个体能够形成高水平的特质正念和积极心理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正念状态可能是上升螺旋中一个内在和核心要素,它有助于个体进入元认知状态,削弱与事件相关的语义评估,产生积极重评,将压力事件重新解释为良性、有价值或有益的,促成个体产生一种与改善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应对策略。例如,系统的正念练习在帮助小念激发正念状态的同时,逐渐提升了他整体的特质正念水平,他的情绪和思维更为积极,在应对困难时更加得心应手,身心状态也调整到了最佳水平。
总体来说,基于正念和积极情绪产生的上升螺旋可以有效减弱下降螺旋的消极影响,帮助个体摆脱适应不良的应对模式、扭曲的认知和习得性无助的状态,甚至打破原有的下降螺旋的心理模式,形成持久的、自我成长的良性循环。
图3-2 上升螺旋模型
正念意义理论是基于正念应对模型和上升螺旋模型而发展出的一个从意义重建的角度阐述正念的“过程性机制”的模型,这些模型都是试图说明正念如何通过促进积极重评来改善压力应对,从而提升顺应性的适应以及对自我和世界观的重构(Garland et al.,2015)。而正念意义理论则在之前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不仅阐述正念促进压力应对的能力,而且跨越性地提出了正念与生命终极意义联结的机制——重评与品味。该理论包含两个基本假设:第一,正念通过重评来促进意义的产生(正念重评假设)。此前的例子中多次提及小念对压力和消极事件的看法通过正念练习发生了一些积极的转变,这些对消极事件看法的积极转变,也就是积极重评,可以帮助小念在面临多数不愉快的事情时建构事件对自己的积极意义,从而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生命的价值。第二,正念通过品味来促进意义的产生(正念品味假设)。所谓品味,是指注意到愉悦的事物或者事物的美好方面,并保持和延长这种感受。研究者强调,正念并不等同于品味,亦不能和重评画等号,但是正念的练习能够促进个体产生更多的认知重评和品味。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正念作为一种元认知觉察,能够扩展个体的意识范围,从而留意到此前未觉察的情境数据,进而帮助个体进行意义建构。此前提及小念注意到面试过程中的趣事就是正念品味的一个小例子。正念练习可以帮助小念即使在面临困难和压力的情形下仍然可以“苦中作乐”,关注到生活中的美好之处,这对于小念成功应对困难发挥着看似细微实则不可忽视的作用。
正念意义理论的提出者更为具体地解释了正念的具体作用。
首先,正念可以促进工作记忆中认知结构的重构。具体来说,正念会分解工作记忆中原有的信息结构及其形成的认知图式,重新组建工作记忆中的信息组合模式,以实现功能适应和目标达成,将消极的评估转化为积极的重评。通过图3-3可以看到,在评估之前,生活事件中既存在积极的信息,也存在消极的信息,而焦虑烦躁性的注意和评估模式则由于注意范围的窄化和负性的注意偏向,使得个体只关注消极事件,形成负性的语义网络,产生对自我和世界的否定。而正念可以通过去中心化和注意扩展来打散固有的语义网络,使个体注意到生活事件中更多的积极信息,催生出对积极信息的关注和积极重评,从而形成新的叙事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中,不仅仅包含了负性的信息,也纳入了更多此前被忽视的积极信息。随着新的信息节点之间的联系加强,新的语义网络连接则有可能整合到长期的自传记忆中,进而增强个体的幸福感。
图3-3 正念的设定转换功能重构工作记忆中的认知结构
其次,注意和接纳是正念促进品味的机制。正念中的注意监控成分可以帮助个体调节情绪,而接纳的态度成分则有助于个体从初始信息刺激中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提升品味的质量,放大积极情感体验。
最后,正念是促进情绪调节灵活性的通用资源。正念的练习可以促进个体重构现象学经验、提高注意力分配的灵活性,使个体的目标和行为保持一致。正念也可以提升个体有益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正念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作用机制来使得个体调整自身的认知与行为模式,并从中受益。
另外,在谈及意义的时候,研究者毫不避讳地提出了灵性的目标,如看待事物的空性、自我的无常性。研究者提出,正念有助于个体实现自我的觉醒。该部分内容涉及对终极意义的宗教性的探索,心理学家试图通过心理学或认知科学的语言来解释灵性的内容,让其成为可知的部分。
值得指出的是,正念意义理论的提出者对其适用条件进行了严谨的说明。该理论在解释正念干预一些负性体验较多的心理障碍(如物质使用障碍)时,得到了较好的验证。因此,正念意义理论更多的是用于解释正念如何在压力性的生活环境中促进积极的情绪调节。另外,该理论只在正念觉察能力可以得到稳定保持的前提下才能适用。
正念情绪调节模型从情绪调节的视角解释了正念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在具体的情绪调节过程和策略方面,对正念和主流心理学所涉及的情绪调节之间的区别进行了详述(Chambers et al.,2009)。
情绪调节是调节个体的情绪体验或情绪反应的过程,既涉及主观体验,也包括相应的行为反应以及生理和认知的内外变化。不良的情绪调节会引起许多不利的生理和心理后果。情绪调节如果出现缺陷,很有可能引发相应的心理失调乃至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在以认知行为治疗、辩证行为治疗等为代表的心理治疗过程中,情绪调节策略和能力的训练是治疗的重要内容。
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情绪调节策略是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认知重评是以积极的方式重新解释情绪刺激以改变情绪的作用,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改善负性情绪的调节策略。此前介绍的理论和小念的案例当中对认知重评也有了一些阐述。研究者认为,认知重评发生于情绪反应倾向被完全激活之前,因此可以改变随后的情绪发展轨迹,并且不会有明显的生理上的影响,而且还会增强个体的意义感。表达抑制是指在情绪激动时有意识地抑制情绪表达的过程,表达抑制策略发生于情绪过程的后端,此时情绪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激活。比如,小念在一次聚会当中感觉被朋友忽视甚至被冒犯以后,产生了很低落的情绪,但是他并没有在脸上和行为上表现出来,而是克制住这种情绪,继续看似如常地留在聚会场所。表达抑制从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顺畅的社交互动(小念的克制避免了聚会中的尴尬),但是更多的研究却发现其可能会产生适应不良,甚至还可能会对免疫和心血管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许多证据表明,表达抑制和抑郁症的发病率存在正向的关联。
尽管正念情绪调节和传统意义上的情绪调节策略存在联系,但是仍然有本质上的区别。例如,研究发现,正念可以改善情绪调节策略,使个体更多地采用适应性的调节策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正念等同于主流心理学所提倡的积极情绪调节策略。以认知重评为例,研究发现,正念和认知重评存在紧密的关联,但是正念从根本上不同于认知重评。比如,认知重评的目的是改善情绪,因此这一策略会产生经验回避,以消除沮丧的负性情绪,但是这种避免不愉快的经验回避最终会对个体的心理机能造成损害。而正念干预则教导个体不回避经验,鼓励个体去接受任何的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体验。所以,通过正念练习,小念不仅仅是把消极事情往积极的方向思考和评价这么简单,而是同时承认消极情绪的合理性,不去否认和回避难过的感觉。
相较于以往的情绪调节策略,正念情绪调节改变了个体对情绪本质的认识和对情绪的态度。在传统的情绪调节策略中,对情绪的评价、反应是一个重要的部分。而正念则认为所有的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感等)都只是心理事件,因此不需要采取实质性的行动,而是简单地允许这些心理事件来来去去。在这一基础上,个体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执行那些对个体切实有益的想法和行为,而不去认同无用的想法与行为。先前案例中,小念产生的诸如“我考不好”“我会失败”的思维和面对考试与面试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都是小念的心理事件,事实上在正念练习中,小念对这些内心活动的唯一操作是持续而不断地觉察,仅仅是觉察这一个心理动作就能够指引小念在未来的行动中做出理性、建设性的选择。
正念和传统情绪调节理念的另一个区别是,在诸如认知行为治疗中有一个基本假设,即想法先于情绪产生,而且想法和情绪之间似乎存在意义上的分离。在治疗过程中,对想法的工作通常优先于对情绪的直接工作。然而,没有文献能够强有力地支持想法先于情绪的观点,而且神经生理学研究也发现,大脑的情绪中枢也牵涉到认知加工的方方面面。与认知行为治疗不同的是,正念没有将想法看作超越情绪的存在,而是平等地将其与情绪共同视作内心活动的成分。
此外,正念和传统情绪调节理念的又一个主要区别在于,正念并不强调概念上的理解,而是更多地鼓励直接体验。认知心理学中经常涉及对输入刺激评估的概念,这种评估是自动产生的,并且产生出愉悦的、不悦的或中性的判断,由此产生了积极的、消极的和中性的情绪。而正念则将对刺激的评估过程和由此产生的好恶判断和对应情绪视为一种干扰(即使情绪是积极的)。这种干扰性质的情绪会影响个体此刻觉察的能力,因此正念情绪调节强调情绪在发生时不投入其中。这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有意识地观察内心的心理活动(想法、感受等),并留意产生评判的趋势,有意识地不参与这些过程;另一种是直接关注意识本身,觉察意识范围内出现的任何景象,放下对所有内心活动的标签和评判。后者比前者对经验的觉察更为直观和彻底。正念情绪调节的理论认为,当个体从经验上认识到感知觉发生在意识范围内,而无论其效价或强度如何都不会改变或损害该意识时,自然会在任何情况下变得越来越舒适。同样,由于所有感官现象都无须评估就可以体验,因此自然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因为个体不再被迫对刺激做出任何反应。所以,基于正念情绪调节模型,小念并不需要经历此前介绍正念理论中涉及的一系列诸如积极重评、注意扩展等认知情绪有关过程而产生变化,而是通过深入而不回避地觉察所有的内心活动(想法、情绪)的本质属性以及对自己的内心状态同时保持高度觉察,这一看似简单但是不容易的动作就能直接带来情绪调节方式和能力的显著改善。
与之前的模型不同,正念情绪调节模型更多地借鉴了佛学对心理现象的解释,并且对某些心理活动的以往固有认识进行了解构,提出了一种新的人与内心活动的关系以及二者相互接触的途径。这使得正念对情绪的调节机制与传统的情绪调节策略产生了本质上的差异。
虽然正念情绪调节模型将正念的机制跳脱出了传统情绪调节的范畴,但是并不代表其他理论都秉持这样的观点。多伦多大学的学者提出的正念的执行控制与情绪调节模型,虽然也是涉及正念改善情绪调节的模型,但仍然是在认知心理学的框架下对正念的机制进行的阐述。
与上一模型的观点相反,该模型认为,情绪作为进化的产物,是具有适应性功能的,情绪包含的信息赋予了个体生存优势。心智健全的个体在面临情绪产生时,会及时关注情绪所传递的信息,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从而产生高效的情绪调节。而从意识中抽取有效的信息、抑制干扰信息进行处理,恰恰就是执行控制的重要功能。执行控制不仅对情绪调节影响重大,在人们生活的诸多领域,如学业表现、健康饮食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念则可以促进个体的执行控制能力。一方面,正念中对此刻的注意觉察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提炼对激发控制执行的关键感官线索的注意力,进而提升个体的冲突监控能力。另一方面,正念中的接纳可以使得个体对情感线索保持不评判的开放态度。据此,学者提出了正念的执行控制和情绪调节模型。
这一模型(见图3-4)认为,正念可以改善个体的执行控制能力,因为正念可以培养个体对此刻的觉察力,这是一种对情绪状态细微变化的关注能力,也包括对躯体感觉和唤醒水平的阶段性变化的关注。另外,正念还可以培养接纳能力,这是一种对感知觉和经验的不评判的开放态度。觉察和接纳这两种能力可以相互迭代地工作。具体而言,觉察可以通过高效地检测那些后来被接纳的情绪线索来促进接纳能力,而这种开放的心态的培养允许个体监测到更多的线索,从而促进觉察能力。因此,正念可以通过强化个体对瞬时情绪的注意和体验来提升执行控制能力。例如,小念面临愤怒情绪的困扰,如果他通过正念练习提升了自己的觉察能力,就可以在愤怒情绪刚刚产生时捕捉到相应的线索(如心跳加快),从而尽早地进行调节,这就提供了充足的机会让他可以尽快地、高效地利用心理资源进行调节和应对。当愤怒情绪得到顺利调节或缓解,小念就会对情绪的产生更加接纳,这又可以进一步让小念对情绪体验更加开放和敏锐,进而更加觉察。这种对注意的有效操纵就是执行控制能力强的体现。因此,正念可以通过改善个体的执行控制来增强情绪调节能力。此外,这一模型还认为,执行控制也有可能是正念产生其他积极效果的中介因素。
图3-4 正念的执行控制和情绪调节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