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认知疗法是继正念减压之后的另一重要的基于正念的心理干预方案,正念认知疗法创立的初衷是预防抑郁症反复发作,并极大程度上借鉴了正念减压的既有课程方案(Segal et al.,2002)。如果亲身体验正念减压和正念认知疗法的干预,会发现二者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本节的介绍中,对于与正念减压相同或相似的干预形式与内容则不再重复介绍。
正念认知疗法的干预也是一个持续八周的方案,每周有一次团体授课集中练习,其余时段每天进行家庭练习。第一周正式练习的内容为身体扫描,此外也进行生活中的非正式正念练习。第二周仍然进行身体扫描的正式练习。另外,还需要记录生活中的愉快事件,并进行十分钟的觉察呼吸练习。第三周的正式练习开始变为正念瑜伽和静坐冥想,每日需记录生活中的不愉快事件,并且从这一周到团体结束都要每天进行三分钟呼吸空间练习。第四周的练习内容仍然为正念瑜伽和静坐冥想,并每日觉察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第五周主要练习静坐冥想,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境进行刻意的冥想练习。第六周开始对身体、声音和想法进行正念练习。第七周和第八周的练习内容则开始变得更加具有灵活性,可以在某一时间组合不同的练习形式,也可以选择某一种形式。同正念减压一样,在干预结束的时候需要充分讨论并让参与者认识到这只是认识正念的开始,并提供其他条件鼓励之后在生活中继续练习正念。
正念认知疗法的整体方案与正念减压非常类似,主要区别在于正念认知疗法并没有正念日的设置,也没有慈心冥想、山峦冥想的练习内容。在课程结构上,因为正念认知疗法最初是针对抑郁症缓解期的病人开发的方案,所以在每周一次的团体上,带领者会讲授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作为心理教育的内容,并解释正念对于抑郁症的防治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在其他的练习内容方面,正念认知疗法的静坐冥想的内容更加纯粹,只是涉及对身体和呼吸的觉察。而在之后则单独地将觉察想法列出来,作为第六周的重点练习内容教授。此外,正念认知疗法将觉察呼吸的形式多样化,创立了三分钟呼吸空间这一短时正念练习,并鼓励参与者以此方法来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困境。接下来,将介绍正念认知疗法中有别于正念减压的独特成分。
约12%的男性和20%的女性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都会出现抑郁症状,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着大量的抑郁症人群。在抑郁症的发病和维持的原理方面,认知行为理论的解释占据主流。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抑郁症包含情绪、思维、身体感受和行为等多个层面。在情绪方面,抑郁症患者长期心情低落、伤心、痛苦、沮丧等。在身体感受方面,抑郁会导致饮食不规律、体重暴增或暴减、睡眠紊乱、精神状态不稳定甚至是身体疼痛等。在行为层面,抑郁会使得人们对多数活动都失去兴趣,意志消沉,并让人感觉精力减退。在思维方面,抑郁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出现负性自动思维,这种思维通常是负向的、快速的,涉及对自身的消极评价(如我是无价值的、不可爱的、不胜任的)。其中,负性思维最典型的一个模式是思维反刍,也就是对过往的事件过程及其原因进行重复性的回想。例如,当某件事让抑郁症患者心情低落时,他就有可能对事情进行反刍,反复回想导致自己难过的原因和过程,回想自己当时的糟糕应对,进而对自身产生很低的评价。这种思维反刍会持续进行,让患者更加抑郁,陷入恶性循环。患者越想找出让自己抑郁的原因,反而更深地陷入了思维反刍的陷阱,加重自己的抑郁症状。
正念认知疗法对于抑郁的缓解,主要原理在于对思维反刍的阻止。首先,个体在陷入反刍时常常是不自知、没有觉察的,而且很长时间无法走出。而正念的练习会让个体对自身的情绪、身体状态和思维模式保持足够的敏感,一旦出现抑郁发作的线索(如情绪低落、身体不适)或是出现思维反刍的迹象,则有机会及时觉察,进行调整,让自己不陷入思维反刍的恶性循环中。正念水平越高,则越有可能在抑郁思维的苗头阶段及时调整。其次,正念练习保持对经验的不评判,在练习过程中对于不太舒适的感受保有宽容的空间,这有助于改善个体对外在体验和自身的负性评价,更加接纳自己和宽容他人,从而逐渐纠正思维的极端负性。此外,正念练习不去追寻思维的源头和原因,只是注意当下的感受,每当出现心智游移(这是思维反刍的前提),正念会帮助个体将注意力重回当下,而不再在反刍思维中循环往复。最后,正念练习会帮助个体更加清晰地觉察自己的思维,通过长期的练习,个体可以观察到思维内容的产生、发展和消失,从而知晓思维活动本身只是一个想法,它们并不代表事实。所以,即使内心出现一些负性的评价、预期,正念练习者也会清楚这只是一种想法,不一定能反映出真实的情况,也不需要对此做出情绪上的极端反应。因此,正念认知疗法认为,正念练习可以从思维层面上对以往的心智模式进行调整,减少反刍,进而降低抑郁发作的可能性。
在进行心理教育时,除了讲述抑郁症的发病和治疗原理以外,正念认知疗法通常还会运用“行动模式”和“存在模式”这两个术语来解释我们的心智运作规律及对身心状态的影响。
所谓的行动模式,即心智按照特定的可预期的模式来运作。行动模式涉及三个概念:一是当前的状态;二是预期的目标;三是希望避免的结果。当处于行动模式时,个体会像计算机一样寻求当前状态和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并试图缩小这一差异,同时尽量避免不想要的结果出现。行动模式是人类心智进化的产物,是为了保证个体的生存而发展出的一套心理行为运作系统。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发展和生活情境的迅速改变,原有的心智模式往往不再适应当前时代的生活模式。因此,在行动模式下,个体的行为虽然非常有效,但是通常会带来糟糕的体验以及情绪上的痛苦。对某些易感人群而言,正是行动模式导致他们产生了心理困扰甚至精神疾病。
处理行动模式带来的负性后果的一种途径就是将该模式更换成另一种心智模式——存在模式。当个体处在存在模式时,行为不再是自动化的,而是有意识、有觉察的,更多地处在当下,对于一些以往不想要的结果也不采取刻意回避的态度,允许事物如其所是地存在等。在存在模式下,个体对经验保持开放,不再像计算机一样总是要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是更加注重品味此刻的体验。因此,存在模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因为行动模式带来的内心困扰。将心智模式转化为存在模式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就是正念练习。
正念认知疗法为了更好地帮助参与者进行情绪调节,开发出了一种迷你的冥想技术:三分钟呼吸空间。三分钟呼吸空间既可以作为日常练习的形式(每日三次),也可以作为处理困难情境和负性情绪的应对方法。
三分钟呼吸空间总共需要花费三分钟,包含三个步骤,每个步骤花费一分钟左右。在熟悉练习的步骤以后,练习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每次练习的时长。三分钟呼吸空间的第一步是进入觉察状态。用挺拔的坐姿,闭上眼睛体验内部的体验,包括脑海中的想法、内心的情绪和身体的感受。第二步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来,感受呼吸带来的生理上体验的变化。第三步是将觉察的范围从呼吸逐渐扩展到全身,包括身体整体的感受和具体的感受,同时也保持将呼吸作为背景继续觉察。三分钟呼吸空间是正念中少有的“工具”性的技术。它作为一种可以随时使用的冥想技术,可以在面临压力和困难情境时练习,帮助个体缓解此刻的情绪强度、重新将散乱、愤怒、漂流的内心安住在当下的身体和呼吸之中,提醒个体从行动模式转化为存在模式。
由于负性的、反刍的想法和思维是维持抑郁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抑郁症的正念认知疗法将觉察想法视作很重要的练习方式。在进行觉察想法的练习时,练习者需要事先熟悉正念呼吸和身体扫描。当练习者较好地掌握了这两种方式的心理操作后,就可以达到相对平静的状态。在此基础上,练习者可以尝试进行觉察想法的练习。
觉察想法的正念练习并不是直接开始观察想法,而是先对一种外部刺激——声音进行觉察。将声音仅仅知觉为声音本身,包括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和时长等,而不去对声音做评价(如这是悦耳的声音,这是嘈杂的声音)。每当出现心智游移,则同正念呼吸类似,简单注意思维去向,再将注意力放回到对声音的觉察上。之所以选择先觉察声音,是因为觉察声音对觉察想法有帮助。想法也像声音一样,有其出现、停留和消失的规律,觉察声音有助于练习者理解这一过程。
在对声音的觉察处于一个清醒而稳定的状态后,练习者放下对声音的关注,将觉察的对象指向内心的想法。不要刻意让想法出现和消失,让其自然来去。如果练习者因为没有想法而产生一种无所适从感,留意到这本身可能也包含了需要觉察的思维过程。对于初学者,正念认知疗法提供了一些比喻,如把大脑比作电影屏幕,而想法就是屏幕上出现的影像,我们只是观众,去看屏幕上想法的样子。我们也可以把内心比作广阔的天空,把想法比喻成云朵,我们可以任由想法如云朵般来去,并坐看伴随着云朵出现的狂风暴雨。在这个过程中,时刻留意自己有没有被卷入想法之中,并被想法带走了很远(这很容易发生)。当我们并不处于觉察状态时,要有意识地将注意力从“沉浸”于想法的状态转变为“观察”想法的状态。另外,伴随着想法产生,也有可能会出现情绪情感的变化,它们往往也会诱导我们被想法的内容牵绊。因此,情绪和情感也是练习过程中需要觉察的内心活动。
觉察想法是正念认知疗法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觉察想法的练习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识别和觉察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而持续地在练习中从想法中抽离则能够帮助个体(尤其是有抑郁情绪的人)摆脱长期自我否定的反刍思维,重建适应性的思维模式。当然,觉察想法对个体的觉察力有一定要求,如果不能够及时分辨想法、识别想法,不能够清晰地观察想法,就失去了练习的基础前提。因此,觉察想法的练习需要在有一定的正念经验之后进行。如果在觉察想法时发现存在明显的困难,练习者应暂时回到对身体和呼吸等相对客观、稳定的对象的觉察练习上来。
正念认知疗法中还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内容是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困难共处的练习。这种练习仍然采用静坐的形式,但是在注意力的操作上存在差别。在进行应对困难的练习之前,练习者需要熟悉对身体扫描和正念呼吸的操作。
常规的正念练习通常有相应的注意力的锚点,如呼吸、身体的部位等,在练习时出现心智游移时,在简单看一下走神的内容之后,练习者应回到这一锚点上来。然而,应对困难的练习则采用了一种不同的回应方式,即把注意力继续停留在让自己痛苦的想法和情绪上,同时觉察,这些痛苦的想法和感受给身体带来了什么样的感觉,将注意力进一步走近身体感觉最强烈的部位,伴随着呼吸的节奏调整注意力的强弱。
当内心没有负性的想法时,练习者可以刻意地、有意识地想象生活中正在面临的或是经历过的一些困境,让某个事件进入意识范围当中。然后去感受当自己想起这件事时,身体产生的相应反应。如果某个身体部位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反应,则将注意力带到那个部位,并用温和、欢迎、友善的态度去觉察它。去感受伴随着呼吸的节奏,这个部位的感受是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如果这个部位的感受引起自身强烈的身心反应,不要试图回避这种感受,继续保持觉察,默默地告诉自己“它已经在这里了,没关系,我向它敞开”,并且伴随着温柔和友善的觉察,和这个感觉待在一起。
应对困难的练习与三分钟呼吸空间都属于工具性的冥想练习。在进行此项练习时,当与困难和痛苦的感受相处时,我们的思维模式已然和之前的回避、逃离进行了区分,并且改变了自己和感受、想法的关系。这种在练习中观察到想法所带来的身体感受的变化,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思维本身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和自己的内心活动保持距离。而用接纳、友善的态度去觉察,则会减弱我们对困难事件本身的应激反应,从而生发出多视角客观看待事件本身的可能性。
正念认知疗法最初是针对抑郁症反复发作的情况量身定做的基于正念的干预,其效果得到了大量实证的检验,尤其是有很强的证据表明正念认知疗法在多次抑郁症发作的患者身上的效果更加明显。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正念实践的进一步拓展,人们发现正念认知疗法对其他的心理障碍,如强迫症、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都具有显著的效果。很快,正念认知疗法成为继正念减压之后又一权威的基于正念的心理干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