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设八柱国并非受到胁迫

按照陈寅恪先生的看法,宇文泰建立府兵制度是为了实施其关陇物质本位政策,本应该放在上一章“关陇集团始末”里来说,只是由于此制度一向受到讲历史者重视,连教科书上也得讲一通甚至出考题难为学生,而前此学人的解说即使高明如陈寅恪先生仍有可商榷之处,通行的所谓在均田制上建立府兵之说则更荒率不成理由,因此有必要在这里专门开设一章,多费点笔墨。

陈寅恪先生研究府兵是有贡献的。他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本第三分册发表《府兵制前期史料试释》,后又编入《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作为“兵制”章,根据《北史》卷六〇传末的记载,否定了《玉海》卷一三八所引唐人李繁《邺侯家传》兵农合一之说,从而使初期府兵之系兵农分离成为今日史学界的共识。可商榷者,乃是先生对宇文泰建立八柱国制以分统府兵的解说。

这八柱国详见于《周书》卷一六和《北史》卷六〇传末的记载,《周书》说:

初,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荣败后此官遂废。大统三年,魏文帝复以太祖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自大统十六年以前任者凡有八人。太祖位总百揆,督中外军。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闱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云。今并十二大将军录之于左〔以下列书太祖宇文泰而下七柱国大将军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及十二大将军元赞、元育、元廓、宇文导、侯莫陈顺、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王雄姓名、官爵〕。

右十二大将军又各统开府二人,每一开府领一军兵,是为二十四军。自大统十六年以前,十二大将军外念贤及王思政亦作大将军,然贤作牧陇右,思政出镇河南,并不在领兵之限。此后功臣位至柱国及大将军者众矣,咸是散秩,无所统御。六柱国、十二大将军之后,有以位次嗣掌其事者,而德望素在诸公之下,不得预于此列。

寅恪先生认为这大统十六年(550)前形成的八柱国制,是宇文泰“以鲜卑旧俗为依归”,“八柱国者,摹拟鲜卑旧时八国即八部之制者也”。

但这种“鲜卑旧时八国即八部之制”,本是少数民族在中央集权出现之前必然会经历的部族酋长联盟制,除了鲜卑八国之外,后来契丹的八部、女真后金的八旗无不如此。这种制度,寅恪先生文中也已指出“部落酋长对于部内有直辖之权,对于部外具独立之势”,以后要消灭这种独立之势实行中央集权,不知得花费多少心力。因此如果以为宇文泰真是不得不以鲜卑旧俗为依归,而摹拟鲜卑旧时八国即八部之制,就必须确认当时已出现这样的情况:即或是西魏军人之绝大多数是鲜卑和鲜卑化者,不恢复当年鲜卑旧制大家不习惯不乐意;或是高级将领后来成为六柱国十二大将军者都有强大的实力,让他们分任执掌兵权的六柱国等是对既成事实的确认和合法化。

可是这两种情况在当时都不存在。

先看将领的种族。除宇文泰本人和唐室先人李虎外,从《周书》这些人的列传中可知道出身北魏六镇的鲜卑和鲜卑化者,还有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宇文导、侯莫陈顺、达奚武、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十一人,加上是元魏宗室的元欣、元赞、元育、元廓一共十五人,和六镇无关的只有李弼、李远、王雄三人。但讲军人总不能光讲高级将领,重要的还得看基层军官尤其是士兵,在这方面宇文泰系统里的六镇鲜卑成分就显得很单薄了。读史者当知道,宇文泰和上列多数出身六镇的将领,是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528)跟随尔朱天光,为平定万俟丑奴等反魏武装进入关中陇右的,而尔朱天光当时带进关陇的兵马实在为数无几。这点在《魏书》卷七五《尔朱天光传》里讲得最清楚:

天光初行,唯配军士千人,诏发京城已西路次民马以给之。时东雍赤水蜀贼断路,诏侍中杨侃先行晓慰,并征其马。侃虽入慰劳,而蜀持疑不下,天光遂入关击破之,简取壮健以充军士,悉收其马。至雍,又税民马,合得万余匹,以军人寡少,停留未进。〔尔朱〕荣遣责之,杖天光一百,荣复遣军士二千人以赴。

从东边进入关陇的就这两起一共三千人 ,不够用就让关陇的地方武力来补充。其后尔朱天光东出参加韩陵之战,带走的兵力应有四五万光景,其中原先带进关的嫡系主力至少得有一千到二千 。这样留在关陇最后归宇文泰所有的六镇鲜卑主力多则不过二千,少则仅有一千 。即使魏孝武帝在永熙三年西投宇文泰带去了所谓“六坊之众”,也为数无几,在关陇武装力量中占不了什么地位 。六镇鲜卑的绝大部分,如第一章开头讲“高欢政权的民族问题”时引用《北史·齐神武纪》所说,是归高欢拥有的。纵使其后东西魏战争中有若干为宇文泰这边所俘虏补充,仍难于扭转六镇鲜卑东多西少的格局。但东边的高欢并没有想用恢复北魏初期设置八国八部的办法来维系军心,而军心却能维系下去并不因此离散。这自是由于这种比较原始的旧制度即使从道武帝天兴元年设置八部大夫算起,到这时已经历了一百好几十年,就在鲜卑本族人中也逐渐淡忘不复系恋思念的缘故。鲜卑多的高欢一边尚且如此,鲜卑少的宇文泰一边却说想用摹拟八部旧制的办法来满足广大将士要求,岂不远于情理。

再说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等人是否都有强大的实力,让他们分任六柱国等是对既成事实的确认和合法化?粗看起来好像也差不多。宇文泰本来只是尔朱天光入关时的副贰左大都督贺拔岳手下的别将,比另一副贰右大都督侯莫陈悦还低了一个层次。《周书》卷一六《赵贵传》所说“初贵与独孤信等皆与太祖(宇文泰)等夷”,卷一五《于谨传》所说“谨……与太祖等夷”,以及《周书》卷一《文帝纪》和《赵贵传》、同卷《侯莫陈崇传》所说贺拔岳死后“诸将以都督寇洛年最长,相与推洛以总兵事,洛素无雄略,威令不行”,于是赵贵、侯莫陈崇等同谋迎宇文泰主持,自均是事实。陈寅恪先生就引用了得出宇文泰设置八柱国“本当日事势有以致之,殊非其本意”,也就是说这么做是受到了胁迫。寅恪先生还引用《周书》卷二《文帝纪》所说“〔魏废帝〕二年(553)春,魏帝诏太祖去丞相、大行台,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认为到这时才表现出“宇文泰权力扩张压倒同辈”。其实卷一《文帝纪》在魏永熙三年(534)四月宇文泰战胜侯莫陈悦并有其军之后,是这么说的:

齐神武(高欢)闻秦陇克捷,乃遣使于太祖,甘言厚礼,深相倚结,太祖拒而不纳。时齐神武已有异志,故魏帝(孝武帝)深仗太祖,……进太祖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都督、略阳县公,承制封拜,使持节如故。……进授太祖兼尚书仆射、关西大行台,余官封如故。……七月丁未,……〔太祖〕乃奉帝都长安,披草莱,立朝廷,军国之政,咸取太祖决焉。仍加授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进封略阳郡公,别置二尚书随机处分,解尚书仆射,余如故。八月,……进位丞相。……闰十二月,魏孝武帝崩,太祖与群公定策,尊立魏南阳王宝炬为嗣,是为文皇帝。

接着卷二《文帝纪》一开头就说:

魏大统元年正月己酉,进太祖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改封安定郡王,太祖固让王及录尚书事,魏帝许之,乃改封安定郡公。

这里的“督中外诸军事”,岂不就是寅恪先生认为表现出“压倒同辈”的“都督中外诸军事”吗?《册府元龟》卷六“创业”、卷二七“命相”引用这个记载便都作“都督中外诸军事”,《文帝纪》这里也许漏了个“都”,也许只是简称。总之即使如寅恪先生的认识,宇文泰也早在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年初就任这都督中外诸军事“压倒同辈”了,并不需要推迟十八年到西魏废帝二年才“压倒同辈”任这个官职 。何况从上引《文帝纪》,已可清楚地看到更早在解决侯莫陈悦之后,宇文泰就一直是关陇西魏政权的第一号人物,和东边的高欢一样,名义上还在一人之下,实际上成为本地区没有正式即位的皇上。至于赵贵等人,看《周书》列传以及《周书》无传见于《册府元龟》卷一“帝系”的李虎事迹,也可清楚地看到他们都已归宇文泰所统率,官职迁升不仅远落在宇文泰之后,如赵贵之“领大丞相府左长史”,于谨之“拜大丞相府长史兼大行台尚书”,更直接成为宇文泰的僚属。这哪还有当初的“等夷”气味呢?早已“等夷”不起来了。

会不会这几位官爵虽低于宇文泰,却都手握重兵,有强大的实力,迫使宇文泰不得不就范?又并非如此。这试分析潼关、沙苑两大战役便知分晓。

大统三年(537)正月潼关斩窦泰之役,《周书》卷二《文帝纪》只说宇文泰“率骑六千”,没有讲有哪些将领参加。我试检有列传的人物,其中参加的有冯迁、贺拔胜、李弼、侯莫陈崇、侯莫陈凯、若干惠、怡峰、刘亮、达奚武、豆卢宁、杨忠、尉迟纲、李远、韩果、蔡祐、常善、辛威、厍狄昌、王勇、宇文虬、宇文盛、耿豪、王雅、达奚寔、窦炽、窦毅、李穆、韦孝宽、陆通、元定、崔谦、薛端、段永共计三十三人,文职参与者如吕思礼等已除外不算。这三十三人参加这次战役时已都是将领身份,手下都得有些兵,把宇文泰的六千骑用三十三除一下,一个将领还摊不到二百名骑兵。当然这么算不够科学,因为这些将领的等级不可能完全相同,譬如稍后列入沙苑战役十二将和六柱国十二大将军中的李弼、侯莫陈崇、若干惠、怡峰、刘亮、达奚武、豆卢宁、杨忠、李远九名级别应该高一些,其他将领在他们手下,那把六千骑用九除,每名高级将领仍只摊到六百多骑兵。

这么计算自然不好说精确,要比较精确一点可看同年八月的沙苑战役。《周书·文帝纪》说宇文泰“率李弼、独孤信、梁御、赵贵、于谨、若干惠、怡峰、刘亮、王德、侯莫陈崇、李远、达奚武等十二将”,分左右各六军在沙苑打败入侵的高欢十万大军,而宇文泰当时的“战士不满万人”。即使一万用十二来除,每军每个将领所率的兵众只摊到八百名光景,和斩窦泰之役每个高级将领摊到六百多骑兵仍增加不了好多。凭这点兵力就能胁迫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柱国大将军的宇文泰就范,不管宇文泰愿不愿也得让他们出任六柱国来合法化地瓜分总兵力,在事理上仍难讲得通。除非设想这些高级将领当时已准备联合起来对付宇文泰,但史书上又别无此类迹象可资寻求。

因此我认为寅恪先生对宇文泰所以建立八柱国制的解释难于成立。 8bHY22BX/1VGtOAmh8JEnK14giKsWTksWxEk5n8p+R6WM3BXAl9LVLhaixHDn7P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