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唐朝在历史上是最为有名的王朝,特别是其前半期的内政外交都有辉煌的成就,为当时及后世所称道。唐朝强盛的原因当然很多,这是历史学家不时钻研探讨的课题。当时能够人尽其才应该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唐朝承隋之后。隋时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建立起来了,分裂时期的旧观念却不易完全清除,南北朝时,南北两方互相轻视,甚至于丑诋,南以北为索虏,北则以南为岛夷。其后魏分东西,周齐继之对峙,以前南北之间的嫌隙,转而复存在于东西之间。隋炀帝时,有人提出朝中犹多山东人,于是一些籍隶山东的人士就不免为之受殃。就是到了唐初,李渊的儿子建成、元吉与世民构隙,还曾以秦王左右多是山东人为借口,这种风气不仅见于王室、政府,就是社会上也浸有余波。长安城有敦化坊,贞观、永徽间,颜师古、欧阳询、沈越宾寓居其地,颜为南朝旧族,欧阳与沈为江左士人,当时人就称敦化坊为吴儿坊。可见积习相传的久远。

当建成、元吉攻击秦王时,秦王左右确实是有山东人,建成、元吉虽以此攻击秦王,其左右也不是就没有山东人,魏徵就是其中的一位。可见当时虽还有这样旧观念的存留,人才仍然是能够得其所用的。不仅山东人如此,就是蕃族也是一样的。秦王左右人才是很多的。通常称于人口的为秦琼和敬德,秦琼自是山东人,尉迟敬德籍隶朔州,论其家世则是出自于阗,在当时说来,自应归入蕃族之中。

唐初上距元魏统治中原,为时并非很远。西魏北周相继覆灭,鲜卑族人仍有许多居于高位,这是不足为奇的。说者谓李唐王室出于鲜卑,此说当否,姑置勿论,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固是鲜卑世家,则是确无疑义。当时不同族人之间尚无相互的歧视,似较山东人还胜一筹。建成、元吉攻击秦王时,仅谓其左右系山东人,却没有提到秦王左右还有蕃人,其中形象可见一斑。

正因为如此,唐时朝廷内外,蕃人是相当多的,蕃人娴习弓马,故多任将职。唐朝前期,开拓疆土,威震邻国,蕃将的功绩应居于不可磨灭的地位,举其著者,契苾何力、黑齿常之、李多祚、白孝德,皆见于史家的记载。在王朝中居高位的更为繁多,不易备举。正是这样唐蕃一体,无间中外,各尽其才,唐朝前期的文治武功才能为当时后世所称道。

开元、天宝之际为唐朝的盛世。其时姚崇、宋璟主政于内,高仙芝、哥舒翰领军于外。姚崇、宋璟的治绩,媲美于贞观年间的房玄龄、杜如晦,高仙芝的登坦驹岭,次勃律国,遏制吐蕃的气焰,允为历来战史上的奇绩。而“哥舒夜带刀”,不仅见于诗人的歌咏,而且也确为敌人所胆折,当时称为盛世,并非偶然。

人才良莠不齐,才德难于并著,甚至还有以某种因缘,猎取高位,就在开天之际的盛世中,已经显露出衰相。当时有姚崇、宋璟,却也有李林甫、杨国忠,有高仙芝、哥舒翰,却也有安禄山、史思明。终于酿成天宝末年的乱离,并使唐朝的前期和后期有了显著的差异。

安史之乱削弱了唐朝的国力,却并没有改变当时唐蕃关系的成规。安禄山和史思明是以蕃将作乱,平定这起乱事却还是得力于蕃将。在平定乱事过程中立功最大的自然数到郭子仪和李光弼。论实际的战绩,李光弼往往独当一面,所获更多。当时参与平乱的蕃将还有多人,仆固怀恩、哥舒曜、浑释之、荔非元礼、李国臣、白孝德、白元光皆在李光弼部下,与李光弼共奏肤功,可见当时唐蕃的关系,并未为安史之乱所破坏,倒是安史之乱促成其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旧新两《唐书》皆为李光弼立传,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九节度与安庆绪战于相州,这是平乱战事中的一次大战。《旧唐书·郭子仪传》记战前置帅事,谓“子仪、光弼俱是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立元帅”。《新唐书·郭子仪传》记此事,仅以元功易元勋,其实是一样的。可见当时朝中平议,李光弼与郭子仪的勋绩是相当的,可是后来的际遇却并非相同,郭子仪位极人臣,子孙瓜瓞绵延,贻福后代;李光弼驻节徐州,仿佛与王朝还稍有些嫌隙,后世显者亦非甚多。两人际遇既有差异,史书记载复未能详尽,这就不免使后来知人论世者谓其间尚有轩轾。

马驰同志为此特撰《李光弼》,可以作为补苴。马驰同志早年治理唐代史事,就特别偏重于当时的蕃将。其所著《唐代蕃将》,已有声于侪辈间。李光弼于唐代蕃将中,最为突出,两《唐书》后,迄今尚未闻有人再为之董理,使所谓轩轾之处未能早日稍加敉平,也是一种缺陷。马驰同志以其多年研究心得,补此缺陷,亦使旧史不稍详尽处得以充实,李光弼当年荡平叛乱的功绩,不致多所湮失,是可以称道的。

李光弼的先世本为契丹的酋长,其父楷洛,武后时即已南迁入朝,下迄安史倡乱,已多历年所。唐人于谱牒之学多所重视,其间名家亦复不少。可是对于李楷洛的身世就间有歧误之处。楷洛虽非中原世家,于契丹诸部中仍系名族。姑不论楷洛当时的名声,即以李光弼来说,转战疆场,建立奇功,奈何家世尚有歧误,似非重世族、尊门第之时的细事。马驰同志既为李光弼重撰新传,这些自应在考核之中。所撰传中,澄清了有关李光弼父族、母族及其本人诸多历史迷雾,纠正了两《唐书》、《资治通鉴》诸书籍中的某些错误,也是值得称道的。

不仅此也,《李光弼》对于认识唐时的民族融合,蕃将在国家武力中的重要作用,“唐人共同体”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应该说,马驰同志此书并非等闲的作品。这里谨缀其点滴,撰此序文。

史念海
1996年4月 97OC0OyHbmR/BGrhSfUfE0zy7l+KGToBkBoOv8FO7ZbBiYt6LBZunq07M+Ya1mB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