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视频通常需要用到视频脚本。说到视频脚本,读者可能会想到抖音上看到的各种分镜脚本,但如果不了解视听语言,则无法理解这些视频脚本的创作意图。
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包括影像、声音等。语言必然有语法,视听语言的语法便是镜头调度方法和音乐运用技巧。
视听语言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视觉,包含镜头画面、构图、景别、拍摄角度等。图1-1所示为特定角度下拍摄的画面,这便属于视觉部分。其二是声音,涉及配音和配乐。图1-2所示为某女生正在使用专业话筒为视频配音。
图1-1
图1-2
在视频创作前期要拍摄素材,但拍摄素材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随意拍摄,要遵循一定的章法,景别就是其中的章法。
一些习惯用手机进行视频创作的读者经常使用手机的广角镜头拍摄素材。这样拍摄的素材景象宽泛且没有重点,用其创作出的视频画面枯燥、单调,会让观众感到乏味,如图1-3所示。
因此不能忽略景别。景别是指焦距一定时,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主体的距离不同,使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不同。景别一般可分为5种,假设以人为拍摄主体,由远至近分别为远景(人所处环境)、全景(人的全部和周围部分环境)、中景(人膝部以上)、近景(人胸部以上)、特写(人肩部以上),简单来说就是远、全、中、近、特。
图1-3
提示 ●一般景别的划分是根据画面中的被摄主体来判断的,进行短视频创作时不必在景别的划分上太过较真,一切以获得好的视频效果为最终目的。
1.远景
远景适合表现人物及其周围广阔的空间环境、自然景色和群众活动等镜头画面。它相当于从较远的距离观看景物和人物,视野宽广,人物较小,背景占据画面较大面积,画面给人以整体感。航拍的画面一般就是远景,如图1-4所示。
远景能够给予观众气势恢宏的感觉,其比较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交代环境。通常一个视频的开头都是一个远景,用来交代大环境是怎样的,后面再使用较小的景别,以景别的变化,渲染氛围或向观众讲述故事。
图1-4
2.全景
全景用来表现场景的全貌与人物的全身动作,在视频中用于表现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若被摄主体是人物,全景画面则主要表现人物全身,一般能将人物的体型、衣着打扮、身份等交代得比较清楚,如图1-5所示。
图1-5
全景与远景都能交代人物所处环境,但全景比远景更能够阐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可以通过特定环境来表现特定人物,这种技巧在各种视频中被广泛应用。而对比远景画面,全景的景别更小,画面中的人物更大,更能够展示人物的行为动作、表情相貌及人物主体所在的小环境,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提示 ●远景与全景都能交代人物所处环境,故二者又被统称为交代镜头。全景包含人物形貌,既不像远景那样细节不清,又不像中、近景那样不能展示人物全身的形态或动作,在叙事、抒情和阐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上有独特的作用。
3.中景
画框下边卡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称为中景,如图1-6所示。中景和全景相比,画面景物范围有所缩小,环境处于次要地位,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上半身动作。中景为叙事性景别,在视频中就好比作文中用于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视频不能用远景、全景把故事发生的环境交代后就直接到了故事结尾,而是交代完大环境、小环境之后,就得开始讲故事了,需要故事的主人公出场了,这个时候我们通常就会使用中景来进行过渡。
图1-6
提示 ●中景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景别,全景有小全景、大全景,特写有大特写、小特写,但是中景没有大中景、小中景之说。同时,拍人物为主题的视频时,画面中既有人物又有环境,一般就可以将这种景别理解为中景。
4.近景
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的局部称为近景,如图1-7所示。近景是近距离观察到的画面,能清楚展示人物细微的动作,拉近了人物与观众的距离。近景着重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内心世界,是反映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景别。
图1-7
近景中环境被进一步弱化,从画面很难看出人物所处的环境,但是人物的细节很清楚。
5.特写
大多数手机摄影用户在拍摄时会有意识地去拍摄特写,毕竟只要把镜头靠近人物就可以,但特写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刻意去拍的。
画面的下边框在人物肩部以上的场景,或其他被摄主体的局部称为特写。图1-8所示为人物眼睛的特写。特写中被摄主体充满画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观众。特写能提示信息、营造悬念,能细致地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刻画人物,以及表现复杂的人物情绪,带给观众生活中不常见的特殊视觉感受。特写主要用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背景处于次要地位,甚至没有。对于特写,被摄主体无论是人物还是其他对象均能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
图1-8
介绍了景别之后,下面讲解推、拉、摇、移、跟、升、降、甩这几种运镜手法。升、降、甩非常好理解,本小节主要讲解推、拉、摇、移、跟。
1.推镜头
推镜头是指将镜头指向被摄主体并不断靠近,或者调整镜头焦距使画面由远到近,把景别从大推到小的拍摄手法,如图1-9所示。
图1-9
推镜头在拍摄中起到的作用是突出被摄主体,将观众的注意力从整体引导至局部。在推镜头的过程中,画面中所包含的内容逐渐减少,从而突出重点。推镜头的快慢会影响画面的节奏,拍摄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一点控制画面节奏。
2.拉镜头
与推镜头相反,拉镜头是镜头不断远离被摄主体,如图1-10所示,景别通常是由近景逐渐到远景。拉镜头可以在视觉上形成后移效果,使被摄主体由大变小。
图1-10
拉镜头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现被摄主体在环境中的位置,即通过将镜头向后移动逐渐扩大视野范围,从而在画面中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展现出更多的场景;另一方面是满足镜头之间衔接的需要,如前一个镜头是某场景中的特写,而后面的镜头是另一个场景,两个镜头通过拉镜头的方式衔接,画面会显得比较自然。
3.摇镜头
摇镜头是电影和视频制作中的一种特殊效果制作技术。运用这种运镜手法时,摄像机机位不做位移运动,而是利用三脚架、云台拍摄方向可变动的功能让机身做上、下、左、右的转动。摇镜头是常见的运镜手法,也常和其他的运镜手法结合使用。
4.移镜头
移镜头也称摄像机移动,是一种常见的运镜手法,涉及摄像机在水平、垂直方向或三维空间中的移动,以改变视角、镜头位置和画面构图,如图1-11所示。
图1-11
移镜头通常通过小滑轨拍摄,这样拍出来的素材画面更加稳定。移镜头不仅有左右移动,也有上下移动。移镜头与摇镜头非常相像,但是摇镜头有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轴心,是围绕轴心摇动;而移镜头属于平移,可以是左右平移或上下平移,还可以是斜向上、斜向下平移。
5.跟镜头
跟镜头又称跟摄,是一种摄影机跟着运动的被摄主体进行拍摄的运镜手法,可形成连贯、流畅的视觉效果。跟镜头始终跟随拍摄运动中的对象,以便连续而详尽地表现其活动情形或运动中的动作和表情等。
由于跟镜头运镜手法特殊,故使用跟镜头拍摄的视频素材通常会使观众跟场景中的某个人物产生一种互动感。
跟镜头与移镜头相似,但移镜头往往是画面中的物体和镜头各自移动,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关联。但是跟镜头是镜头要跟着被摄主体走,如果被摄主体停下来了,那么镜头也要跟着停下来。
学习了景别和运镜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学习怎么写分镜脚本了。
写分镜脚本并不麻烦,可以使用Excel或者Word。以Excel为例,新建一个Excel文件,制作的分镜脚本包含镜号、景别、摄法、画面内容、参考图、声音和备注等类目,如图1-12所示。
首先是镜号,用于区分镜头。镜号之后紧接着就是景别,然后是拍摄手法(简称摄法)。拍摄手法之后就是画面内容,如果是撰写商业片的分镜脚本,那么可以在它后面添加参考图,最后是声音与备注。
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必要将精力过分放在写好分镜脚本上。某些特殊情况甚至在拍摄的时候可以不按照分镜脚本来。
图1-12
提示 ●画面内容的描述需简洁、明了且尽量有画面感,不需要太多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