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研究发现,遇到困难时,安全感缺失的人常常从自身找原因,自我实现者则不会如此,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不会过度关注自我。
每个自我实现者都有一项事业或者一些使命。这些事业或使命可能并不为他们所喜,但却占据着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在他们眼中,这是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些事业或使命通常着眼于大局,关乎整个人类、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家庭中大多数人的利益。至于个人得失,往往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我们还发现,大部分自我实现者关注的都是哲学或伦理学中那些基本而永恒的问题。他们眼界宽广,价值观宏大且能普遍适用于每个国家和每个历史阶段,不会局限于本土或眼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哲学家,即便他们看起来只是个普通人。
对自我实现者来说,这种宽广的眼界、宏大的价值观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最重要的社会和人际关系问题。他们会以一种更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相比于他人对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自我实现者更相信自己对情况的判断。所以,他们遭遇不幸时不会像普通人那样情绪激动,陷入难堪时也能保持自己的尊严。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平静和镇定的。这也让他们显现出一种“疏离”的品质。
与普通人相比,自我实现者更加客观。这一点在他们自己的事情上同样适用。因此,他们比普通人更能集中注意力。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就会显得对其他事或周围环境漠不关心。比如,在一些令人困扰的境况下,他们仍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并保持愉快的心情、良好的食欲和睡眠。在一些“正常人”看来,这是“冷漠”的表现。
不过,自我实现者的“冷漠”和“疏离”很难对普通人产生作用。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普通人往往有更多需要,包括安慰、夸奖、支持、爱,也包括“被需要”。所以,即便自我实现者更能适应和享受独处的时间,不需要他人陪伴,普通人为了满足自己“被需要”的渴望也会围绕在他身边。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自我实现者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对物质和社会环境的相对独立性。之前说过,推动普通人前进的是匮乏性动机,推动自我实现者前进的是成长性动机。由匮乏性动机推动的人离不开他人,因为他们渴望满足的需要,不管是爱和安全,还是尊重和归属感,都来自他人。相比之下,由成长性动机推动的人则像是“自我满足者”,他们的满足感主要来源于依靠自身潜力或潜在资源获得的发展和进步,与他人和外部环境关系不大。所以,对于社会环境,自我实现者具有一种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令他们能更镇定和平静地面对那些困难、挫折、失败以及他人难以忍受的境况。
对自我实现者来说,能否获得美好生活和成就感,完全取决于个人内在的成长,与社会关系不大。在他们眼里,自我和内心的成长远比他人给予的荣誉、地位、赞美、支持重要。他们已经足够强大,他人的评价或感情很难对其造成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要想从爱和尊重中获得这种相对独立,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小就得到足够的爱与尊重。
自我实现者拥有很强的自主能力。在关于自我实现者的心理健康研究中,我的研究对象们都非常有主见,根据自我意志行动,不受他人支配,习惯主动出击,也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
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自我决定和自我负责。阿希
和麦克利兰
通过大规模实验推测,在所有人类中,具备自我决定能力的人可能只占5%~10%。普通人做决定时容易受很多因素的干扰,比如电视上的广告、报纸上的宣传、推销员的介绍或者父母的话等。由于缺乏主见,不能完全根据自我意志行动,他们容易感到软弱和无助,习惯抱怨,遇到问题时不做主观努力,更倾向于听从命运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