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伊水话,天地之理

【原文】

渔者与樵者游于伊水之上。渔者叹曰:“熙熙乎 万物之多,而未始有杂 。吾知游乎天地之间,万物皆可以无心 而致之矣。非子则孰与归焉?”

樵者曰:“敢问无心致天地万物之方?”

渔者曰:“无心者,无意之谓也。无意之意,不我物也。不我物,然后定能物物 。”

曰:“何谓我,何谓物?”

曰:“以我徇 物,则我亦物也;以物徇我,则物亦我也。我物皆致,意由是明。天地亦万物也,何天地之有焉?万物亦天地也,何万物之有焉?万物亦我也,何万物之有焉?我亦万物也,何我之有焉?何物不我,何我不物!如是则可以宰 天地,可以司鬼神 。而况于人乎?况于物乎?”

樵者问渔者曰:“天何依?”

曰:“依乎地。”

曰:“地何附?”

曰:“附乎天。”

曰:“然则天地何依何附?”

曰:“自相依附 。天依形,地附气。其形也有涯 ,其气也无涯 。有无之相生 ,形气之相息。终则有始,终始之间,其天地之所存乎?天以用为本,以体为末;地以体为本,以用为末。利用出入之谓神 ,名体有无之谓圣 。唯神与圣,能参乎天地者也。小人则日用而不知,故有害生实丧之患也。夫名也者,实之客也;利也者,害之主也。名生于不足 ,利丧于有余 。害生于有余 ,实丧于不足 。此理之常也。养身者必以利,贪夫则以身殉 利,故有害生焉。立身必以名,众人则以身殉名,故有实丧焉。窃人之财谓之盗。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败露也,唯恐其多矣。夫贿之与赃,一物而两名者,利与害故也。窃人之美谓之徼 。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败露也,唯恐其多矣。夫誉与毁,一事也而两名者,名与实故也。凡言朝者,萃名之地也;市者,聚利之地也。能不以争处乎其间,虽一日九迁,一货十倍,何害生实丧之有耶?是知争也者,取利之端也;让也者,趋名之本也。利至则害生,名兴则实丧。利至名兴,而无害生实丧之患,唯有德者能之。天依地,地附天,岂相远哉!”

渔者谓樵者曰:“天下将治,则人必尚行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言也。尚行,则笃实 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 之风行焉。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尚义,则谦让之风行焉;尚利,则攘夺 之风行焉。三王 ,尚行者也;五霸 ,尚言者也。尚行者,必入于义也;尚言者,必入于利也。义利之相去,一何如是之远耶?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若尽之于心。言之于口,人得而闻之;行之于身,人得而见之;尽之于心,神得而知之。人之聪明犹不可欺,况神之聪明乎?是知无愧于口,不若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若无愧于心。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既无心过 ,何难之有!吁!安得无心过之人,与之语心哉!”

【注释】

①熙熙乎:繁盛、众多的样子。

②未始有杂:从未显现混乱。

③无心:无私心、无成见。

④物物:顺应万物本性。

⑤徇:顺从、役使。

⑥宰:主宰。

⑦司鬼神:掌控鬼神之事。

⑧依附:相互依存。

⑨形也有涯:形体有限。

⑩气也无涯:气息无限。

⑪有无之相生:存在与虚无互相生成。

⑫神:神妙变化。

⑬圣:通达天地万物之理。

⑭名生于不足:名声源于缺乏成就。

⑮利丧于有余:利益因过剩而消失。

⑯害生于有余:灾害因过度产生。

⑰实丧于不足:实际因不足而丧失。

⑱殉:为某事牺牲。

⑲徼:攫取、夺取。

⑳笃实:忠厚诚信。

㉑诡谲:奸诈虚伪。

㉒攘夺:掠夺。

㉓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重实践的圣王)。

㉔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等(重口才权谋的霸主)。

㉕无心过:心无过失。

【译文】

渔夫和樵夫在伊水之上游览。渔夫感叹道:“世间万物如此繁多,却不曾有杂乱之感。我知道在天地之间畅游,万物都可以用无心的方式了解。如果不是你,我又能和谁一起谈经论道呢?”

樵夫说:“请问以无心来了解天地万物的方法是什么?”

渔夫说:“无心,就是没有刻意的意思。没有刻意,就是不把自己和外物区分开来。不把我和物区分开来,然后才能真正物物相通。”

樵夫问:“什么是我,什么是物?”

渔夫说:“如果从我来观察物,那么我也就是物;如果从物来观察我,那么物也就是我。我和物相通,道理就简单明了了。天地也是万物,哪里还有天地之分呢?万物也是天地,哪里还有万物之分呢?万物也是我,哪里还有万物之分呢?我也是万物,哪里还有我之分呢?什么物不是我,我怎么就不是哪种物呢?像这样想,就可以主宰天地,可以掌管鬼神,更何况是人呢?更何况是物呢?”

樵夫问渔夫说:“天依靠什么呢?”

渔夫回答说:“依靠地。”

樵夫问:“地依附什么呢?”

渔夫回答说:“依附天。”

樵夫说:“既然这样,那么天地依靠什么、依附什么呢?”

渔夫说:“天地相互依靠依附。天依靠的是形,地依附的是气。形是有边界的,气是没有边界的。有和无相互产生,形和气相互依存。终结之后又有开始,在终结和开始之间,就是天地存在的地方吧。天把用当作本,把体当作末;地把体当作本,把用当作末。能够灵活运用和把握的就是神,能够命名形和无形的就是圣。只有神和圣,才能够参悟天地之间的奥秘。普通人每天使用却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有伤害生命、丧失实际的忧患。名,是实的外在表现;利,是害的根本所在。名产生于不足,利丧失于过度。害产生于过度,实丧失于不足。这是常理。人生活于世一定要依靠利,但贪婪的人会为了利而丧生,所以有害处产生。立身于世一定要依靠名,但普通人却会为了名而丧生,所以有丧失实际的情况发生。偷别人的财物叫作盗。开始偷的时候,唯恐偷得不多;等到败露的时候,唯恐偷得多了。财物和赃物,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因为获取情况不一样)却有两个名字,是因为利和害的区别。窃取别人的美名叫作徼。开始窃取的时候,唯恐窃取得不多;等到败露的时候,唯恐窃取得多了。赞誉和诋毁,是一件事,(因为获取情况不一样)却有两个名字,是因为名和实的区别。凡是说朝,都说是聚集名的地方;提到市,都说是聚集利的地方。能够不存争斗之心在这中间生存,即使一天多次升迁,一种货物获得十倍利润,又哪里会有伤害生命、丧失实际的忧患呢?由此可知,争是求利的开始,让是求名的根本。利益来了祸害就产生,名声大了实就丧失。利益来了、名声大了,却没有祸害产生、实际丧失的祸患,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做到。天依靠地,地依附天,哪里会相差很远呢!”

渔夫对樵夫说:“天下将要安定的时候,人们必定崇尚品行;天下将要混乱的时候,人们必定崇尚言论。崇尚品行,那么笃实的风气就会盛行;崇尚言论,那么诡谲的风气就会盛行。天下将要安定的时候,人们必定崇尚义;天下将要混乱的时候,人们必定崇尚利。崇尚义,那么谦让的风气就会盛行;崇尚利,那么抢夺的风气就会盛行。古代的三王,是崇尚品行的人;春秋五霸,是崇尚言论的人。崇尚品行的人必定会走向义,崇尚言论的人必定会走向利。义和利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啊!由此可知,说在口头上,不如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在行动上,不如尽心尽力在心里。说在口头上,别人能够听到;落实在行动上,别人能够看见;尽心尽力在心里,神灵能够知道。人的智慧尚且不能被欺骗,何况神明的智慧呢?由此可知,不在嘴上有过失,不如不在行动上有过失;不在行动上有过失,不如不在心里有过失。嘴上没有过失容易,行动上没有过失难;行动上没有过失容易,心里没有过失难。既然心里没有过失,还有什么困难呢!唉,怎样才能找到心里没有过失的人,和他谈论心性呢!”

【解读】

渔夫与樵夫的对话,从伊水之上的游玩开始,逐渐转向对天地、万物、人心与行为的深刻探讨。渔夫感叹世间万物虽繁多,却没有一丝杂乱,这是因为天地万物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人与万物若以无心的方式共处,便可无障碍地融入天地之间的和谐。他解释“无心”的含义,是没有刻意追求的意念,不执着于得失,不分隔自我与外物,最终达至主宰万物的境界。这种智慧在于让人意识到,许多痛苦和焦虑源于执念。当我们不再将自己与外界对立,而是顺应自然,便能找到内心的自由与生活的平衡。

渔夫进一步以天地为例,讲述天依靠地、地依附天的关系,揭示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法则。天的形有边界,而地的气无边界;天和地相辅相成,有和无相互生发,形与气相互制约,构成天地万物循环不息的根本。万物的存在依赖于这种平衡,对立之中蕴含着和谐。渔夫的阐释让人反思,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也有着类似的依存关系。合作和相互支持是力量的源泉,而孤立和割裂则可能带来混乱和破坏。这种天地之道提醒人们,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都需要在对立与统一中寻找共生之路。

在名与利的讨论中,渔夫通过分析名和利的关系,指出名是实际的客人,而利是害的主宰。过度追逐名利,容易让人伤害自身或失去本心。为了名,人可能会牺牲实际的利益;为了利,人又可能失去生命。这种利害的纠葛不仅在于个人,也体现了整个社会的风气。渔夫提到,偷窃者在开始时担心偷得不够,败露时却害怕偷得太多。这揭示了名与利的两面性:它们可能在一开始带来满足,却因失衡而引发更多危害。这一警示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当今社会对名与利的过度追求,正是导致许多人与社会问题的根源。渔夫提醒我们,真正有德行的人能够超越名利的羁绊,找到生命的平衡与内在的安宁。

渔夫的思考从个体延展到社会。他指出,天下安定时,人们崇尚行动;而混乱时,人们崇尚言语。行动能带来笃实的风气,言语则容易滋生诡诈之风。同样,安定的社会崇尚义,混乱的社会崇尚利。义的流行带来谦让与和平,而利的泛滥则引发争斗与掠夺。渔夫用历史证明,三王之治因崇尚行动而成就天下,五霸之争因崇尚言语而导致混乱。这种对历史的总结让人明白,社会的繁荣与稳定,源自人们对义与行动的推崇,而非沉迷于言辞与利欲的争斗。

最后,渔夫将讨论推向更高层次。他认为,真正的道义和德行不仅体现在言语和行动上,更在于内心的修养。口中无愧易做到,行为无过也并非难事,但要做到内心无愧却是至高的境界。内心的纯净是人立身之本,无愧于心才能坦然面对天地与人生。渔夫感叹,世上难得找到完全内心无愧的人,更难得与这样的智者共谈内心。渔夫的这番话既是对世人执迷于名利与外在行为的惋惜,也是对每个人的提醒:只有从内心出发,修炼德行,才能真正领悟天地之道,成就无愧于己的安稳人生。

整个对话从自然界的规律谈到人类社会的秩序,再到内心修养的探讨,层层递进,引发人们对生命、社会与自身的深刻思考。渔夫以平静的智慧道出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生活的平衡源于对自然法则的遵循,个人的安宁在于内心的无愧。无论面对名利的诱惑还是社会的喧嚣,唯有内心笃定,才能在繁杂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自由与平和。 aYhwsy5XAZYxTuPniPO+igWNuUqijhUu+dwv5eFGDGzOj7xC8hQbozm6RdRSukh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