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自我实现者往往对现实有更敏锐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非常重要,能让那些欺骗、虚伪和背叛无所遁形,并从根本上认清一个人。我们在将一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时发现,与缺乏安全感的学生相比,安全感强的学生能更准确地认识学校教授。
这种现象随着研究的深入而愈发明显,甚至扩展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如音乐、艺术、科学、政治、公共事业等。也就是说,各行各业都有这种对现实更具敏感性的人,他们已经成为一个群体。与一般人相比,他们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看清模糊的现实或者隐藏的真相。不仅如此,由于很少受个人欲望、情绪、性格等方面的影响,他们以当前既定事实为基础,对未来做出的预测往往更为准确。
有人认为这种能力是一种“优良品位”或者“精准判断”,但我觉得并不准确,因为“优良品位”和“精准判断”都是相对的概念,而这种能力更适合被称为一种对绝对客观事物的感知。
研究表明,面对那些普遍、庸俗、笼统的事物时,自我实现者更容易从中找出生动、具体和特别的那部分。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当大多数人还困在各种观念、愿望、信仰和刻板印象混杂在一起而形成的人为世界时,自我实现者已经找到了真实的自然世界,并融入其中。可以说,自我实现者有一双“看透一切的眼睛”,他们不易受个人欲望、恐惧、信仰、文化的影响,更容易感知到自然世界。
自我实现者行事时必定有明确的方法和目标。在他们眼里,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后者显然更重要。不过这是一种简单的说法,实际上,他们的目标通常会包含自己的体验和采取的行动,从而令情况复杂化。要知道,这些体验在大部分人眼里都是无关紧要的。可是,对自我实现者来说,不管是过程还是结果都很重要,两者都能给他带来乐趣。所以,哪怕是例行差事,他们也能从中找到乐趣,像平日休闲娱乐时那样沉浸其中。这就像韦特海默对孩子的描述一样。他认为,大部分孩子都富有创造力,面对那些经常做的、沉闷的工作,会进行一些调整和改变。比如,他让孩子们按规律将书从一排书架运到另一排书架上,孩子们会在活动的过程中将其变成一个有规律和乐趣的游戏。
自我实现者具有孩子一样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其实每个人都有,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潜能。只是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大部分人已经失去了这种天性。不过,有一部分人还保留着,他们会以一种新鲜、单纯的眼光来看待生活。还有一些人经历了这种天性的“失而复得”,用桑塔亚那
的话说,这些人获得了“二次童真”。
在我的研究对象身上,这种特殊的创造力没有简单地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它似乎成了健康人格的一种表现,关乎此人的所有活动。这样就跳出了职业或身份的限制,哪怕是个木工、鞋匠,也可能充满创造力。
对自我实现者来说,这种特殊的创造力可以让他们拥有更强的新鲜感、更高的效率,以及更敏锐和深入的观察力。因此,他们似乎更容易看透一切,找到真实。
自我实现者很少压抑自己,他们没有受太多文化影响,更自然、更遵从自己的本性。有些人认为,正是这种特质令自我实现者拥有了创造性。生命之初,所有人都具有自发性。但随着时间推移,普通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断压抑自己,这种自发性就消失了,更准确地说是潜藏起来了。所以,他们身上很难出现自我实现者那种特殊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