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贝力克石阵遗址处于欧亚大陆连接处,古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西侧,最早出现农业文明的地区。专家们在哥贝力克附近的山上发现最早的用于种植的单粒小麦。世界最原始的谷物如黑麦和燕麦也都始于这里。在哥贝力克遗址100公里的恰约尼遗址,人们发现了最早被驯化的家猪、绵羊、牛和山羊。可以说这里的位置得天独厚,有着适宜农业驯化的动植物物种资源。但这不代表古人就必然走向农业,因为正如前文所说农业不但很辛苦而且高风险。诚然打猎也有空手而归的风险,但通常人们会认为那只是运气不好。如果别人都在狩猎采摘,每日都有新鲜的水果、鱼、肉吃,而你却在播种、耕地等待着几个月之后的收成。万一天气不好别人可以换一个地方继续生活,而你却因为要等待作物成熟收割而不能迁徙,如果收成不好几个月的劳作一无所获那真是太傻了。所以让人们走向农业的可能不是先播种再收获而是先收获在播种。
野生的小麦在一些气候环境中可能会大量高密度的生长,大面积的高产足够养活很多人口。对于狩猎采集的人群而言这简直就是上天的恩赐。这种现象可能几个古老的农耕文明的发源地都出现过。土耳其的野生小麦,明尼苏达州的湖稻,印度很多地区至今仍然生长着野生稻。中国的史书上也屡有记载这类事件。
“大中六年(852年)九月,淮南节度使杜悰奏,海陵高邮两县百姓于官河中漉得异米,煮食,呼为圣米。”(《文献通考》)
沧州鲁城县“乾符元年(874年)生野稻水谷二千余顷,燕魏饥民就食之,因更名(乾符)。”(《新唐书》)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八月,宿州符离县卑湖穞生稻,民采食之,味如面,谓之圣米。”(《文献通考》)
这还只是唐末宋初百年时间的部分记录,在古代中国这种野生稻、麦、谷大量集中生长并不罕见。
“自乾德以来至天禧郡县所上嘉禾、异麦、野榖之属,殆不胜书,姑摭其尤异者一二著於此。”——《三朝瑞符志》
以上记载是农耕文明鼎盛的时代发生的事,如果这种情形出现在狩猎采集时代会怎样?德国著名人类学家利普斯(Julius E.Lips,1895—1950)认为收获者才是农业的发明者。他认为历史上存在着这样一类部落群体,他们不从事农业,却依靠收获一种或几种野生植物,作为全年的食物。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当地这几种野生植物一定是非常高产的。利普斯将其称之为收获者。收获者对待野生植物的态度不同于采集者或狩猎者,而与农业民族的精神状态相类似。他们会唱歌举行仪式,对收获的果实加以颂扬,并祈求丰产。收获地成为部落和社会活动之中心。生活有了保障使部落成员增多,比起狩猎者和采集者来,收获者的公社要大得多。
所以哥贝力克的故事可能是这样的,12000年由于新仙女木事件造成的降温,使北方广大地域的史前狩猎采集部落大量向南迁徙。古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游荡着大量的史前部落,因为这里气候适宜食物充足。哥贝力克地区有大量的可食用的小麦所以各种动物聚集。常年的四处游荡让一些部落在狩猎过程中跟随猎物发现在平原西边的哥贝力克。由于人是杂食的不只吃肉,野生小麦也可以食用。所以每年的夏季或秋季这里都会有一些部落出现在这里。通常这里的野小麦产量也不高,来的晚的人群就收集不到了。一开始哥贝力克对这些史前人类而言这里也不是很特殊,只是他们众多可以找到大量食物的地点之一。直到有一年这里的野生小麦生长的异常茂盛而且可能达到几百公顷的范围,大量的小麦也吸引了很多的野生动物前来觅食,由此吸引了大量部落人群聚集到此,短时间内这里的人口密度剧增。人们在此收集野生小麦,猎获野生动物,享受上天慷慨的赠予。野生小麦的产量是如此之高,有农业学家在土耳其做实验,仅仅用石镰每小时就能采集到1公斤以上的干净小麦籽粒。一个家庭三四周时间就能够很容易地采集到足够他们消费一年的野生谷物,而且用不着非常辛苦。但他们仍然面临如何储存这些谷物的问题。所以按这个逻辑农业技术体系中首先出现的应该是储存技术与发明,而世界各地农耕文明考古遗迹中出现的陶土器物可以证明这一点。
不过在12000年前这个时点上人们显然还没有开启农业文明,因为哥贝力克周围没有定居的遗迹。此时的人们可能还只是临时性的聚集在一起,等野生小麦收获季结束他们又各奔东西继续流浪觅食。但人群的聚集使不同的部落文化相互交流,即便每个部落的图腾并不相同,但相同的生活方式仍然不妨碍各部落间相互理解。最终聚集在一起的人们相信哥贝力克这里是上天赐予人们的福地,或许为了感谢上苍的恩赐他们在此修建了石阵,又或许是为了修建一个地标以方便大家日后重逢相聚。所以石阵的修建方式应该是大量的人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的。人们在野小麦成熟的季节收获储存了大量食物,然后开始了修建工程。这些食物可以持续到工程结束,或许已是第二年的春季,他们各自散去继续浪迹天涯的生活方式。当然野生小麦也不是一直丰产,可能几十年一遇。考古学家就发现哥贝力克石阵遗迹中有相隔几十年后推倒之前的建筑重新修建的痕迹,或许可以说明当几十年后大家重新聚集在哥贝力克时,又对之前的建筑做了修砌或推倒重建。至于石阵中的动物雕像很可能是当时人们在当地猎获的最多的动物,所以D区的石雕中表现出成群的野生动物时,代表着人们猎获最多,中间的T形石像也最高大。当然沧海桑田千年之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气化,不再有之前的丰饶,哥贝力克石阵就被荒废埋没在历史的尘土之中。
尽管以上只是猜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此多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的吃饭问题一定是就地解决的,那时没有外卖。这意味着当地一定食物一定异常的丰富,足够几千人同时吃饱而不发生争抢,因为他们能合作建立一个石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