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农业的诞生

如前文所述人类在离开非洲的时候,身体和大脑就已经发育完成,之后在身体形态上就没有更多的进化。此时我们的祖先已经拥有了语言和文字、工具制作、火的使用和烹饪、衣服和装饰品制作的技能,甚至有了造船技术,形成了一些社会规则,比如婚姻制度。此后社会形态的发展就开始分道扬镳,受环境影响草原、平原、丛林、高山、海边等不同地域的人群演化出不同的生活方式、生存技能、文化形态。除了生存方式上的差别,群体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规模。人类超越100多人的社会群体形成跨地域的文明只差农业革命这临门一脚。

农耕文明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个文明形态,它起源于农业的出现。农业是一整套知识与技术体系,作为一种体系是不可能一蹴而就产生的,它必定是与生活方式配套应运而生的。那么人类是如何走向农业道路的呢?首先生活方式是有很大的惯性的,人们通常很难改变自己的习惯,更不要说一群人一起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了。现代人总是想象狩猎采集的原始人衣不蔽体、食不裹腹,每日为了生计采集野果与猛兽搏斗的悲惨处境。但这种多是以现代人的生活标准与生活方式来衡量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如果一个现代人生活在那样的场景中确实不太好过,即便是贝尔·格里尔斯这个号称“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在荒野中求生也是困难重重。但是反过来想,前文已经说了人类是物种进化的胜利者,我们是唯一能踏遍这个星球的每个大洲的存在,我们的祖先在这个星球上并没有对手。贝爷也是许荒野“求生”,但对这些古人荒野就是家园,他们就生活在“家里”,活的很滋润,那种悲惨的处境其实只是现代人的想象。当时的人们确实没有钱,他们一无所有,但他们所要的一切都在他们身边,吃完了就迁徙到另一个地方。不能随身携带的东西——我们认为是财富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没有用的累赘。身处春暖花开与寒风凛冽季节的古人,大概与经历经济繁荣与大萧条中的现代人的感受是一样的。那时没有专家指导他们发明农业技术,告诉他们农业的生产效率更高,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也没有各种成功学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食物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人类学家认为狩猎采集者“每人每天用于获取和备置食物的时间平均长度是四至五个小时”,反观农民即使是出现了铁器之后劳动时长与劳动强度都要大于狩猎采集者。我们上百万年进化出来的直立行走,到了农耕时代又要重新弯腰劳作。早期从事农业的古人骨骼的总体尺寸偏小,有关节疾患,骨骼外层的骨质疏松,并且有脓肿和龋齿,所有这些都证明了饮食的严重失衡。长期食用单一的食物失去多样性显然不是一种健康的选择。而农业最大的风险是播种与收割的间隔,首先是投入与产出间的时间差,这段时间的食物怎么解决。其次是如果没有收成损失的不只是要收获的庄稼还有种子。凡此种种都没有看到让古人选择农业的合理理由。除非有意外的突发事件造成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sjdAWt/lqfly61zapKlkewEIwZuN6eNuOPDQer+4s1xDG7omvndqtHmxnvvfq7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