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元年(758)八月,肃宗为部署进剿安庆绪事宜,诏李光弼等入朝。次月二十日,命李光弼、郭子仪等九节度讨安庆绪,由是拉开了旷日持久、长达半年的“相州(治今河南安阳)之战”的序幕。官军九节度使为:河东李光弼、朔方郭子仪、关内·泽潞王思礼、淮西鲁炅、兴平李奂、滑濮许叔冀、镇西·北庭李嗣业、郑蔡季广琛、河南崔广远、平卢兵马使董秦。分率步骑总二十余万,向安庆绪所据邺郡(即相州)进发。
当初安庆绪北奔时虽只有千余疲卒追随,但至邺郡后,“旬日之内,贼将各以众至者六万余”
;并在“枝党离析”之后“犹据七郡六十余城,甲兵资粮丰备”
。因而庆绪毫无危机之感,“不亲政事,缮治亭沼楼船,为长夜之饮”
。其宰相张通儒、高尚等又钩心斗角争权夺利。其大将蔡希德刚直有才略,“通儒谮而杀之”
,“希德素得士,举军恨叹”
。其天下兵马使、“总中外兵”的崔乾祐,“性愎戾,士卒不附”。
而拥有可以和官军抗衡兵力的史思明,又“不用庆绪之命”,并觊觎着庆绪的皇位。
官军以二十余万众对此腐败不堪之禄山余孽,理应易如摧枯拉朽。然而并不。首先,官军群龙无首,号令不一,“帝以子仪、光弼俱是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立元帅,唯以中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
。如此荒唐措置,一开始就注定难以取得大胜。其次,如果史思明参战,或者取代庆绪,就更不知鹿死谁手。
十月十七日,郭子仪等拔卫州(治今河南汲县)。继到的光弼部正赶上参加愁思冈(在今河南安阳西南)会战。是役杀敌三万,生擒一千;“庆绪窘急”,遣使求救于史思明,“且请以位让之”。思明发兵十三万,但观望不进,仅以万人驻于滏阳(即今河北滏阳县城),“遥为庆绪声势”
。直至十二月二十九日,始引兵大下,攻陷新附唐朝的魏州(治今河北冀县),杀三万人,又按兵不进。
乾元二年(759)正月一日,史思明筑坛于魏州城北,自称大燕圣王。作为思明克星的李光弼洞悉敌人逗留不进的最终目的,他认为:“思明得魏州而按兵不进,此欲使我懈惰,而以精锐掩我不备也。请与朔方军同逼魏城,求与之战,彼惩嘉山之败,必不敢轻出。得旷日引久,则邺城必拔矣。庆绪已死,彼则无辞以用其众也。”这无疑是一种分割敌人并牵制其主力的理想作战方案。但不懂军事的鱼朝恩却以为不可,而惟以督九节度围邺城为务。时官军在城外筑垒穿堑多重,又以漳水灌城,城中井泉皆溢,构栈而居。又,城内断粮,一只老鼠竟值四千钱。城中人欲降者。却碍于水深,不得出。即便这样,安庆绪犹抱希望,“自冬涉春”,“坚守以待史思明”。而围城的官军,因“诸军既无统帅,进退无所禀”,加之“城久不下”,于是“上下解体”
。
果如光弼所料,当官军“师老势屈”时,思明乃自魏州引兵趋邺,但又不马上同官军接战,而是使诸将去城五十里扎营。又每营选精骑五百,日于城下抄掠,官军出,辄散归其营。搞得官军人马牛车日有所失,樵采甚艰。且“昼备之则夜至,夜备之则昼至”。致使官军疲惫不堪。此外,思明还派人扰乱和切断官军粮运,“由是诸军乏食,人思自溃”
。思明大概觉得这种“疲敌”战术已将官军折腾得精疲力尽时,遂引军直抵城下,同官军决战。
三月六日,官军步骑六十万布阵于安阳河(即滏水,今河北磁县滏阳河)北,思明亲率精兵五万直前奋击,李光弼、王思礼等与之接战,杀伤相半。殿后的郭子仪军,尚未来得及布阵,突然出现了反常的气象,竟至官军大溃:
忽有大风扬沙拔木。军中昼晦,咫尺不相辨。师人惊溃,官军大奔;弃甲仗器械,委积道路。子仪等收兵,断河阳桥,保东京。士庶惊恐,散投山谷。
值得注意的是,在风云突变时,率先溃逃的是郭子仪军。史称其“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
。与之反衬的是,史思明虽亦“溃而北”,但很快清醒过来,“收整士众,还屯邺城南”。又杀庆绪,称大号。不久,复南下逐鹿中原。发人深思的是,在诸军惊溃,“所过剽掠”时,“惟李光弼、王思礼整勒部伍,全军以归”
。
这次官军惨败,似乎事出偶然。其实不然。胡三省曰:“诸军并行,步骑数十万,而不置元帅,号令不一,所以有安阳之败。”
此其一。观军容使鱼朝恩刚愎自用,拒不采用李光弼的作战方案;若“使用光弼之计,安有滏水之溃乎!”
此其二。多数官军素质太差,“使皆如李光弼、王思礼,在乱能整,则其失亡,不至于甚”
。此其三。以上三因,归根结底是由于天子昏庸、措置乖方;肃宗出于对诸将之猜忌,举数十万众弃之于家奴鱼朝恩,“其不亡亦幸哉”
!
设若以郭子仪为诸军统帅,结局又该如何?观子仪对其部约束不严,率先南奔,其取胜亦难。
如果朝廷命李光弼节制诸军,战局将大为改观。从其在此役中自始至终的表现,即使不能大胜,但也绝不至于大败遁逃。
事后,朝廷似乎从“滏水之溃”中汲取了教训,“加光弼太尉、兼中书令,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副元帅,以东师委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