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态度会表现出一种微妙的道家式特征。很多人都认为,创造性的初始灵感阶段会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接受力、放任、不干涉、顺应自然。这种接受力或“顺应自然”与沉迷当下的状态有哪些关系呢?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艺术家通常会认真对待手中的素材。这种“认真对待”可以被视为一种尊敬。这就意味着艺术家不会想要控制它、改变它,只是尊重它的存在,让它顺着自身的特性自由发展。也就是说,把它视为一种目的,而不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艺术家承认素材有自己存在的权利,所以他尊敬它。
这种尊敬在人、物、场景及其他问题上同样适用。比如作家尊重事实的权威,遵从情景的法则。只是允许它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还不够,我们要像对待爱人、孩子、宠物那样,满心欢喜地、渴求地、赞同地,希望它成为它自己。
只有用这样的态度对待眼前事物,我们才能感知其全面、具体和丰富的内在。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让它按自己的天性自由存在、发展,允许它成为它自己,而不是按我们的意志去干涉或改变它。
我们全神贯注地做某事,并沉迷其中时,会更具自发性。我们的能力会跟随我们内心的冲动、意识自由流淌,以一种类似本能的、自主的方式出现,无须刻意去思考或控制。
我们的行动似乎是由眼前事件的固有性质所决定。换句话说,我们要随机应变。例如,画家作画时要根据画的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两个人跳舞时要根据对方的舞步调整自己的步调。
由于具有充分的自发性,个体能更真实地表达自我,发挥自己的独特性。不管是自发性,还是表达性,都含有真实、自然、诚挚、不伪装等意味。同时,还代表了行为的非手段性的本质,无须刻意努力,跟随冲动自由流淌,不阻挠、不干涉。
创造性发展到最后会达到人与世界的融合。很多研究表明,对创造性来说,人与世界的融合是一个必要条件。通过上述讨论的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认识到,这种融合是自然的、简单的,并非难以理解。用葛饰北斋
的话来说就是:“你要变成一只鸟才能去画一只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