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社会是人类文明的起点。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一个逐步摆脱自然限制,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可以相对独立运作的实体。它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由人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人口规模变的庞大之后它变成了一个复杂巨系统。
社会逐渐演化形成很多层次与相互作用,个体、群体、组织、社会、身份、地位、角色……虽然社会通过建构组织,不断地削弱个人行为的随机性、无序性所带来的复杂性,但却增加了社会组织的层次形成了整体上越来越复杂的、以庞大的组织复杂性为基础的社会结构。除了复杂的静态结构,系统的动态行为也越来越复杂。系统需要从外部获取资源、能源,运用信息、技术加工资源与能源变成系统维持与扩张所需要的事物,产生出的废弃物又被排到自然环境中。系统内部为了满足这样一套新陈代谢的过程所需要的功能,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内部结构。这些结构功能相互匹配则整个新陈代谢过程流畅运行社会就欣欣向荣,如不匹配社会就会出现问题甚至崩溃。
上面是从内部视角看社会的演变,从外部视角看社会、文明与外部环境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由于农耕社会都是地域性的,不同的社会之间存在的经济与政治上的交流互动,比如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附属国向宗主国进贡、唐僧取经、鉴真东渡这样的文化流。当然更多的可能是冲突、战争,带来的社会组织变革,文明的摧毁融合。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的表面就象一个巨大的培养皿,十万年前分布着几万个人类部落的“孢子”,到一万年前几个地区的“孢子”由于充足的营养扩张变大。随后由于掌握了农业技术,这种扩张模式被复制到不同的地区。于是不同的社会、文明在这个培养皿中快速扩张、萎缩、融合,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最终这个星球表面大部分都被人类社会所覆盖,只有少数小岛、雨林、荒漠还存在着零星的原始部落。我们需要记住这样一个事实:农业文明时代全球各地的社会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从部落到帝国存在着各种形态的社会,工业文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上涌现出来的。
最后从时间维度看文明的演化过程。美国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克里斯朵夫·兰顿(Christophcr Langton)提出了关于信息在代际之间传递变异的观点。他通过计算机模拟生命进化的过程,探讨了信息如何在虚拟环境中传递和变异。模拟实验运用数学方程来控制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的信息量。兰顿发现,要让生命系统良好运行,信息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和变异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如果变异过于剧烈,可能会导致系统的崩溃;而变异过于微小,那么这个系统就会相对静止没有变化就像晶体一样,导致系统缺乏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因此,信息传递的变异需要保持在一个适中的水平,以实现系统的持续发展和进化。就能既提供适当的变化,又保持相对的稳定,能够创造出类似生命的现象。对社会与文明而言代际之间信息传递的载体就是文化。文化具备了一定的稳定性,又有足够的弹性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文明的核心就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