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类,自我实现者有一种深刻的认同感和亲切感。用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的话说就是“亲社会”。一般情况下,他们能友好而耐心地对待每个人,尤其是孩子。他们喜欢孩子,也容易被孩子感动。从某种特殊的角度来说,他们热爱全人类,或者说对其充满怜惜。因此,他们愿意帮助全人类,就像帮助自己的家人那样,哪怕这些家人有时表现得懦弱又愚蠢。
与普通人相比,无论是在思想和情感上,还是在动机和行为上,自我实现者都有很大不同。他们对人类的这种认同感很难被没有宏大视角和长远观念的人看到。所以有时候,他们看起来就像个异客或外星人,独立于众人之外,不为人所了解。面对普通人的各种缺点,他们经常感到悲哀、愤慨,甚至怒不可遏。可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无法忽视与这些人之间存在的某种最基础的潜在亲缘关系。他们很清楚,就算自己没有更高的地位,也能比一般人做得更好,他人看不到、看不清的东西对他们来说一目了然。用阿德勒的话说,这就是过去的那种“兄弟做派”。
不过,自我实现者对人类的认同并非不带一点轻视。他们也会直截了当地督促那些咎由自取的人,特别是那种喜欢吹嘘、轻浮、虚伪或自以为是的人。不过,自我实现者并不会经常斥责或贬低这种人,哪怕天天和他们在一起。通常,他们会这样说:“大多数人都不会竭尽全力,因此很难有过高的价值。虽然他们经常做一些蠢事,但动机往往是好的。为何会落到这步田地,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平庸的人常常因此陷入痛苦。所以,我们不应贬斥他们,而应抱有同情。”
总的来说,自我实现者敌视他人要么是此人咎由自取,要么是攻击者或他人的利益导致。就像弗洛姆
说的,自我实现者对他人的敌意通常是被动的,或是环境导致的,与他本身的个性无关。
在关于自我实现者的心理健康研究中,我还发现所有研究对象都有一个特点,即由于“亲社会”的品质,他们会吸引一批人靠近,崇拜或追随他们。但是,他们很难与这些人建立牢固的关系,因为这些人想要的通常多于自我实现者愿意给予的,而他们付出的往往又超过自我实现者愿意承受的。双方刚建立关系时,自我实现者往往心情愉快、态度友好,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感到尴尬、苦恼甚至厌烦,直至最后以一种体面的姿态回避开。
其实,自我实现者的人际关系有自己的特点。由于他们待人友好,乐于接纳、认同、帮助他人,他们的人际关系要比其他成年人更加深刻。通过观察,我发现自我实现者的人际交往对象通常非常健康,高于平均水平,而且更接近自我实现的状态。要知道,整个人类中也没有多少自我实现者,可见他们的人际交往对象必然是千挑万选出来的。这就导致自我实现者不会有太多朋友。
事实上,能与他们建立深刻友谊的人屈指可数。毕竟,很少有人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心力去不断维持和加深一段友谊。正如我的一位研究对象说的:“我没那么多时间交很多朋友。其实,无论对谁来说,想要交很多真心朋友,时间都是不够的。”当然,也有例外。我的研究对象中就有一位女士极善社交,她似乎和认识的所有人都保持着密切而友好的关系。这可能是因为她没什么正式工作,受的教育也有限。在她眼里,交朋友好像就是她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