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秦王嬴政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外扩张,威胁到了燕国的安全。
燕国的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的时候,秦王嬴政对他非常无礼,太子丹一怒之下逃回了燕国。他回到燕国以后,一直想报复秦国,为此向 太傅 [1] 鞠武求教,鞠武建议太子丹向西与韩、赵、魏订立盟约,向南与齐、楚联合,同时和北方的匈奴结好,来共同对付秦国。太子丹说:“太傅的计策虽好,却需要旷日持久的筹备,恐怕我们等不及了。”不久,秦国的一个将领樊於期因为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并提供地方让他住下。这个时候鞠武就劝谏太子丹说:“以秦王的残暴和他对燕国的愤怒,已经足够让人害怕了,要是他再听说我们收留了樊将军的事,岂不是把肥肉丢在饿虎往来的路上?希望您还是尽快将樊将军打发到匈奴去吧!”太子丹说:“樊将军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投奔到我这里,这本来就是我应当舍命保护他的时候了,请您再考虑一下其他的办法吧!”鞠武说:“做危险的事情来求取安全,制造灾祸以祈求幸福,谋略浅薄而致积怨加深,为结交一个新的朋友,而不顾及国家安危的做法,最后只会让怨恨加深,让祸事提早来临罢了!”太子丹对鞠武的劝说置之不理。
太子丹听说卫国有个叫荆轲的人很贤能,于是带了很多礼物去拜访他。太子丹对荆轲说:“现在秦国已经俘虏了韩王,又乘势向南进攻楚国,向北威逼赵国,赵国无力对抗秦国,一旦赵国被灭,燕国的亡国之日也就不远了。燕国国力弱小,兵力不足,屡屡被战争所累,怎么能挡得住秦国的进攻啊!如今各诸侯国都已经屈服于秦国,没有哪个国家敢再合纵抗秦了。现在我有一条计策,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天下最大无畏的勇士,让他前往秦国胁迫秦王,逼他交出之前兼并的各诸侯的土地,就像当年曹沫逼迫齐桓公归还鲁国丧失的领土那样。如果能完成这件事,那就再好不过了;万一不成功,也可以借此机会刺杀秦王,秦国大将拥兵在外,国内发生动乱,君臣之间必定彼此猜疑。各诸侯国如果能够趁此时机合纵抗秦,就一定可以击败秦军。希望您能认真地考虑一下这件事!”荆轲听后答应了太子丹的请求,愿意充当刺客前往秦国。
太子丹于是安排荆轲住在上等客房,并天天亲自前往探望,凡是能够供给荆轲的东西没有不送到的,可以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
等到秦国将军王翦灭赵的消息传来,太子丹惊恐不已,想立刻派荆轲去秦国。荆轲说:“现在我们还没有可以取信于秦王的办法,即使去了也很难接近秦王。如果把樊将军的头颅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定会很高兴,然后召见我,这样我才能有机会按计划刺杀他以回报您。”太子丹说:“樊将军在走投无路时来投靠我,我实在不忍心这样做呀!”荆轲于是私下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您可真是残忍哪,父母宗族都被杀害!如今还悬赏千斤黄金、万户封地来购买您的头颅,将军有什么打算呢?”樊於期流泪叹息道:“那你有什么办法呢?”荆轲说:“我希望能得到将军您的头颅,将它进献给秦王,秦王必定会欢喜地召见我,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持匕首直刺他的胸膛。这样一来,将军您的大仇得报,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可以消除了!”樊於期说:“这正是我日日夜夜盼望实现的事情啊!”随即拔剑自刎。太子丹闻讯后急奔而来,大声痛哭,但已经无法挽回了。于是就用盒子将樊於期的头颅装起来。
在此之前,太子丹已经找到了天下最锋利的匕首,他让工匠把匕首烧红浸入毒药之中,然后找人来试验,结果见血封喉。太子丹准备行装送荆轲赴秦,又派燕国的勇士秦舞阳当他的助手,二人作为使者前往秦国。
荆轲到了咸阳,通过秦王宠臣蒙嘉请求拜见秦王。秦王听说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于是穿上君臣朝会时的礼服,以九宾之礼接见了荆轲。荆轲手捧地图进献给秦王,图卷全部展开,藏在里面的匕首露了出来。荆轲乘势抓住秦王的衣袖,举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此刻秦王嬴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挣断了衣袖。他刚要往外跑,荆轲就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绕着朝堂上的柱子奔跑,荆轲紧随其后。 这时,殿上的群臣都吓呆了,由于事发突然,群臣全都失去了常态。 [2] 大家只好徒手上前与荆轲搏斗,大声喊道:“大王,把剑朝背上推!”秦王把剑推到背上,抽出了宝剑,随即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受伤无法再追,便把匕首向秦王扔过去,但击中了铜柱。荆轲知道行刺之事已无法完成,便大骂道:“这次行动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逼你订立条约,归还所有兼并的土地,以此来回报燕国的太子!”
最终,荆轲被处死。秦王为此勃然大怒,增派军队去赵国,随王翦的大军攻打燕国,在易水以西与燕国和代王的军队会战,大获全胜。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刺杀事件之一。荆轲的牺牲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他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虽然未能成功刺杀秦王,但他的勇气与决心激励着后人,成为了英雄主义的典范。
[1]
【太傅】
中国古代辅佐君主的大臣。
[2]
【这时,殿上的群臣都吓呆了,由于事发突然,群臣全都失去了常态。】
分析:按照秦国的法律规定,在殿上的群臣都不得携带任何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