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职责不清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内耗和困扰。我们会感到身心疲惫,但又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更糟糕的是,当你无意中陷入这种模糊的责任状态时,不仅工作效率低下,甚至会引发不必要的冲突与情绪消耗。
我记得有一个来访者小廖(化名),她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也让我对职场中的“责任盲区”有了更深的理解。小廖是一个典型的职场拼搏者,她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中层管理,工作要求高,任务繁重,她的责任感和工作中的拼劲让她一直获得领导的认可。
问题出现在她没有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个“责任盲区”。小廖每天都是单位最后一个走的,常常加班到深夜。她觉得自己在做很多工作:部门的工作、主管交代的工作,甚至跨部门的任务也都落到了她身上。
起初,她觉得自己是“万能的”,无论什么工作都能完成,但时间久了,她发现自己好像变成了一个“背锅侠”。无论是同事的工作进度拖延,还是领导的期望未能及时达成,受指责的都是她。
“怎么这么简单的事情要做这么久?”“你是我们部门的骨干,怎么一点儿也不懂得分配任务?”她心里充满了不解和委屈。最让她气愤的是,虽然她拼命加班,绩效考核居然被评了一个倒数第一。她的努力换来的却是无法理解的批评和“背锅”,这种失落让她深感痛苦与迷茫。
她的主要问题其实就来自职责上的模糊。在一个高度协作的职场中,责任往往不断传递和交叉,特别是像她这种性格较为温和、缺乏拒绝能力的人,很容易承接过多的责任;然而,职责的模糊导致了她在许多任务中迷失方向,逐渐感到自己处在一个无形的旋涡中,努力付出却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
在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时,我向她解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责任盲区”。
职场上的责任不清,不仅是外部的角色划分不明确,更多的是内在的认知不清和习惯性“照顾他人”导致的责任负担。
许多职场困境源自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边界”,也没有有效地与他人沟通清楚各自的分工。你看到的“工作堆积如山”,往往是你不小心承担了别人该承担的责任,最终却发现自己陷入了“责任盲区”。
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都会在无形中塑造我们对责任的认知。比如,小廖的成长经历就是典型的“替他人着想”。
从小,她就是那个总是“为别人着想”的孩子,家里有很多事情都是她帮着做的,甚至父母的负担也压在她身上。父母常常对她说:“你要多替家里着想,做人要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她的个性: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摆在前面,却忽视了自己的需求。直到她进入职场,才发现这个“为他人着想”的模式变得越来越沉重,最终影响到了她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
在职场上,很多人,尤其是性格温和、内心善良的人,容易掉入“责任盲区”。他们担心被他人批评,担心没有完成工作会被认为不负责任,因此总是默默承担很多额外的任务;然而,背负这样的责任往往会让自己疲惫不堪,甚至精力透支,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责任不清不仅是工作职责划分不明确,还涉及心理上的“责任错位”。许多人会在无意识中承担起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这种心理状态源自对“完美”的追求,或者对他人期望的过度迎合。他们常常不敢拒绝他人的请求,担心因此失去认可或被视为“不够好”,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个人的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
在职场中,责任不清往往会带来很多困惑与焦虑,特别是当你把过多责任压在自己身上时,容易产生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面对这种困境,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 学会明确分工与沟通
“没有人能为你的人生负责,除了你自己。”这句话虽简单,却蕴含了深刻的智慧。
在职场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范围,明确职责范围是避免责任混乱的第一步。我们常说,“责任清晰,工作效率高”。
回到小廖的例子,她常常觉得自己是“万金油”,什么工作都能做,但是这也让她陷入了混乱的境地。她的工作逐渐变成了“杂务堆积场”,而当责任没有明确时,无论她多么努力,做的总是“别人的事”。
她开始有意识地和同事进行沟通,并明确分工,发现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自己也不再那么迷茫了。比如,她和跨部门的同事一起明确了每个人的职责,避免了任务重复分配,也减少了内耗。
所以当你接到领导的任务时,不妨问清楚这项工作是否需要你独立完成,是否涉及其他部门,是否能分配给别人做。沟通清楚后,大家在协作中才能高效前行,避免“责任盲区”。
● 学会拒绝
拒绝,并不是让你做一个冷漠、不合作的人,而是为了守护你的时间和能量。“人要学会拒绝,而不是让自己活在别人眼里。”这是许多职场人忽视的心态。
小廖逐渐学会了拒绝别人对她的无理要求。她意识到自己的精力有限,不能做一切事情。她开始对那些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请求果断地说不,并坦诚解释,“这个任务我目前没办法兼顾,如果需要帮助,请提前与我沟通”。她这样做后,不仅自己变得轻松了,而且其他同事开始尊重她的时间与精力,工作氛围也变得更加和谐了。
这个转变源自她对自己的边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也让她意识到,面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任务时,表达出自己的立场并非是一种拒绝,而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想象一下,你接到一个跨部门的紧急请求,要求你今晚完成一份报告,但这份工作与本职工作关系不大且需要你额外花费时间。你可以这样回应:“我很愿意帮忙,但这个任务不在我目前的工作范围内,如果您认为它有必要由我完成,我可以帮助您安排下次的进度。”
拒绝是对自己时间的投资。你只有学会拒绝,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最重要的工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自己成长有意义的工作中,而不是为他人买单。
● 重塑心态
你是否曾经在工作中遇到过一些“额外”的任务,原本这些任务不在你的职责范围内,但它们让你感到困扰?
其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任务,它们可能并非负担,而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每一项看似无意义的工作可能都是人生的实验。
例如,小廖在公司接到过很多超出她职责范围的任务,对此,最初她感到很沮丧,但后来她调整心态,对这件事的认识从“我得做这些不属于我的工作”变成了“这是一次职场实验,是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她意识到,虽然这不是自己分内的工作,但它们能帮助自己学习新技能,扩大工作范围,也能让自己的职业技能更加全面。
这种心态上的改变会让你在做事时的体验完全不同,你会更多地留意自己学到了什么,而不是陷入“不公平”的愤怒旋涡。
比如,你被要求主持一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会,虽然这项工作并不属于你的工作范畴,但能让你学到很多跨部门沟通的技巧。如果你能够用“实验”的心态去看待它,你可能就会发现这项工作对你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 与上级和同事达成共识
在多部门协作的职场环境中,责任不清的情况经常出现。当职责划分不明确时,与上级和同事达成共识非常关键。明确的责任划分可以让团队协作事半功倍。这不仅能避免工作中的误解,还能让你在自己的岗位上专注于更有价值的事情。
小廖曾经也遇到过类似的困境,部门间的沟通不畅导致责任交叉,最后她成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牺牲品”。后来她与上级沟通,同时与大家一起讨论,进行了明确的责任划分,制定了清晰的工作流程避免了互相推诿的情况。
这种明确的责任划分不仅有助于让大家的工作更加高效,还有助于每个人都能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任务。假如你在一个项目中负责技术部分,但项目经理要求你负责资料整理与协调工作,工作内容发生了交叉,这时你需要主动与项目经理沟通,清楚地表达自己在项目中的责任范围,争取更多的时间专注于自己的专长领域。
这种沟通能避免职场中互相推诿的情况,也能让自己清楚地知道哪些是需要负责的事情,哪些是可以放手的工作。
练习:
1. 任务清单回顾:列出你过去一周的所有工作任务,看看哪些是属于你职责范围的,哪些是你“额外”承担的。对于额外任务,反思是否值得你去做?有没有办法拒绝?
2. 沟通练习:你和同事、上级的沟通是否有模糊责任的情况?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如何通过沟通明确责任?
3. 实验心态:你曾经觉得哪些是“额外”工作,但后来发现它们对你的职业成长有很大帮助?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你是否能够以“实验”的心态去面对?
通过这些练习,你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职场中的责任盲区,帮助自己更清晰地界定哪些是属于自己的工作,哪些是可以适当地让别人承担的任务,从而减轻不必要的职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