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先去秦国游说秦惠文王,提出兼并天下、统一六国的大战略,惠文王拒绝采纳。
苏秦于是去游说燕文公,他说:“燕国之所以一直没有卷入战火,是因为南面有赵国做挡箭牌。秦国如果攻击燕国,战场在千里之外。而赵国如果攻击燕国,战场却在百里之内。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却担心千里之外的祸患,这是错误的想法。我愿主上跟赵国结盟,和平共存,燕国就永远没有灾难了。”
燕文公接受了苏秦的建议,资助给他车马,让他去游说赵肃侯。苏秦对赵肃侯说:“当今之世,崤山以东,没有一个国家比赵国更强,秦国看作眼中钉的,也只有赵国。然而,秦国始终不敢大举进攻赵国,就是怕韩国和魏国在它背后下手。秦国如果大举进攻韩国和魏国,没有巨山大河阻挠,只要吞并一些土地,秦国大军很快便可以直抵两国首都,两国不能支持时,必然会被秦国并吞。一旦没有了韩、魏,秦国会立即将战祸加到赵国头上。我们可以查看地图,各国的疆土是秦国的五倍,估计各国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六个大国如果集中力量,向西攻击秦国,秦国一定战败。现在那些主张和秦国结好的人,拼命说服各国割让土地给秦国。达到目的后,他们身享荣华富贵,而国家所受的伤害,他们却一点儿也不分担。那些政客总是夸大秦国的威势,恐吓各国,让各国割让土地。这件事,主上应认真考虑。我为大王着想,不如联合韩国、魏国、齐国、楚国、燕国、赵国,共同缔结联盟,抵制秦国。让各国派出统帅和国相,在洹水附近会盟,互相交换人质,签订盟约,共同宣誓:‘秦国攻击任何一国,其他五国同时派出援军,或骚扰它的后路,或增援被攻的城镇。如果有一国不履行这项盟约,其他五国就联合讨伐它。’各国组成合纵同盟对抗秦国,秦国军队势必不敢再出函谷关一步,为害崤山以东地区了。”赵肃侯听了特别高兴,将苏秦待作上宾,厚加赏赐,派他前往各国游说。
这个时候,秦国派犀首攻击魏国,魏国四万人的军队大败,大将龙贾被俘,雕阴陷落。秦国大胜后,扬言东进。苏秦担心秦军攻入赵国会破坏合纵同盟,为了阻止秦军,他用激将法鼓动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是魏国人,跟苏秦一样是鬼谷子的学生,学习纵横的政治谋略,苏秦自认为比不上张仪。然而张仪周游各国,不但没有受到赏识,反而在楚国陷于困顿。这时苏秦召他到赵国,又故意侮辱他。张仪羞愤交加,认为列国中只有秦国才有力量打击赵国,就投奔秦国。苏秦暗中派门下小官用大量金钱帮助张仪,张仪遂得以觐见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很高兴,任命他担任 客卿 [1] 。苏秦派来的人向张仪告别说:“苏秦对秦国将攻击赵国这件事十分忧虑,因为它可能破坏合纵同盟。他认为只有您才可以攫取秦国的权柄,所以故意激怒您,又暗中派我来给您提供费用,这一切都出于他的一番苦心。”张仪恍然大悟说:“原来如此,我掉到苏秦的谋略中还不自知,我与他相差太远,代我向苏秦叩谢,只要苏秦在世一天,张仪定尽全力。”
稳定了秦国以后,苏秦前往韩国,向韩宣惠王说:“韩国土地九百余里,士兵数十万,天下最精良的弓箭刀枪,都是韩国制造的。韩国战士踏弩射箭,能连续百发。这样勇猛的士兵,披上坚甲,携带强弩,手执利剑,可以一人面对一百人。但是现在,你们对秦国委曲求全,秦国必然索要宜阳、成皋两城,今年割让给它,明年又有新的要求。再给它吧,已经没有土地可给了,不再给它吧,前功尽弃,还是免不了灾难。而且,韩国的土地有限,秦国的要求无穷,以有限的土地,面对无穷的要求,这正是自找苦吃,还没打仗,你的土地就会割让精光。俗话说:‘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以你的贤明,手里又掌握举世闻名的强兵,竟然要当牛的屁股,实在使人羞愧难当。”韩王听从了苏秦的劝说。
苏秦游说魏惠王说:“魏国土地方圆千里,表面上看起来很小,可是田间布满大小村庄,田舍密布,连放牧的空间都没有。人口稠密,车马成群,日夜来往,好像军队行军。我私下估计,魏国的强大不亚于楚国。据说,贵国有二十万武士、苍头军二十万人、突击队二十万人、仆从十万人、战车六百辆、战马五千匹,竟然还有政客劝你臣服秦国。赵肃侯特派我向大王建议,订立盟约,请大王考虑。”魏惠王也同意了苏秦的建议。
苏秦前往齐国游说齐王:“齐国四面都是要塞,城池固若金汤,土地两千余里,披甲士兵数十万,食粮储备堆积如山。 三军 [2] 精良,进攻时像离弦之箭,作战时像雷霆万钧,撤退时像风雨扫过。有了他们,即使遇到战事,也不用到泰山、清河、渤海一带征兵。首都临淄城内有七万户百姓,我私自推测,每户至少有三个年轻男子,不必征调其他地方的军队,仅临淄一城,就可集结精兵二十一万。可是临淄人民太过于富庶殷实,大家都沉湎于斗鸡、赛狗、赌博、踢球。临淄街道上,车多得互相碰撞,人多得摩肩接踵,衣襟相连如同帷帐,众人挥汗如同下雨。韩国和魏国之所以害怕秦国,是因为跟秦国领土相接。两方作战后不到十天,便会到生死关头。韩、魏如果战胜,自身也会损失过半,连保卫自己的边境都有困难。韩、魏如果战败,国家就会灭亡。所以韩、魏对秦作战特别慎重,不敢轻易得罪秦国,总是屈服退让。但秦国要想进攻齐国就不一样了,必须考虑到韩、魏抄它的后路,要通过卫国阳晋之路,再经过亢父的险要之地,车不能并行,马不能并驰。只要用一百人守住险要,一千人都不能通过。秦国即使冒险深入,也必须顾虑到它漫长的补给线会被韩、魏切断。所以它对贵国,只能虚张声势,而不敢采取实际行动,秦国对齐国无可奈何是很显而易见的。这种对齐国束手无策的国家,你们反而要去巴结它,这是齐国群臣的失策。现在听我的建议,齐国可以免去秦国臣属的卑名,获得强国的实际利益,大王,请你考虑。”齐威王一口承诺。
最后,苏秦游说楚威王说:“楚国是大国,土地六千里,甲士一百余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存粮足够十年之用,这是称霸天下的资本。所以秦国最害怕的莫过于楚国。楚强则秦弱,秦弱则楚强,势不两立。所以我为大王着想,应该参加合纵同盟,使秦国陷于孤立。我可以让崤山以东各国四季向您进贡,接受您的领导,把江山社稷和祖先宗庙都托付给您,让他们训练的精兵都听从您指挥。参加合纵同盟,跟秦国对抗,各国都会做您的臣属。如果不赞成合纵,而跟秦国联合,只会不断地失去土地。这两种战略有天壤之别,大王,您选择哪一种?”楚王应允了苏秦的劝说。
于是,六国共推苏秦担任合纵同盟的盟约长,同时兼任六国的国相。苏秦由楚国北返赵国复命,随行的行李物品堆积如山,卫队前呼后拥,威风凛凛,好像国王出巡。
苏秦让六国结成了同盟,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苏秦把合纵盟约送至秦国,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苏秦能够成功地游说各个相对独立的国家,主要是利用了各国之间相互防备不信任的心理。而他能够审时度势,帮助张仪成功,和他相互扶持,而不是像庞涓和孙膑那样相互为敌,这是难能可贵的。
[1]
【客卿】
请其他诸侯国人来秦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
[2]
【三军】
不是陆海空三军,古代的“三军”有多种解释,如有的是指上军、中军、下军,有的是指左军、中军、右军,还有的是指步军、车军、骑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