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原始社会中的制度

如果文化是一种价值标准与信念,社会制度则可以定义为“人为设计的建构人类行为的约束,是一种游戏规则”。早期的人类社会面临两大问题就是生存与繁衍,所以最早出现的社会制度也一定与这两者相关。在狩猎采集的低水平的生产方式下共享劳动成果的分配方式算是最早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私有制的出现。而与繁衍相关的婚姻制度演变的形态则要复杂的多。原始人类最初没有婚姻制度,都是自由杂乱的交配。《列子·汤问》就记载说:男女杂游,不聘不媒。在无婚姻的时代,社会制度无法确立,人类社会进步十分缓慢。大约五万到六万年前母系社会出现,婚配已脱离乱婚,进入血族内群婚阶段。这种婚配方式形成了氏族制度。族内划定人的辈分,防止非同辈的人结婚。这种制度下兄妹之间是可以结婚的,因此才有关于女娲伏羲兄妹结婚的传说。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血缘太相近的人结婚生的后代缺陷太多。另外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一个大的氏族不断分裂为许多氏族。于是开始尝试着禁止最亲的兄妹之间结婚,接着又禁止同一个小氏族内部通婚,而是和其他有血缘关系的氏族通婚形成族外婚制度。通常是一个氏族的一群兄弟和另一个氏族的一群姊妹之间的交互群婚。子女仍然是只能确认生母而不能确认生父,氏族成员的世系也只能根据母系的血统来决定。族外婚后生育后代的质量提升,原始社会组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族群间的婚姻意味着每个部落在邻近部落中都有亲属,这就确保了邻近族群之间休戚与共的团结意识和语言之间的相互重叠。血缘亲情结成的纽带造就了地区交流网络,使邻近部落间的人员、物质和思想交流更加顺畅。部落间还会定期会面彼此交换物品。有证据表明一些地区相距几百公里的部落也有以物易物的交易活动。 这些以互惠贸易、通婚为基础的交流与联系也预示着更大规模的社会网络的形成。 之后出现了对偶婚的形式,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泸沽湖畔摩梭人的走婚制就是一种对偶婚姻。对偶婚不像群婚制那样根本无固定的性伙伴,但又不像单偶婚那样有严格而固定的单一性伙伴,是一种过渡形态的婚姻制度。由于人口增加氏族和氏族之间开始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发生战争,男人负责军事活动从而掌握了社会权力,父系氏族出现的婚姻制度演变成了男方主导的单偶婚制。对偶婚双方的结合关系并不是固定的,子女财产都属女方,双方好说好散。父权时代的单偶婚制更多包含了经济与财产制度所以变成了强制性的关系。当然有这种婚姻形态的社会通常都已进入文明时代。

| 成功的制度可以通过族群的增长而完成自我复制,基于失败制度构建的族群往往因战争、环境和其它挑战而趋于消失。——《文化与制度》

从整个婚姻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也可以一窥人际关系从混乱逐渐变为有序,而这种变化正是依赖社会制度的约束。这种从简单到复杂的社会制度演变是复杂系统的典型特征。

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将具有适应能力的个体称为适应性主体,简称主体,一般又称智能体。在社会系统中的主体一般指人,当然还有社会组织,比如氏族、部落、政府、企业等等。主体具备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适应性,它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学到的知识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和其他主体的协调一致,并能促进整个系统发展、演化或进化。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把主体的主动性看成是系统进化的基本动因,从而成为研究与考察系统宏观行为的出发点。

系统的复杂性正是主体与环境之间、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主动交往、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过程中形成和产生的。……只要个体能够与其他个体的交互中,表现出随着得到的信息不同,而对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进行不同的变更,就可以认为这样的个体具有主动性或适应性,而适应的目的是生存和发展。——《系统科学发展概论》

当然对此还有其它的解释,复杂系统的另一种协同理论用系统状态来描述系统结构。事物整体的特性并不来源于个体和特性,而是来源于个体之间相互协调行为涌现出的宏观表现。涌现反映了非线性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非中心控制、自组织结构。显然人类的原始社会就是在这样的机制下演化形成的。两种理论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同一现象。 FIoDVl1rwQ4hBEp2q9X1ftZ5e+b9Dz+sX1/m7JQyppEHrnMkbaaSCNRlx2fmgId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