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鱼与人,利害相同

【原文】

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樵者过之,弛担息肩 ,坐于磐石 之上,而问于渔者。

曰:“鱼可钩取乎?”

曰:“然。”

曰:“钩非饵可乎 ?”

曰:“否。”

曰:“非钩也,饵也。鱼利食而见害,人利鱼而蒙利 ,其利同也,其害异也。敢问何故?”

渔者曰:“子樵者也,与吾异治 ,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为子试言之。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鱼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鱼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子知鱼终日 得食为利,又安知鱼终日不得食为害?如是,则食之害也重,而钩之害也轻。子知吾终日得鱼为利,又安知吾终日不得鱼不为害也?如是,则吾之害也重,鱼之害也轻。

“以鱼之一身,当人之食,是鱼之害多矣;以人之一身,当鱼之一食,则人之害亦多矣。又安知钓乎大江大海 ,则无易地之患 焉?鱼利乎水,人利乎陆,水与陆异,其利一也;鱼害乎饵,人害乎财,饵与财异,其害一也。又何必分乎彼此哉!子之言,体也 ,独不知用尔 。”

【注释】

①弛担息肩:放下担子,歇息肩膀。

②磐石:指大石头。

③钩非饵可乎:钩(钓钩)不用饵(鱼饵)可以吗?“非”作“用否”解。

④蒙利:获得利益。“蒙”在此处有“得到”的意思。

⑤异治:所从事的事务不同。“治”指从事的职业或事务。

⑥终日:整日,指一整天。

⑦钓乎大江大海:在大江大海钓鱼。“乎”作“于”解。

⑧无易地之患:没有更换地方的忧虑。“易地”意为更换地方。

⑨体也:指事理的表面道理。

⑩独不知用尔:难道不知其实际用处吗?“独”表示反问,“用”指实际应用。

【译文】

有一个渔夫正在伊水上垂钓,突然,一个樵夫经过,放下了担子,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向渔夫请教问题。

他向渔夫问道:“鱼可以用鱼钩钓到吗?”

渔夫答:“能。”

樵夫又问:“那钩子没有诱饵可以钓上来鱼吗?”

渔夫回答:“不可以。”

樵夫接着说:“看来,钓鱼起作用的不是钩子,而是诱饵。鱼吃食物就会被钓上钩,人贪图鱼就能得到好处。从得到好处这方面来说,鱼和人是一样的,但从受到害处这方面来说,鱼和人就不一样了。敢问,这是为什么呢?”

渔夫说道:“你是砍柴的,和我干的不是一回事,你怎么能干涉我的事呢?不过,我可以尝试跟你解释一下。鱼得到的好处,和人得到的好处是一样的;鱼受到的害处,也和人受到的害处是一样的。你只知道一些小的方面,却不知道大的方面。鱼贪吃食物而受利,我也是贪图食物而受利;鱼因食物受到害处,我也会因食物受到害处啊。你只知道鱼每天吃到食物是获利,但你怎么不知道鱼每天没有食物会受害呢?按照这个说法,鱼缺少食物带来的害处更大,鱼钩带来的害处更小。你知道我每天钓到鱼会获利,但你怎么不知道我每天钓不到鱼是受害呢?按照这个说法,那么我受到的害处更大,鱼受到的害处更小。

“用一条鱼的身体,来满足人的食物需求,这对鱼来说害处更大;用人的身体,来满足鱼吃一顿食物的需求,那么人受到的害处更大。你又怎么知道在大江大海上钓鱼,人就没有失足落水的危险呢?鱼在水里能获利,人在陆地上能获利,水和陆地不一样,但得到的好处是一样的;鱼因鱼饵而受害,人因钱财而受害,虽然诱饵和钱财不同,但它们带来的危害是一样的。又何必分什么彼此呢!你刚才说的,只是事物的‘体’,而不知道事物的‘用’罢了。”

【解读】

这段对话从一场关于钓鱼的简单问答开始,却逐渐深入到对人和鱼利害关系的哲学探讨。樵者对鱼因诱饵获利又遭害的现象产生疑问,并将其类比到人类自身,试图理解其中的共性与差异。渔夫则以更广阔的视角回应了樵者的疑虑,强调了利害的相对性,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通过渔夫的解释,我们了解到所谓的利与害从来不是绝对的。对于鱼来说,因诱饵而获食是“利”,却也因此可能被钓上岸丧命,这说明鱼食饵的“害”实际上远大于钩子本身。对于渔夫而言,钓鱼的“利”是生计来源,但如果长期钓不到鱼,危害同样会显现。这种双重关系表明,无论鱼还是人,都无法脱离自然规律,利与害往往伴随而生,不能片面地去看待其中的某一方面。

渔夫进一步指出,人和鱼尽管生存环境不同,但面临的问题却有共通之处。鱼因贪食受害,人因贪财陷困,二者的境遇本质上并无区别。渔夫的这番话不仅强调了自然界万物之间的共性,更提醒我们在面对自己的欲望与利益时,需时刻保持警觉。正如鱼因诱饵受害,人类也常因追逐利益而忽视潜藏的危机,这种危害可能是内在的心灵负担,也可能是外在的社会冲突。

这段对话还引发了关于视角与理解的思考。樵者对渔夫的生活方式提出疑问,但他的理解局限于表面,忽略了背后的深层逻辑。渔夫借助具体例子说明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当我们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往往会发现隐藏的真相和更多的可能性。因此,面对复杂的事物,不应只拘泥于自己的经验,而要学会从多角度权衡利弊,方能更全面地认识问题。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的核心思想在于提醒我们对利害关系保持清醒认知,理解其相对性与共性,并学会在实践中践行哲理。它启示我们在追求利益时,需深刻认识可能的代价和风险,同时在面对不同生活方式时,应以开放和尊重的态度求同存异。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到平衡,走向更长远的智慧与成长之路。 ZO4HmXoiwJK2B9AiNc/FYUPOgWcEIwTYQ+NAfuhWCFwYtigQSGHXVCBjhggW9bU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