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唐史者几乎无不熟知唐代中兴名将李光弼的生父李楷洛,然而光弼父辈时代有两个李楷洛,并同出自契丹,且都冠以“契丹酋长”称号。由是古今史家多有人将两者合二为一。究竟谁是李光弼之父,这似乎是桩扑朔迷离的公案。
将两个李楷洛(或落、雒)混为一谈的始自《资治通鉴》。《通鉴》谓光弼“契丹王楷洛之子也”。胡三省更注云:“开元初,李楷洛封为契丹王。”
今人论著亦有谓光弼父楷洛曾封王并授松漠都督。
可是,查两《唐书·李光弼传》,并无光弼父封王授松漠都督府都督的记载。《旧唐书》称: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其先,契丹之酋长。父楷洛,开元初,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果闻。
《新唐书》则说: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初行,谓人曰:“贼平,吾不归矣。”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两《唐书》所记,虽小有差异,但在李楷洛未曾封王授松漠都督上却完全一致。而《新书》记载较详,显然据杨炎所撰李楷洛二碑。其《云麾将军李府君神道碑》追述楷洛自契丹归降朝廷后,被武则天重委,“特拜玉钤卫将军”,“又拜左奉宸内供奉”。并在武则天晚年和玄宗开元间(713—741),累次遣出征讨,北击后突厥、靺鞨、“两蕃”(契丹、奚)等,西御吐蕃。“前后录功凡二十四命,食邑二千七百户,封蓟郡开国公,又加云麾将军”。终年67岁,“追赠营州都督”
。
其《唐赠范阳大都督忠烈公李公神道碑铭》,在楷洛事迹的时间概念上讲得尤为清楚:其一,曾参预松漠都督李尽忠于万岁通天中(696)发动的反叛中央的活动,直到久视中(700),即叛乱被基本上平定后,李楷洛犹“骁骑岁入于辽,西临太原,南震燕、赵”。武则天“有命招谕”,楷洛遂于是岁“以控弦之士七百骑垂櫜入塞,解甲来朝”,授玉钤卫将军。其二,归降朝廷后,颇为武则天之后诸帝所信任:中宗时(705—710),“开朔方之地四百里”;睿宗时(710—712),“食佐命之邑三千户”;玄宗开元时(713—741),“则主禁卫”。其三,天宝元年(742)五月二十日,“自河源薨于怀远县之师次,春秋六十七,赠营府都督”。第二年,以诏令葬于富平县檀山原(在今富平县境)。其四,乾元中(758—759),因两子李光弼、李光进贵显,肃宗遂对楷洛“谥曰忠烈,赠司空、范阳大都督”
。
综上可知,李楷洛自久视元年(700)以契丹部落酋帅身份归降朝廷,至天宝元年(742)卒于怀远县(今宁夏银川),在长达43年中,他或在京城宫禁北军中供职,或遣出征讨,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曾被遣归本蕃,更不曾受封契丹王和授松漠府都督。这就是说,楷洛降后至终年,始终为典型的入朝蕃将。
所谓入朝蕃将,是指那些在朝廷或内地任职的蕃人将领。唐代的蕃将中除了入朝蕃将还有大批的在蕃蕃将。在蕃蕃将是指那些不脱离本蕃并在羁縻府州或其他蕃地任职的蕃人将领。
如契丹王李尽忠,在反叛前袭羁縻府松漠府(治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都督,像李尽忠内兄契丹部酋孙万荣,于造反前世袭羁縻州归诚州刺史
,就属于在蕃蕃将。
司马光等之所以误李光弼生父李楷洛曾受封契丹王和授松漠府都督,原因就在于他们混淆了“入朝”和“在蕃”两种不同蕃将的概念,错把入朝蕃将李楷洛当成在蕃蕃将李楷洛。
饶有趣味的是,李楷洛入朝后,在契丹又冒出了个姓名亦为“李楷洛”的酋长。据《册府元龟》卷975《外臣部·褒异二》载:开元十年(722)七月,契丹大首领楷落来朝,“授郎将放还”。《新唐书》卷219《契丹传》称:天宝四载(745),松漠都督李怀秀“杀公主叛去”,玄宗“更封其酋楷落为恭仁王,代松漠都督”。而《册府元龟》卷965《外臣部·封册三》则谓:天宝五载(746)四月,“契丹王楷雒为恭仁王,仍授松漠府都督。”《通鉴》卷215天宝五载四月癸未条下云:“契丹酋楷洛为恭仁王。”按楷落、楷雒或楷洛均为契丹人名音译异写,故开元年授郎将后又遣回本蕃的楷落,即天宝五载的被册封为恭仁王、松漠府都督的楷洛(或雒),当无疑问。又,契丹王族,本姓大贺氏。贞观中,太宗因其君长窟哥举部内属,遂以其部置松漠都督府,授窟哥松漠府都督,赐姓李氏。自是,至少在唐朝前期,契丹王、松漠府都督,均以李姓为氏。并由之可以断定,玄宗时代的契丹君王、松漠府都督楷洛(或落、雒),出自契丹李氏(即大贺氏)王族传人,亦当无疑。然而这个李楷洛,只具大唐在蕃蕃将的身份,与光弼父、入朝蕃将李楷洛,除姓名雷同,两者在其他方面,则毫不相干。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通鉴》将在蕃蕃将契丹王兼松漠都督李楷落(或雒)误为光弼生父而译写名字为楷洛,但无论两《唐书·李光弼传》抑或两《李楷洛碑》,均不曾把光弼父、入朝蕃将李楷洛的名字译写为“楷落”或“楷雒”。这一方面说明李楷洛因入朝已久,汉写名字早已固定化、规范化,同时也表明两《唐书》的作者和碑铭撰者,大概已意识到不能把光弼父李楷洛与在蕃蕃将李楷落(或雒)混为一谈。
关于李楷洛的生平事迹,可从下表以窥大概。
1—20岁,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契丹人。祖令节,左威卫大将军,幽州经略军副使;父重英,鸿胪卿兼檀州刺史。(父祖官封当为光弼贵显后追赠。)《云麾将军李府君神道碑》云:载初中(689)因“两蕃不庭”,楷洛以诏命“寻盟旧国”。果如是,楷洛少年时代曾一度入质朝廷。天册万岁中,娶契丹酋帅李楷固女为妻。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全唐文》卷342、卷422
21—25岁,追随松漠府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反叛朝廷;陷营州,杀都督,进围檀州(治今北京密云区),克幽州(治今北京市),屠赵州(治今河北赵县)。尽忠等死,楷洛犹率契丹余部“岁入于辽,西临太原,南震燕赵”。天子密命“奇士”招降,遂于久视元年冬,率部七百骑入塞,接受朝廷招安。武则天因楷洛自称李陵之后,“复赐李氏,授玉钤卫将军,左奉宸内供奉”。
《通鉴》卷206,《全唐文》卷422
26—29岁,从武楷固等征讨靺鞨、突厥等,即所谓“殪靺鞨于鸭绿之野,覆林胡于榆关之外,北出障塞,怀其王庭”。
两《唐书·渤海靺鞨传》,《全唐文》卷422
30—36岁,于中宗时(705—709),屡同突厥战,“开朔方之地四百里”;于睿宗时(710—712),“食佐命之邑三千户”。四子遵直、遵宜、遵行、光弼等先后出生。
《全唐文》卷422
37岁,楷洛时任左骁卫将军,率四千骑从幽州大都督孙佺袭击“两蕃”。冷陉(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之战,因主帅怯懦无谋,“全军覆没”,仅李楷洛与另一蕃将乌可利“脱归”。
《册府元龟》卷444、446,《通鉴》卷210,两《唐书·奚传》
38—66岁,玄宗开元初年,任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节度副使,封蓟郡开国公。十三年(725)扈从玄宗东封泰山;碑云“东封之岁,外将天军”,即为其事。二十九年,吐蕃悉众四十万入寇河源军(在今青海西宁市),楷洛“以精骑一旅济河之南”,“惊寇四溃,重围自解”。
《旧唐书·李光弼传》,《新唐书·吐蕃传上》,《全唐文》卷422
67岁,自河源班师献捷途中,于天宝元年五月二十日薨于怀远县(今银川)。追赠营州都督,赙物三百匹、米粟三百石。次年,以诏命葬于富平县檀山原。乾元中(758—759),肃宗命太常“追考功绩,谥曰‘忠烈’”,并追赠司空、范阳大都督。
《全唐文》卷422,两《唐书·李光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