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未知事物时,拥有健康人格的研究对象比一般人更容易接纳和适应。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兴趣远大于已知事物。在他们眼里,模糊混乱的东西反而更具吸引力,就像爱因斯坦说的:“一切艺术和科学都源于未知,它是我能感受到的最美的东西。”
我的研究对象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由此可以推论,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可能和智力有关。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事实:有些科学家即便聪明绝顶,但由于自身的性格缺陷,如怯懦、保守、焦虑等,他们还是不愿意与未知事物打交道。他们的注意力都在已知事物上,只愿意利用各种方法,如打磨、修整、归类等,去和这些事物打交道。可以说,他们肩负着发现未知事物的使命,却因自身的性格缺陷而无法完成它。
倘若是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人,就不会觉得未知可怕。他们的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认可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不会因那些想象出来的危险而惶恐不安。面对未知,他们不会刻意忽视,也不会否认和逃避,更不会自欺欺人,把未知事物当成是已知的。他们会慎重地对待,不会盲目地将未知事物分类。他们也能清醒地看待已知事物,不会陷入其中难以自拔。他们追求真相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安全、秩序、清晰的渴望,更不是像戈德斯坦
所研究的脑损伤患者那样,为了回避焦虑和恐慌。只要客观情况需要,他们可以从容面对一切,即便那些东西是混乱的、模糊的、似是而非的。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折磨、模棱两可或困惑的东西,在某些人眼里反而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挑战。
很多人经常会因为一些事感到内疚、羞耻或者焦虑,哪怕这根本没有必要。反观那些自我实现者,他们很少烦恼、懊悔或抱怨,而是更善于接纳自我。他们能够接受自己的天性,哪怕它们不完美,或者与自己的理想形象并不相符。他们能够坚定地接受它,不会为此担忧。有人可能觉得这是一种自负,其实并非如此。面对人性的缺陷、不堪、残暴和罪恶,他们同样能够泰然处之,以一种平静而坚定的态度去接受,就像接受大自然那样。水是潮湿的,石头是坚硬的,树木是碧绿的,他们接受这一切,不会因此产生任何抱怨。
自我实现者像孩子一样拥有一双“纯真无瑕的眼睛”,他们看待自我和他人就像孩子注视世界那样,看到的只是事情本身,并不会去争论或抱怨事情为什么是那样的。也就是说,与普通人相比,自我实现者更能认清现实。他们能够看到并接受现实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像很多人那样,对现实进行塑造或加工,让它成为自己想象中的样子。
自我实现者对自我的接纳最明显的体现是,接受自己的动物性,包括食欲、睡眠以及对性的渴望等。在这些方面,自我实现者作为人群中的“优等动物”往往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会压抑这种冲动,而是会接纳这些低层次的欲望。不仅如此,在其他更高的层次,比如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荣誉等,他们也能做到自我接纳。总之,他们接受大自然安排的一切,不会因为与他想象的不同而产生抱怨。
自我实现者能够接纳自己,所以不会为了保护自己而进行一些防御性的伪装,也不会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而装腔作势。同样,他们也不希望别人如此。在他们眼里,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那些所谓的缺点很多时候只是一些个人特色,没有好坏之分。
自我实现者不是没有内疚、羞愧、焦虑、难过和后悔等感受,只是他们接受一切现实,包括性冲动、排泄、怀孕、月经、衰老等动物性过程,不会因此产生不必要的内疚或羞愧。一般情况下,能够令他们感到内疚、羞愧、焦虑和难过的有:懒惰、粗心、暴躁、伤害别人等这些可以改善的缺点,心理上难以根除的偏见和嫉妒,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习惯,他们认同的有关物种、文化或群体的各种缺陷,以及现在与未来和理想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