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成为最后的赢家不仅是因为我们拥有高智商,而是我们拥有了超越生存所需的智商。大脑要处理生存问题带来的大量信息,这种能力也涌现出了其它能力与功能,超出的部分智商让我们形成了人类社会,而 人类取胜的关键是我们走上社会化发展的道路 。
社会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长期深入研究灵长类动物社会。他发现灵长类动物群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防御抵御外敌。当它们失去了森林的保护时,往往更容易暴露在天敌的攻击之下。就象前一章描写的那个古猿被恐猫捕猎的场景一样,关键时刻群体的相互帮助至关重要。因此群居团体的成员数量开始增加,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有效抵御风险。当然要想维持这个团体,就必须记住成员的信息,了解彼此的身份、地位。要记住这些信息就需要一个容量很大的大脑。有意思的是邓巴最后发现灵长类动物的脑容量大小与群体规模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邓巴对此的解释是人的大脑新皮层也就是前面说的“理智脑”的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也是有限的。黑猩猩的脑容量在300毫升左右,群体一般在15~30只,200多万年前古猿的脑容量在450~600毫升之间,其团体规模在40只。现代人的脑容量1400~1650毫升之间,据此推测一个现代拥有稳定社交联系的人数在150人左右,这个数字也被称为邓巴数。Facebook内部统计显示facebook社区用户的平均经常联系的好友人数是120人与邓巴数比较接近。
超级大脑提高了智商也推动了社群人口的增长。可以说越向后进化的大脑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越重要。这里面可能存在一种进化的选择,社会性强、和群的个体容易在群体中得到繁衍的机会,不和群个体的被边缘化了最终就越来越少了。邓巴认为灵长类动物的社群与其它社会性动物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是具备复杂的社群关系,一方面是社群人口的增长使人际关系数量增加,即使只计算两两关系,组合公式告诉我们人际关系的数量也是快速增长的,两个人之间只有一种关系,10个人的两两关系就有45种。这还不包括群体内部形成的各种小群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人际关系的性质也比其它物种要多,比如血缘关系、配偶关系、盟友关系、上下级的阶层关系……人际关系的数量变的复杂,反过来刺激我们的大脑能够处理象人际关系这样的抽象信息。比如周边的人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其他人的喜好,性格特点是暴躁还是温和…… 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使人类社会变成了非线性的复杂系统 ,这一点很重要。
系统理论认为构成系统的主体之间如果只是随机的关系或微弱耦合,那这个系统可以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当系统内主体的行为遵循一定的规则,根据环境和接收信息来调整自身的状态和行为,并且主体通常有能力根据各种信息调整规则,产生以前没有的新规则时,这种系统就具备了自适应性甚至智能性。即便系统主体只有相对低等的智能行为,系统在整体上将表现出层次更高、复杂度更大、更加协调有序的特性,比如蜜蜂、蚂蚁。但由于这些昆虫没有强大的大脑无法形成多样的社会关系。它们的行为方式、社会角色都是基因中固定的,无法后天改变,这也导致它的社会结构难进一步演化,尽管有上亿年的进化历史但社会的基本形态没有变化。而人类社会发生质变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可以处理复杂信息的大脑,尽管此时的人群数量很少但后来的庞大社会正是由此开始进化出来的。人类社会只用了一万年就从普遍几十人的狩猎采集群体进化成为80亿人口遍布整个星球的文明体系,基础条件之一就是我们进化出了强大的大脑。
人类进化出来的大脑功能决定了人类社会未来可以演化出的功能与形态的上限。比如人类大脑处理能力有限,每个人的熟人关系在150左右,这决定了大型人类社会一定是一个小世界网络。小世界网络是一类具有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和较高的聚类系数的网络的总称。在这种网络模型中大部分节点并不彼此相邻,但大部分节点都彼此联通。最有名的就是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六度分隔理论”。任意两个陌生人之间可以通过朋友的朋友,这样的人际关系产生关联,其联系的路径平均是六个人。这种网络结构包含大量顶点,其中任意两点之间的平均路径长度比顶点数量小得多。这种网络结构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很多特性,比如它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何大型人类社会都有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因为人脑的处理能力有限,如果需要协调大规模的资源在没有外部技术支撑的情况下层级的权力结构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假设顶层的领导者管理20个下属,每个下属再管20个下属,只需6个层级管理的最底层的人数就超过6000万了。这还没有算中间层级的人数。
另外大脑进化出的情感与情绪能力也成为最初构建起群体社会的基本力量。正是因为情感能力让最初的社会关系以血缘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血缘的远近泛化出亲属关系,之后又有了婚姻这样的社会关系。人类的社群规模才得以不断扩大。假设我们进化出来的大脑情绪功能不是那么强,我们对他人的感受不那么重视,缺少共情能力,那现代社会也许少很多情感类的关系,这样的社会由于缺少情感关系这个维度可能会变的更脆弱。
更进一步的是我们的共情能力,让我们够读懂他人行为背后的思想活动。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偷吃了一颗糖,当被质问是否吃糖时,她会把糖纸扔到妹妹的脚边然后说是妹妹吃的。显然小女孩知道父母质问的目的,也预判了父母想法,并试图操纵这些想法。
我们知道如何操纵别人,能够读懂他人行为背后的思想。这种心智计算能力是我们和动物界其他物种之间的巨大鸿沟。——《社群的进化》
解读他人心智是与其他人互动的一种高级能力,长期的社会活动使人的这种能力非常强。“我想你一定认为……”这种措辞被心理学家定义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意向性,通常被称为二阶意向性。这种阶次还能被扩展到更高层次,成年人最高可以达到五阶意向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张三对李四说:“我想[1]你知道[2]我想要[3]你想一想[4]我的意思是[5]……”方括号中标注的数字代表了阶次。这种套娃式的迭代预判能力可以看成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生活训练产生的智力能力。心理学家认为意向的阶次不是人类独有的,比如黑猩猩、类人猿就有二阶意向性。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视频,动物园里一个游客正在看手机视频,玻璃墙里的黑猩猩也很感兴趣。于是它一边盯着游客手中的手机,一边用手指指地面。那个游客就蹲了下来把手机屏幕给猩猩看。猩猩兴致勃勃看着手机很高兴。这个过程中首先猩猩产生了希望看视频的意愿,如果没有玻璃挡着,它直接抢过手机,这只能证明猩猩的意愿。因为有阻挡所以它需要人的配合就需要与人沟通。它通过眼睛盯着手机,手指地面的肢体动作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代表着它预判了这个动作人是可以读懂的,这就是一种二阶意向性。
还有一个视频也是在动物园里,雌性黑猩猩看见一个母亲抱着一个婴儿,于是它也抱起了自己的孩子向这位母亲展示。这种操作蕴含的心理活动就更多了,至少说明猩猩可以清楚的知道人类母亲与婴儿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想到了自己的孩子说明它具备了同理心,说不定也具备了攀比的心态才主动抱出自己的孩子展示。如果它会用微信说不定也会发朋友圈呢。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动物认为它们没有任何心智活动。当然没有哪种动物的心智可以达到人这样的高度。意向的阶次可以看成一个衡量物种社会认知能力的自然尺度。
我们的大脑是物种进化的产物,也是形成人类社会的基础,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塑造。强大的大脑可以支撑起复杂的社会行为,同时社会行为的复杂多样也训练大脑如何处理这些信息。训练大脑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它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正如前文所说我们进化出了一个超级大脑,如果只是应对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根本不需要如此豪华的配置。就象一辆越野车只是在城市道路中行驶根本无法体现出它的性能。要让这辆超级越野车大展伸手需要一个契机,而这个契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