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者又问曰:“鱼可生食乎?”
曰:“烹之可也 ① 。”
曰:“必吾薪济子之鱼 ② 乎?”
曰:“然。”
曰:“吾知有用乎子矣。”
曰:“然则子知子之薪,能济吾之鱼,不知子之薪所以能济吾之鱼也。薪之能济鱼久矣,不待子而后知。苟世未知火之能用薪 ③ ,则子之薪虽积丘山,独且奈何哉?”
樵者曰:“愿闻其方。”
曰:“火生于动,水生于静。动静之相生 ④ ,水火之相息 ⑤ 。水火,用也;草木,体也。用生于利,体生于害。利害见乎情,体用隐乎性 ⑥ 。一性一情,圣人能成。子之薪犹吾之鱼,微火 ⑦ 则皆为腐臭朽壤,而无所用矣,又安能养人七尺之躯 ⑧ 哉?”
樵者曰:“火之功大于薪,固已知之矣。敢问善灼物,何必待薪而后传?”
曰:“薪,火之体也。火,薪之用也。火无体,待薪然后为体 ⑨ ;薪无用,待火然后为用。是故凡有体之物,皆可焚之矣。”
曰:“水有体乎?”
曰:“然。”
曰:“火能焚水乎?”
曰:“火之性,能迎而不能随 ⑩ ,故灭。水之体,能随而不能迎 ⑪ ,故热。是故有温泉而无寒火 ⑫ ,相息之谓也。”
曰:“火之道生于用,亦有体乎?”
曰:“火以用为本,以体为末 ⑬ ,故动;水以体为本,以用为末,故静。是火亦有体,水亦有用也。故能相济,又能相息,非独水火则然,天下之事皆然,在乎用之何如尔!”
樵者曰:“用可得闻乎?”
曰:“可以意得 ⑭ 者,物之性也;可以言传者,物之情也;可以象求 ⑮ 者,物之形也;可以数取 ⑯ 者,物之体也。用也者,妙万物为言者也 ⑰ ,可以意得,而不可以言传。”
曰:“不可以言传,则子恶得而知之乎?”
曰:“吾所以得而知之者,固不能言传,非独吾不能传之以言,圣人亦不能传之以言也。”
曰:“圣人既不能传之以言,则六经非言也耶?”
曰:“时然后言,何言之有?”
樵者赞曰:“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又何思何虑!吾而今而后,知事心践形 ⑱ 之为大。不及子之门,则几至于殆矣!”
乃析薪烹鱼而食之,饫 ⑲ 而论《易》。
①烹之可也:烹煮后可以食用。“烹”指煮熟食物。
②薪济子之鱼:用柴薪烹煮你的鱼。“济”在此指帮助或成就之意。
③苟世未知火之能用薪:如果世人不知道火可以使用柴薪。苟:假如。
④相生:互相促成。
⑤相息:相互制约。
⑥体用隐乎性:物体与其作用隐藏于本性之中。体:实体,指事物本身。用:功能。性:本性。
⑦微火:微小或没有火。
⑧七尺之躯:古代常用“七尺”指代成年男子的身高,此处泛指人体。
⑨火无体,待薪然后为体:火没有实体,必须依靠柴薪才能显现。体:实体存在。
⑩火之性,能迎而不能随:火的本性是向前蔓延,无法随水流动。迎:迎接,向前。随:跟随,随从。
⑪水之体,能随而不能迎:水的性质能随势而流,不能主动迎向火。
⑫有温泉而无寒火:有温泉却没有寒火。此处指水火相互制约的自然现象。
⑬火以用为本,以体为末:火以作用为根本,以形体为次要。
⑭意得:用心领悟;性:本质属性。
⑮象求:通过形象推测。
⑯数取:用数量衡量。
⑰妙万物为言者也:能用言语表达的只是事物浅显的部分。妙:精妙之处。
⑱事心践形:修养内心,实践于形体。
⑲饫:饱足。
樵夫又问道:“鱼可以生吃吗?”
渔夫回答说:“把它煮熟了吃才行。”
樵夫说:“一定要用我的柴来帮助你煮鱼吗?”
渔夫回答说:“是的。”
樵夫说:“我知道我的薪柴对你是有用处的了。”
渔夫说:“你只知道你的柴能够帮助我煮鱼,却不知道你的柴之所以能帮助我煮鱼的缘由。柴能够帮助煮鱼这件事已经很久了,不是等你出现后人们才知道的。假如世人不知道火能够使用柴来点燃,那么你的柴即便堆积得像山丘一样,又能怎么样呢?”
樵夫说:“我希望听一听其中的道理。”
渔夫说:“火是从运动中产生的,水是从静止中产生的。动和静,水和火,相生相息。水火是事物的用,草木是事物的体。用产生于有利之处,体产生于有害之处。利和害表现在情中,体和用隐藏在性里。一性一情,只有圣人能够理解其中的奥妙。你的柴就如同我的鱼,没有火的话都会腐烂发臭坏掉,也就没什么用处了,又怎么能滋养人的身躯呢?”
樵夫说:“火的功用比柴大,这件事我已经知道了。但请问火善于烧灼东西,为什么一定要依靠柴才能传递它的功用呢?”
渔夫说:“柴是火的体,火是柴的用。火没有体,依靠柴才能有体;柴没有用,依靠火才有了用。所以凡是有体的东西,都是可以被焚烧的。”
樵夫问:“水有体吗?”
渔夫回答说:“有。”
樵夫问:“火能焚烧水吗?”
渔夫回答说:“火的特性是迎向物体,却不能跟从物体,所以会被水熄灭。水可以跟从物体,却不能迎向物体,所以会被火加热。所以有温泉却没有寒火,这就是相互克制的道理。”
樵夫问:“火的功能产生于用,它也有体吗?”
渔夫回答说:“火以用为根本,以体为次要,所以是动态的;水以体为根本,以用为次要,所以是静态的。因此火也是有体的,水也是有用的。它们既能相互辅助又能相互制约,不单单水火是这样,天下的事情都是如此,关键在于怎样去运用罢了。”
樵夫问:“关于‘用’的道理,我可以听一听(是怎么回事)吗?”
渔夫说:“可以通过用心体会感受到的,是事物的本性;可以通过语言传达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外在寻求到的,是事物的形状;可以通过推求获取的,是事物的本质。‘用’这个概念,是可以精妙描述万物的,可以通过心领神会得到,却不能通过言语传达。”
樵夫问:“不能用言语传达,那你怎么能够知道它呢?”
渔夫说:“我知道这些道理的方式,的确不能通过言语传达。不只是我不能用言语传达,圣人也不能用言语传达。”
樵夫问:“既然圣人也不能用言语传达它,那么六经不是言传的产物吗?”
渔夫说:“时机到了然后才言传,哪里有什么人在用语言传达呢?”
樵夫称赞说:“天地间的道理在人内心中完备,万物的道理在身体上完备,众多奇妙的道理在精神上完备,天下所有的能力和智慧都已经齐备了,还有什么可思考和忧虑的呢!从今以后,我知道了修养内心、实践本分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来到这里和你交谈,了解了事物本身,我几乎就要陷入危险的境地了。”
于是,樵夫劈开柴,烹煮了鱼来吃,吃饱了之后两个人开始谈论《易经》。
这段对话在樵夫与渔夫之间展开,从柴与火的关系入手,延展到水与火的属性对比,最终探讨了功用与实体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并应用万物的本性与规律。这种从生活细节出发的哲学探讨,不仅揭示了事物之间深层的相互依存关系,还引发了对如何认识和运用天地之道的深刻思考。
对话的核心思想在于探讨实体与功用的辩证关系。渔夫通过柴与火的关系说明,火依赖柴作为实体才能发挥其功用,柴也需要火赋予其功用,二者缺一不可。这揭示了任何事物的存在与作用都必须相辅相成,无法孤立存在。类似地,水和火也被用作比喻,水以实体为根本,象征静止;火以功用为根本,象征运动。二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辅助,体现出事物在对立中的统一性和平衡性。
对话进一步升华到对万物运用的探讨。渔夫指出,功用的奇妙在于其不可言传,只能通过心意领会。这暗示了世间许多道理并非能完全用语言表达,而需要通过实践与感悟去体会。圣人虽然传承六经,以言语记录天地之道,但言语只是道理的载体,而非道理本身。言语的表达要因时而变、因事而定,而非一成不变。
这段文字对我们今天也有不少启示。首先,要认识到事物的依存关系。无论是柴与火,还是水与火,它们的关系象征着合作与制衡的重要性。这种依存关系也映射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目标时,要尊重和维护与他人的共生关系;在使用自然资源时,要思考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其次,这段文字强调了实践与领悟的重要性。无论是圣人之道还是渔夫的生活智慧,最终都需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现代社会中,知识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但仅仅掌握知识并不足够,唯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实现自我成长与社会进步。
最后,这段对话对“道”的理解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看似普通的生活细节中,蕴含着天地的运行规律。无论是柴煮鱼,还是日常劳作,背后都体现了自然之道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