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我们可以利用复杂系统的理论指导来进行分析。所谓系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相互作用包括线性与非线性的,复杂系统中因为包含大量非线性的关系所以是复杂的。我们可以将社会看成是一个复杂系统网络,构成网络的元素是人,元素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
这里的元素包括:人、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可以经济类型的公司、企业,政治类型的比如政党,还有比较特殊的比如政府、宗教,非正式或隐蔽的黑社会组织等等。而元素之间的关系那就更复杂了,按类型划分,比如血缘关系、经济利益关系、公民与政府、法律关系(夫妻就是法律规定的关系)等等。不同元素之间都可以发生关系,元素之间关系的数量远高于元素的数量。
上图中四个元素全连接的关系数量是6,五个元素全连接的关系数量是10。如果考虑到一些关系是非对称的或有指向性的那数量还要翻一倍。如果考虑到每个元素存在不同的社会角色,比如在家庭中是父亲/儿女、丈夫/妻子,在公司有同事/合作伙伴关系,购物时是消费者与商家的关系等等。社会关系会出现指数级的增长。最复杂的是元素、结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过程,互动过程是动态的,同样的社会结构一件事的扩散经过了不同的路径,它的影响就完全不同了。这就是非线性的原因之一,同一个元素拥有众多不同类型的关系,其中一种关系发生变化影响到元素的行为,会外溢影响这个元素的另一种关系。举个很有中国特色的例子,有些城市出台限制购房的政策,结果出现很多夫妻为买房假离婚的现象。一项经济调控政策竟然影响到了婚姻这样的社会关系,这就是社会系统的复杂性。
大量的关系并不是完全随机的,从宏观的角度看大量元素之间的关系是有结构的。比如人际关系是一个典型的小世界网络。在小世界网络中大部分的结点不与彼此邻接,但大部分结点可以从任一其他点经少数几步就可到达。前文中提到的社会实验中两个陌生人之间平均存在6个联系人就证明了这是一个小世界网络。
小世界网络
绝大多数的社会结构都是由社会关系形成的,比如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美国和中国与其它国家都存在大量的贸易关系,所以美国与中国在这个网络中就是经济中心——中心节点。而很多发展中国家由于产品单一,交易对手也少就处于边缘状态。再比如,我们通常用财富的多少划分社会阶层,其实从社会关系网络也可以发现不同阶层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内聚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有原因的。关系网络还能揭示你未来上升的空间,这也是很多人混圈子的原因。只有少数结构是元素本身特性决定的,比如人口年龄结构。
大量的元素与相互关系在复杂系统内部形成结构或子系统,系统内每一要素与联系的变化都会引起系统结构的变化,而 结构的演变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 。注意是内部结构与子系统的变化,包括相互协调、沟通方式的变化等等。一个社会或文明只是在空间上扩张以及在时间维度上延续,只代表它在当下的成功,但不代表它变得更进化。比如罗马帝国、蒙古帝国的扩张只是空间统治疆域上的扩张,内部的结构没有变化。如果为了更有效率的统治帝国改变了自身的权力架构,建立了稳定的官僚体系,对不断扩张的疆土进行统一的直接管理。这才算是社会与文明的进步。当然扩张与演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扩张是演变的动力之一,演化的目的之一也许就是为了更持续的扩张。如果当前的模式扩张到某种程度,内部的结构无法支撑,此时的系统就会出现问题。如果通过内部结构调整或扩张模式调整,系统可以消化处理由于扩张带来的“熵增”才能继续扩张或至少维持自身。这里的熵是借用物理学描述系统混乱程序的概念。
系统科学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将系统分为三类: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孤立系统:不和外界交换任何物质能量和信息,它的演化服从热力学第二定律;
●封闭系统:这种系统结构仅与外界交换能量,而不交换物质,就像密封的高压锅一样,其运动演化服从波尔兹曼有序原理,即“低温有序原理”。当温度上升时,系统内无序程度增加。当温度下降时,系统内有序程度增加。但这种有序性就像晶体的有序性一样,是“死”的秩序。
●开放系统:它与环境交换信息、物质和能量。耗散结构只能出现在开放系统中。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产生负熵流(信息流)使系统的总熵值减少,才能形成有序化。
一个有自组织能力的开放系统通过新陈代谢增加负熵(减少内部的混乱保持有序)。如果负熵流减少会导致系统衰弱或崩溃。负熵流的增加依赖内外两个原因,一是外部提供了足够多的能量与物质,二是内部演化形成的组织结构能够将外部输入的物质与能量重新组织为低熵(有序)结构。内部组织结构处理负熵的能力决定了系统能否存续。
我们要建立的就是一个可以分析社会内部结构的框架,通过内部结构的演变对它的发展历史做出合理的解释,最终的目的是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做出预判。
这里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这个复杂系统内部不同的子系统,及子系统之间静态的架构与动态的相互作用。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形成了社会的运作的方式。为方便分析本书使用了一个简单的框架,将社会分解为三个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文化子系统(包括意识形态——一种观念的集合,是对事物的理解、认知的总和)。三者之间如果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视为成熟稳定的社会,否则就是不稳定的,或者是向一种稳定态过渡的中间态,甚至是崩溃的状态。
我将文明视为人类社会连续不断演变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价值观、知识体系的集合。社会是文明在某一时空段上的切面。社会是指某一时间段内由个体与群体、组织构成的动态系统。人在共同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形成了一系列社会关系与互动行为。社会是人类文化、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方式的舞台。不同的时代文化与价值观念是不同的。仅有这样一个简单的定义是无法进行分析的。由于将社会视为文明动态演变的一个切面,所以可以分析某一时空中的社会来了解当时的文明发展状况。
农耕文明时代的农业社会有向外扩张的动力,这时的扩张包含了人口的增长与活动空间的扩张。系统扩张需要能量与物质的支撑,所以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是农耕文明最基础的活动。经济学上将生产活动纳入经济范畴。随着社会规模的扩张人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也更频繁,为了保持社会的有序避免混乱人们需要建立行为规则,比如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等将其归入文化体系,包括后来出现的宗教、法律等等。第三个重要的社会结构是政治。前两者更多是基于个体行为的表现与规范,而政治是作出群体决策与行为的基础。政治的重要性在于它定义了一个社会的边界,不受这个政治决策控制的通常就不再属于这个群体或社会范围内了。作为一个系统有明确的边界是区分它与周围环境的基础。
文明是一个复杂系统它也必然表现出复杂系统的特性与行为,比如复杂系统通常由大量的相互作用的主体、组件或子系统组成;系统的行为通常是非线性,一个小变化可能会导致不成比例的影响,即所谓的“蝴蝶效应”。系统具备了自组织能力,不需要外部指导与控制就可以形成结构与行为模式,通常也被称为“涌现”。另外复杂系统内部通常具备了多层次结构,不同尺度上的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模式。系统的动态演化行为存在混沌的不可预测性。以上只是复杂系统表现出的部分典型特征。从文明视角看以上特征可以转换为:人口规模的扩张,社会内部分化出不同的组织结构,社会分层比如阶级的出现。动态表现是人类社会不断的演化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政治形态更加多样,每种形态都是内外部环境造成的自动“涌现”出来的,而非外部设计的结果。还有更多的特征就不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