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并不是简单的人群的聚集,它是由人际关系网络构成的。百万年的物种进化我们一直是以小群体的方式生存繁衍的,因为我们的大脑可以处理几十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几十人的群体只需要简单地合作。人口的扩张使我们需要扩大这张社会关系网络,但自然环境中充满了未知与风险,我们的本能都是小心谨慎的。除了群体中一起生活的人,在充满生存风险的野外环境中,陌生的动物与人对我们的祖先而言都是危险的。而大规模的人群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群体成员之间的信任问题。
最初的信任都是来自于群体内的人际关系网络,但这种人际关系网络都是基于血缘的,这是强关联属性且无法改变的,它所构建起来的关系网络较小。把这种人际关系网络扩展出去是一种解决信任的有效方法。由它扩展出来的亲属关系网络范围要大一些,比如通过婚姻关系使不同的部落之间产生联系、沟通交流、信任与合作,之种关系就是亲属关系。另一种方式是人们之间长期互动行为也会形成熟识关系进而产生信任,我们通常称之为朋友。这种关系就非常灵活,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朋友。一些原始社会存在一种“盘道”的现象。两个不同部落的人相遇,由于彼此都不认识相互都很戒备。为了了解对方,双方可能会试探性的说一些诸如“我是某某部落的”,“我认识某某部落的谁谁,我和某某关系很好”,“你认识某某吗?”之类的话,以找到共同认识的人来建立联系。如果找到了也许就能化敌为友避免一场暴力冲突。现在影视剧中的土匪与帮派人士见面也会用这一套打招呼,确认对方是敌是友。所以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性质它是一个人际关系网络,马克思才会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随着人口规模增长社会演变成为一个巨大的复杂网络结构。钱学森曾给复杂网络下了一个定义: 具有自组织、自相似、小世界、吸引子、无标度的部分或全部性质的网络称为复杂网络 。社会关系网中的节点就是人,而网中的连结线代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学家发现不管人类社会的规模有多大,我们的人际关系网络都符合“小世界网络”类型的定义。小世界网络可以反映陌生人由彼此共同认识的人而连结的小世界现象。这当然与前文所说的邓巴数有关。小世界现象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提出的六度分割理论。1967年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些信件随机发送给住在美国各城市的一部分居民,信中有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要求所有收信人把这封信寄给自己认为是可能认识或间接认识这位股票经纪人的亲友。这位朋友收到信后,再把信寄给他认为更接近这名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最终,大部分信件都寄到了这名股票经纪人手中,每封信平均经手6.2次到达。这就是“六度分隔理论”的来源。
社会除了人际关系还有很多其它性质的关系,比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构成社会的主体除了个体的人还有各种群体与组织机构,比如氏族、部落、村庄、城镇等等。越是规模庞大的社会各类组织机构越多,关系越复杂,而这些社会节点与关系的加入使社会关系网络出现了无标度性质。无标度性是指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连接分布严重的不均衡。通常网络中少数节点拥有极其多的连接(被称为Hub),而大多数节点只有很少量的连接。少数Hub节点对无标度网络的运行起着主导的作用。早期的社会规模小、结构简单,通常部落酋长、国王加上少数贵族管理整个社会,这些人就是Hub节点。后来社会规模扩大,出现了政府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统一管理社会的各种运作,政府就是一个超级Hub节点。无标度网络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由于存在大量冗余链接可以承受意外故障,但是如果Hub节点崩溃了,或被恶意攻击网络就会有瘫痪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