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文明的突变

农业创造出文明是人类文明史的开端。之前百万年的进化都比不上最近一万年内的变化。人类创造的农业文明就是系统的一次突变。首先我们利用超强的大脑转向了社会进化,在狩猎采集阶段人类一直四处游荡扩大空间范围来满足食物需求,这是一种稳定的小群体状态。之后一些地区出现偶发的大规模人群的聚集,但这种聚集行为并不稳定。一直到人们掌握了农耕技术,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特定地区转为定居生活方式,出现了大量的人口,人类的社会系统发生质的变化。人们通过物种选择、育种、作物生长、收储、加工等一整套的农业技术体系,摆脱了自然产出的限制,保障了食物供给,从而实现社群人口的增长。这种模式不但稳定而且可复制。至此可以说这些地区的人类社会完成了一次突变,进入一种相对稳定的新的生存发展模式。从十万年前现代人出现算起,人们一直处于狩猎采集的生存状态,到一万年前农业技术出现后形成稳定的农业社会,文明在这次突变中形成了。

这次突变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少数区域社会的迅速扩张,不是某个部落或民族的扩张,更多是农耕、畜牧生产生活模式的复制扩张。二是大量狩猎采集部落的消亡,最初全球各大陆上分布着大量的狩猎采集部落,前面估算部落数量大概在10万量级。而只有少数地区发展出了农耕文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南亚的恒河流域、东亚的黄河长江流域。消亡的原因可能就是农业模式一旦成熟可以不断复制会压缩狩猎采集者的生存空间。或许一开始人们会同时拥有两种生活模式,但最终都会选择农业模式,包括农耕与游牧。

如果把社会看成一个系统,那么狩猎采集社会是一个简单的微型系统,这个系统消耗的资源很少,完全依赖环境中可食用资源的丰裕程度。每天一个人2000~3000卡热量,30个人一天消耗30万卡路里维持生存即可。由于环境提供的资源、能量少,也没有食物与能量储存的技术,如果当地食物不足就立即迁徙到其它地方。这样的社会系统处于一个动态的紧平衡状态,而农业文明发展出了全新系统运转模式。首先这里的环境提供了远超狩猎采集人群消耗所需的食物。使社会系统有了足够人口扩张空间,人群实现大规模聚集,为量变到质变打下基础。其次该地区的野生可食用的作物资源丰裕,这种情形可能持续了几十年,使得一两代人可以长期定居下来,从而改变了人类的行为与社会系统运作的模式。大量的食物需要收储以应对春冬季的青黄不接,农耕技术由此开端。社会系统所需要物质、能量可以在这些地方持续不断地供给,因为早期社会主要功能是维持人口生存,所以粮食即是系统所需的物质也是能量。食物的丰裕使得社会系统摆脱了紧平衡,逐渐远离了平衡态。最关键的是 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模式从自发的出现,变成了一种可复制的模式 ,可复制非常关键。它不再依赖上天恩赐某一地区突然出现大量高产的作物,而是由人类掌握了主动权。于是人类开始开疆拓土将农耕、畜牧生产方式带向远方,人类定居模式的社会系统也扩散开来。这还只是横向扩张,纵向发展则是人类社会系统越来越庞大,也越来越复杂。农业创造的粮食保障了人口增长,使社会规模越来越庞大。由于主体之间非线性关系的存在使规模扩张带来了由量到质的变化。随着规模的扩张社会不断涌现出新的结构,这就是复杂系统的“自组织”特性。从村庄到城市、国家、帝国这种有形的结构,还有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士兵、僧侣、贵族等等这些社会角色、社会等级的出现都是自组织的结果。很多西方学者一致认为城市是文明之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市里有着高密度的人口,大量复杂的社会关系与社会活动,它的自组织带来的创新更多。 FIoDVl1rwQ4hBEp2q9X1ftZ5e+b9Dz+sX1/m7JQyppEHrnMkbaaSCNRlx2fmgId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