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亦李亦武

无独有偶,当《通鉴》等将两个李楷洛合二而一时,《新唐书》等却将李楷洛的夫人即李光弼的生母一分为二;对光弼的生母为李氏抑或武氏,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至今犹为千古悬案。

关于光弼生母的姓氏,就史籍所见,不外有三种认识:

其一,李氏说。

《旧唐书·李光弼传》云:

母李氏,有须数十茎,长五六寸,以子贵,封韩国太夫人,二子(按,谓光弼、光进兄弟)皆节制一品。光弼十年间三入朝,与弟光进在京师,虽与光弼异母,性亦孝悌,双旌在门,鼎味就养,甲第并开,往来追欢,极一时之荣。

且不论上段文字中的光进是否为光弼的异母弟,李氏为光弼的生母却是明确无误的。

其二,继母李氏,生母不详说。

《新唐书·李光弼传》一方面谓光弼“母李”,“封韩国太夫人”,“死葬长安南原,将相奠祭凡四十四幄,时以为荣”。可是另一方面在《赞》中又称美光弼“位王公事继母至孝”。这就是说,所谓“母李”不过是继母。那么,生母何氏?则语焉不详。又,《通鉴》代宗广德二年(764)二月戊寅条谓:代宗播迁陕州(治今河南陕县)以避吐蕃,亟盼诸侯勤王,而李光弼竟迁延不至,“上恐遂成嫌隙,其母在河中,数遣中使存问之”。随后又“迎其母至长安,厚加供给,使其弟光进掌禁兵,遇之加厚”。在这里,未讲光弼生母出自何氏,只浑言“其母”云,应亦归入母氏不详说。

其三,生母武氏说。

颜真卿撰《李光弼碑》称:

初,天后[天册]万岁中,大将军燕国公武楷固为国大将,威震北陲。有女曰今韩国太夫人,才淑冠族。尝鉴之曰:“尔后必生公侯之子。”因择蓟公(按,谓李楷洛)配焉。后果生公。

据此,清人王昶认为:

是光弼之母武氏也,传则云母李……,是以其母李氏矣。疑子为李氏,不应母与同姓,史误显然。

以上三说,孰是孰非暂且不论,让我们先搞清大将军燕国公武楷固为何许人物:

久视元年,秋,七月,(李楷固)献俘于含枢殿。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大将军、燕国公,赐姓武氏。

原来武楷固本姓李,因战功受宠于武则天,被赐以武周政权的国姓。至于李楷固的来历,《旧唐书·狄仁杰传》披露说:

楷固……契丹李尽忠之别帅也。初,尽忠之作乱,楷固等屡率兵以陷官军,后兵败来降,有司断以极法。仁杰议以为楷固等并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必能感恩效节。又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制并从之。及楷固等凯旋,则天召仁杰预宴,因举觞亲劝,归赏于仁杰。授楷固左玉钤卫大将军,赐爵燕国公。

是楷固与楷洛同出契丹,他们在本蕃的身份同为酋帅,又都参预万岁通天中(696)的契丹松漠府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的反叛活动,只是兵败后楷固至迟在久视元年(700)初就投降朝廷,而楷洛则直至是年冬才接受天子的招安。有迹象表明,楷洛的归降可能同楷固有关。杨炎两《李楷洛碑》称:久视中,李楷洛“以骁骑岁入于辽,西临太原,南震燕赵,云火照于河上,天兵宿于北门,朝廷忧之”。因而天子“密命奇士,要之信誓”。楷洛“由是奋跃辽海,翻飞上京”。联想到是岁李楷固等“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领受女皇“密命”招降楷洛的“奇士”当为楷固。如是,楷洛与楷固有大体相同的经历,又在关键时刻楷洛系命运于楷固,二人的关系非寻常可比。又,如前述早在天册万岁中(695),两人就已结翁婿关系,由之先降于朝廷的李楷固受命招安女婿李楷洛,则更是顺理成章。

综上可知,光弼的生母本应为李氏,因外祖楷固被则天赐姓武氏,故外祖的女儿自然要从乃父新受姓氏。后来李唐复辟,楷固出于攀龙附凤的政治需要,又理所当然地要复姓李氏。所以《旧唐书·李光弼传》谓光弼生母李氏,而《李光弼碑》称光弼生母为武氏,应当说,都不错,只是二者未将李楷固姓氏变迁和还原交待清楚罢了。至于欧阳文忠公的“继母”云,王昶的“史误显然”云,只能表明他们为历史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清楚李氏即武氏,以致将同一人误为二人,这才是“史误显然”。

关于李(武)楷固的事迹,史籍记载甚少,偶有涉及,也主要集中在归降前后几年。

首先,他曾是契丹叛酋李尽忠麾下的一员骁将。史称:

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 索及骑射、舞槊,每陷陈,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黄麞之战,张玄遇、麻仁节皆为所

所谓“黄麞之战”,是指万岁通天元年(696)八月丁酉(二十八日)在黄麞谷(今河北卢龙东南)对官军的一次毁灭性伏击。是役,楷固生擒右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司农少卿麻仁节,“将卒死者填山谷,鲜有脱者”。后继官军,亦被“契丹伏兵于中道邀之,全军皆没” 。时人极言是役官军丧师惨烈,有谓“前后百万众”“罔有孑遗” 。为补充兵员,武则天不得不“免天下罪人及募诸色奴充兵讨击”,又“大发河东道及六胡州绥、延、丹、隰等州稽胡精兵,悉赴营州” 。可见李楷固等曾给朝廷造成怎样的重伤!所以后来投降,朝廷对这个“数挫王师”的人,“有司请论如法” ;若不是宰相说情,楷固难免血光之灾。

其次,楷固在“贷罪”立功、“悉平”契丹余党后,又被女皇遣出征讨靺鞨大祚荣等:

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 。高丽既灭,祚荣率家属徙居营州。万岁通天年,契丹李尽忠反叛,祚荣与靺鞨乞四比羽各领亡命东奔,保阻以自固。尽忠既死,则天命右(左)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率兵讨其余党,先破斩乞四比羽,又度天门岭以迫祚荣。祚荣合高丽、靺鞨之众以拒楷固,王师大败,楷固脱身而还。

楷固既以玉钤卫大将军身份征讨大祚荣,此役当不会早于久视元年(700)七月,即楷固授任此职之前。这次丧师,朝廷当然要追究主帅责任。此后正史中罕有楷固名字出现,表明他已失宠于天子,从得意的巅峰跌落下来。

然而,在唐人笔记中有记述楷固者。成书于开元中的《朝野佥载》透露出李楷固的晚年境况:

天后时将军李楷固,契丹人也,善用 索。李尽忠之败也,麻仁节、张玄遇等并被 。将麞鹿狐兔走马遮截,放索 之,百无一漏。鞍马上弄弓矢矛矟如飞仙。天后惜其材不杀,用以为将。稍贪财好色,出为潭州乔口镇守将,愤恚而卒。

此文作者张 卒于开元中,故李楷固的终年最迟不会迟于张的卒年。有意思的是,楷固虽因晚节不修,末路欠佳,但在其“盖棺”之后,同僚对他仍有公允评价:

呜呼武公,命代出群,气盖朔方,勇冠六军。生长下国,声闻于天;天子壮之,命居北门。北门伊何?国之重寄;羽林孤儿,旄头突骑,罔不毕劝,为之元帅。帝在紫微,与君为卫;身恒披坚,手不舍锐,出乘天驷,入并东第。同官为寮,出入五世。顾我军旅,凛然遗风。一日之长,万夫之雄。身虽有极,德不可穷。

上引为王维《为羽林军祭武大将军文》。“气盖朔方”“勇冠六军”“生长下国”“声闻于天”云云,与楷固的经历极为相似,武大将军应为武(李)楷固无疑。所可注意者,即使在中宗复位后,楷固的姓氏依然是“武”“李”通用,这从同时代的张、王二人文章中可知。又,楷固在讨击大祚荣失利后,虽然一度失宠,但至少在开元初年,又官至羽林大将军,且在再次遭贬“悲愤而卒”后,又被天子追复原职。

楷固的父祖事迹不详,但其孙景略名气颇大:

李景略,幽州良乡人也。大父楷固。父承悦,檀州刺史、密云军使。景略以门荫补幽州功曹。大历末,寓居河中,阖门读书。李怀光为朔方节度,招在幕府。……及怀光屯军咸阳,反状始萌。景略时说怀光请复宫阙,迎大驾,怀光不从。……因退归私家。寻为灵武节度杜希全辟在幕府,转殿中侍御史,兼丰州刺史、西受降城使。

丰州(治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南)当通回纥道,过去的刺史大都懦弱,所以“虏使至,则敌礼抗坐”。景略“以气制之”,于是回纥使节骄容盛气尽失,并“以父行呼景略” 。丰州又是“穷塞苦寒”之地,“景略至,节用约己,与士同甘蓼,凿咸应、永清二渠,溉田数百顷,储禀器械毕具,威令肃然,声雄北疆” 。贞元二十年(804),景略以年仅55岁卒于镇,“天下皆惜其理未尽景略之能” jC/PSvaOvXHv6GBje5/a8iISDCF517xCp87EEfcAaqUC7myifmyCrfsvzV0xrbF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