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复杂系统与文明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部分西方社会学者借鉴了当时出现的系统科学思想,开始把社会视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参考了系统学将系统视为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化的结果,在社会学家眼中的人类社会是社会结构、社会功能不断演化的结果。他们试图解释为什么在某一社会环境下会产生这样的社会结构?这种结构具备什么样的社会功能?以及是什么驱动了这种结构演变为另一种社会结构?

20世纪70~80年代系统科学更是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军事、管理、生态环境等各种领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80年代以后,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的兴起对推动了系统科学进入复杂系统领域。而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巨复杂系统,过去我们对社会的研究与认识依赖社会学者的观察与直觉,比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作为一个历史学者站在宏观的文明的角度来研究文明的演变。他用自己博学的历史知识,以文明为单位对全球各地重要的21个文明做了详细的比较研究。他的一些观点今天看仍然是前瞻与睿智的,但他的分析更多依靠的直觉与类比。而系统科学特别是复杂系统理论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理论来研究人类社会与文明发展规律。

由于系统科学研究的是抽象的系统对象,它将复杂系统视为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元素构成,元素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不同领域中元素不同,但由元素构成的系统、系统的行为、系统的演变过程有着共性的规律。对应人类文明它的构成元素是人,人就是系统中的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就是各种社会关系,比如血缘关系、朋友、同事、复杂的商业关系、生产供应链关系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等各种不同类型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些元素与稳定的关系又形成了社会结构,社会结构通常具备某些社会功能。社会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就是这些关系形成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人类社会与文明也同样受到复杂系统共性规律的支配。比如系统理论认为在临界点处,非线性机制放大微涨落为巨涨落,使原先的状态失稳,旧的结构被破坏,系统经过剧烈的变化之后有机会稳定到新的耗散结构分支上。这些社会革命导致的社会结构变化类似。

科学家们在研究复杂系统时获得了许多模型,这些模型可被用于社会现象与文明现象的分析。计算机的出现也为复杂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物联网的出现使我们拥有了大量的数据可以做为研究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其它领域建立系统模型,我们可以将这些模型应用到人类社会系统的模拟中成为我们评估的工具。进入21世纪后,人们越来越重视系统科学在社会系统、经济系统,针对这类有人参与的系统的运用。专家们提出将理论分析与计算机结合,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研究方法。

本书并非学术性著作只是运用了部系统科学思想与观念试着从更加宏观的整体性的视角讨论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演化历程。因为我们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人类文明必须从自发地发展转向自觉地发展。全球化之后人类正在逐渐转变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我们无法再向从前那样通过无数次不同地域的社会与文明的试错,以优胜劣汰的方式向前演化了。以前我们说“东方不亮西方亮”,一个文明消失了还有其它文明会崛起。一旦我们成为一个整体,可能就再也没有第二次犯错的机会了。这意味着人类必须学会驾驭自身的文明。人类文明是我们所创造的最复杂的系统,我们的身家性命、我们的未来、子子孙孙的未来都依赖它的良好运转。而我们至今并不能完全掌控这套系统的运动规律,任何一个随机性的事件都有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转甚至结构变化。比如,一次刺杀事件就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最终改变了欧洲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我们需要一整套理论体系与方法来研究文明的发展,仍象之前一样依赖直觉、自然科学的还原论的思想来研究这种复杂系统是不可能的。还好我们有了新的思想体系——复杂系统理论,它将是未来我们可以使用的有力的理论工具,尽管它还很粗糙不完善。

本书站在系统演变的角度分析人类文明的演化,试着寻找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文明的演化历史,将人类文明分为原始社会、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数字文明四部分。论述每个阶段产生的原因、社会发展的动力。当前属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第二部分详述现代文明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第三部分讨论未来文明层面出现的群体智慧,或者说人类跨入了智慧文明时代。详述了智慧文明出现的必然性与转型所面临的挑战。 FIoDVl1rwQ4hBEp2q9X1ftZ5e+b9Dz+sX1/m7JQyppEHrnMkbaaSCNRlx2fmgId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