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是群体动物,一个人的行为改变可以很快通过语言这样的高效传播方式,影响整个群体的行为方式。语言使信息、知识在一个群体内传播,形成相似的认知、知识,由此创造出了群体的认知。群体认知强化了群体的认同感与相似的行为,成为文化的基础。我们将群体共同的行为称为“群体文化”。这样新知识、技能就可以被群体文化保存下来。如果再考虑到代际之间的传承的话,每一代人都继承了前人积累的知识。自然界中蚂蚁寿命仅一年,但蚁群记忆却能持续几十年!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只是在小规模的人群中这种价值还不能体现出来。
当然不同的地域自然环境不同所关注的知识、技能不同,文化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首先是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每个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都与周围环境相关。比如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有几十种词来描述不同的雪。而生活在非洲的土著则根本不知道雪为何物,但他们的语言中会有十多种不同的番茄。爱斯基摩人对陌生人都非常友好,毕竟生活在极端环境中帮人就是帮己。但在非洲不同的部落之间关系就可能非常紧张。因为人多资源紧张,占有更多的土地与资源就会拥有发展优势。群体文化对社会的构建是基础性的,而语言对于任何一个大型社会的群体文化的构建也是基础性的。
这些原始部落文化大多随风而逝,主要是人群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文化容易随着群体一起消失。只有小部分通过远古的岩画、化石、遗骸,对死者的埋葬方式让现代人略窥一二。这些生活的遗迹可以反映出那时人们的群体生活、观念与认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去拼凑原始社会的生活场景,试图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想法与观念。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吃也不能喝,在原始社会没什么实际用途。就比如原始人画的壁画,这些东西也许对那时的人们而言只是一种娱乐、爱好,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但对人类社会而言群体所共有思想观念才是构成这个社会最底层的基石。我们的文明就是建立在这样没什么实际用途基础之上。这样说也许有点抽象,举个实际的例子,儒家思想本身只是一套社会行为规范与准则,它不能创造物质财富为我们提供吃穿住用。但说它是中华文明的基石应该没有人反对吧。
文化提供了一种“软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模式。行为持续足够长的时间文化习俗便产生了。习俗可以长期维持也可能因为偶然的冲击快速改变。比如移民迅速融入新的社会生活与习俗文化中。当然社会关系是复杂的,人们除了合作也有竞争关系,正是这两种对立的关系让人类社会时而秩序井然时而冲突不断。复杂科学认为处于有序与无序之间的过渡空间的复杂系统最有创造性。但处理竞争冲突的合作关系需要一些“硬的”社会规范,比如社会制度与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