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集团灭北齐、平尉迟迥一再显示其威力,到南灭陈国混一寰宇可说进入了全盛时期,此后是否继续风光下去,得查看《隋书》。
《隋书》是魏徵领衔纂修,在唐太宗贞观七年完成的,距离隋之开国也不过半个世纪,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把各个阶段在中枢执掌政权者用“参掌朝政”“参掌机密”等字样列举出来,并标出他们是时人所说的“四贵”“五贵”或“七贵”。这里只要看这些“贵”们是不是仍如陈寅恪先生所说,是“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且“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就可知道关陇集团入隋后的情状。
先看“四贵”,这是杨坚刚建立隋朝时任用的。《隋书》卷四三《观德王杨雄传》说:
高祖受禅,除左卫将军兼宗正卿,俄迁右卫大将军,参预朝政,进封广平王,……贵宠冠绝一时,与高颎、虞庆则、苏威称为“四贵”。
这“四贵”中杨雄的出身经历,传里讲得很清楚,大要是:
高祖族子也,父绍,仕周历八州刺史、傥城县公,赐姓叱吕引氏。……〔周武帝时〕卫王直作乱,以其徒袭肃章门,雄逆拒破之。……周宣帝葬,备诸王有变,令雄率六千骑送至陵所。……雄宽容下士,朝野倾瞩,高祖恶其得众,阴忌之,不欲其典兵马,乃下册书拜雄为司空,……外示优崇,实夺其权也。
可见这确是关陇集团孕育出来的人物,才兼将相,合文武于一身。高颎,前面平尉迟迥时已讲到,《隋书》卷四一有他的传,说:
自云渤海蓨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于是为相府司录,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高祖〕以诸将不一,……遂遣颎。……至邺下与迥交战,……因平尉迥。……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俄拜左卫大将军,……又拜左领军大将军。……开皇二年,长孙览、元景山等伐陈,令颎节度诸军。……九年晋王大举伐陈,以颎为元帅长史,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颎。……突厥犯塞,以颎为元帅,击贼破之。……以颎为元帅长史。从汉王征辽东,遇霖潦疾疫,不利而还。
虞庆则,也有传见《隋书》卷四〇,说:
京兆栎阳人也。本姓鱼,其先仕于赫连氏,遂家灵武,代为北边豪杰。父祥,周灵武太守。……〔庆则〕宣政元年授仪同大将军,除并州总管长史。……时稽胡数为反叛,越王盛、内史下大夫高颎讨平之,将班师,颎与盛谋,须文武干略者镇遏之,表请庆则,于是即拜石州总管。……开皇元年,进位大将军,迁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封彭城郡公,营新都总监。二年冬,突厥入寇,庆则为元帅讨之。……寻迁尚书右仆射。……九年,转为右卫大将军,寻改为右武候大将军。
这高颎和虞庆则也都是典型的文武合一关陇集团中人。但最后一名苏威的情况便不一样。《隋书》卷四一《苏威传》说:
京兆武功人也。父绰,魏度支尚书。……威少有至性,……周太祖时袭爵美阳县公,……大冢宰宇文护见而礼之,以其女新兴主妻焉。……宣帝嗣位,就拜开府。高祖受禅,征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未几,拜刑部尚书,解少保、御史大夫之官,后京兆尹废,检校雍州别驾。时高颎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俄转民部尚书、纳言如故。……后二载,迁吏部尚书,岁余兼领国子祭酒。……九年拜尚书右仆射。
案苏威之父苏绰在西魏时虽以协助宇文泰革易时政,颁行六条诏书并改变文体著称,别详《周书》卷二三本传,其实止是文职人员,并未进入中枢。到苏威才以文职人员参预朝政,成为“四贵”之一,这就开始打破了关陇集团中人文武合于一身的传统,尽管其籍贯仍属关中。
这“四贵”并未能一直保持其权势。《隋书》卷二《高祖纪》:开皇九年八月壬戌“以广平王雄为司空”,十二年秋七月己巳“尚书右仆射邳国公苏威……坐事除名”,十七年十二月壬子“上柱国右武候大将军鲁国公虞庆则以罪伏诛”,而由另一名杨素填补了空白。《隋书》卷四八《杨素传》说:
弘农华阴人也。祖暄,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敷,周汾州刺史。……〔素〕善属文,工草隶,……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记室,后转礼曹,加大都督。武帝……拜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命素为诏书,下笔立成,词义兼美。……及平齐之役,……每战有功。……及高祖为丞相,……以素为汴州刺史,行至洛阳,会尉迥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据武牢以应迥,素不得进,高祖拜素大将军,发河内兵击胄破之,迁徐州总管。……高祖受禅,加上柱国,开皇四年拜御史大夫。……上方图江表,先是,素数进取陈之计,未几拜信州总管,……及大举伐陈,以素为行军元帅,引舟师趣三硖,……率水军东下,……巴陵以东无敢守者,……及还,拜荆州总管,……改封越国公,寻拜纳言,岁余,转内史令。俄而江南人李稜等聚众为乱,……以素为行军总管,帅众讨之,……江南大定。……代苏威为尚书右仆射,与高颎专掌朝政。
这杨素又是文武合一的关陇集团人物。说明在隋文帝杨坚时关陇集团虽因文职人员如苏威者参掌朝政而稍有突破,但大体上尚维系不坏。
隋炀帝杨广时出现了“五贵”。《隋书·苏威传》说:
仁寿初,复拜尚书右仆射。……炀帝嗣位,加上大将军。……高颎、贺若弼等之诛也,威坐与相连免官。岁余,拜鲁郡太守,俄召还,参预朝政。未几,拜太常卿,其年从征吐谷浑,进位左光禄大夫。帝以威先朝旧臣,渐加委任。后岁余,复为纳言,与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参掌朝政,时人称为“五贵”。
这个宇文述的传见《隋书》卷六一,说:
代郡武州人也。……父盛,周上柱国。……尉迥作乱相州,述以行军总管率步骑三千从韦孝宽击之,……每战有功,超拜上柱国。……开皇初,拜右卫大将军。平陈之役,复以行军总管率众三万,……进据石头。……陈主既擒,而萧
、萧岩据东吴之地拥兵拒守,述……讨之,……吴会悉平,……拜安州总管。时晋王广镇扬州,甚善于述,欲述近己,因奏为寿州刺史总管。……及晋王为皇太子,以述为左卫率。……炀帝嗣位,拜左卫大将军,改封许国公。大业三年,加开府仪同三司,……从幸榆林。……明年,从帝西幸,……还至江都宫,敕述与苏威常典选举,参预朝政。述时贵重,委任与苏威等,其亲爱则过之。……及征高丽,述为扶余道军将,……九军败绩,……至东都除名为民。明年,帝有事辽东,复述官爵,待之如初。……会杨玄感作乱,帝召述班师,令驰驿赴河阳发诸郡兵以讨玄感,……大破之,……复从东征,至怀远而还。突厥之围雁门,……围解,车驾次太原,议者多劝帝还京师,帝有难色,述因奏曰:“从官妻小多在东都,便道向洛阳,自潼关而入可也。”帝从之。是岁至东都,述又观望帝意,劝幸江都,帝大悦。
这是“五贵”中仅有的关陇集团文武合一人物。其余裴矩、裴蕴、虞世基三人,就都来自山东、江左而不属关陇了。《隋书》卷六七《裴矩传》说:
河东闻喜人也。祖他,魏都官尚书,父讷之,齐太子舍人。矩……及长好学,颇爱文藻,有智数。……齐北平王贞为司州牧,辟为兵曹从事,转高平王文学。……高祖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高祖作相,参相府记室事。及受禅,迁给事郎,奏舍人事。伐陈之役,领元帅记室。……明年,奉诏巡抚岭南,……时俚帅王仲宣逼广州,……矩进击破之,……所绥集者二十余州。……以功拜开府。……除民部侍郎,寻迁内史侍郎。……太平公史万岁为行军总管,出定襄道,以矩为行军长史,破达头可汗于塞外。……上以启民可汗初附,令矩抚慰之,还为尚书左丞,……转吏部侍郎,名为称职。炀帝即位,营建东都,矩职修府省,九旬而就。……〔帝〕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转民部侍郎,未视事,迁黄门侍郎。帝复令矩往张掖,引致西蕃,至者十余国。大业三年,……复令矩往敦煌,矩遣使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入朝。……帝谓矩有绥怀之略,进位银青光禄大夫。……帝遣将军薛世雄城伊吾,令矩共往经略。……王师临辽,以本官领虎贲郎将。明年,复从至辽东,兵部侍郎斛斯政亡入高丽,帝令矩兼掌兵事,……进位右光禄大夫。……还至涿郡,帝以杨玄感初平,令矩安集陇右。……从至东都,……寻从幸江都宫。……宇文化及之乱,……以矩为侍内,……及僭帝位,以矩为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为窦建德所获,……复以为吏部尚书,寻转尚书右仆射,专掌选事。……归于大唐,授左庶子,转詹事、民部尚书。
这河东闻喜虽在北周境内,但裴矩本身为由齐入周,不属关陇人物,兼之他还是地道的文职人员,虽间或参预军事,和文武合一的关陇集团中人不是一回事。再看《隋书》同卷《裴蕴传》说:
河东闻喜人。祖之平,梁卫将军,父忌,陈都官尚书。……蕴性明辩,有吏干,在陈仕历直
将军、兴宁令。……及陈平,……拜开府仪同三司,……历洋、直、棣三州刺史。……大业初,……征为太常少卿,……迁民部侍郎。……渐见亲委,拜京兆赞治。……未几,擢授御史大夫,与裴矩、虞世基参掌机密。
这裴蕴的河东闻喜更只是原籍,实际上是南朝的文职人员入隋后为炀帝所宠用。再一名虞世基也是如此。《隋书》同卷《虞世基传》说:
会稽余姚人也。父荔,陈太子中庶子。世基……博学有高才,兼善草隶。……仕陈,释褐建安王法曹参军事,历祠部、殿中二曹郎,太子中舍人,迁中庶子、散骑常侍、尚书左丞。……及陈灭归国,为通直郎,直内史省,未几拜内史舍人。炀帝即位,顾遇弥隆,……迁内史侍郎,……专典机密,与纳言苏威、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等参掌朝政。……辽东之役,进位金紫光禄大夫。
这虞世基本身就是南朝人,是典型的文职人员而被宠用的。
这炀帝朝的“五贵”中,真正符合关陇集团中人的仅有一名宇文述,苏威如前所说虽籍贯关中却是文职人员,裴矩、裴蕴、虞世基均是文职人员且籍贯也非关陇,但均能参掌朝政、参掌机密,说明原先的“关中本位政策”最迟到炀帝手里已不复执行,关陇集团已开始解体。最后还有所谓“七贵”,是大业十四年(618)三月炀帝在江都被杀后,炀帝之孙、元德太子之子越王杨侗在东都洛阳称帝时的掌权人物。《隋书》卷五九《越王侗传》说:
帝每巡幸,侗常留守东都。……十三年,帝幸江都,复令侗与金紫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摄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等总留台事(案《隋书》卷四《炀帝纪》、卷四十一《高颎传》及《通鉴》卷一八三作“总留后事”)。宇文化及之弑逆也,文都等议,以侗元德太子之子,属最为近,于是乃共尊立,大赦,改元皇泰,……以段达为纳言、右翊卫大将军、摄礼部尚书,王世充亦纳言、左翊卫大将军、摄吏部尚书,元文都内史令、左骁卫大将军,卢楚亦内史令,皇甫无逸兵部尚书、右武卫大将军,郭文懿内史侍郎,赵长文黄门侍郎,委以机务,为金书铁券,藏之宫掖,于时洛阳称段达等为“七贵”。
这改元皇泰的东都政权虽已不能号令四方,只算得个小朝廷,但毕竟是从越王杨侗为首的“总留台事”这个班子演变而来,而此班子仍出于炀帝的安排,所以仍可试看其中有多少关陇集团的因子。
先看“总留台事”这个班子,这在《隋书》卷四《炀帝纪》里也有记载,作:
〔大业十二年秋七月〕甲子,幸江都宫,以越王侗、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检校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总留后事。
本纪记事一般来说比列传精确,这里就按此加了卢楚的名单来查看。
越王杨侗是皇孙可不计,以下段达的传见《隋书》卷八五,说:
武威姑臧人也。父严,周朔州刺史。达在周年始三岁,袭爵襄垣县公。及长,……便弓马。高祖为丞相,以大都督领亲信兵,常置左右。及践祚,为左直斋,累迁车骑将军,兼晋王参军。高智惠、李积等之作乱也,达率众一万,击定方、滁二州,……迁进仪同,又破汪文进等于宣州,加开府。……仁寿初,为太子左卫副率。大业初,以藩邸之旧,拜左翊卫将军。征吐谷浑,进位金紫光禄大夫。帝征辽东,百姓苦役,……聚众为群盗,……帝令达击之。……明年帝征辽东,以达留守涿郡,俄复拜左翊卫将军。高阳魏刀儿聚众十余万,……达率涿郡通守郭绚击败之。……十二年,帝幸江都宫,诏达与太府卿元文都留守东都。李密据洛口,纵兵侵掠城下,达与监门郎将庞玉、武牙郎将霍举率内兵出御之,颇有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王〔世〕充之败也,密复进据北芒,东至上春门,达与判左丞郭文懿、尚书韦津出兵拒之,达见贼盛,不阵而走,为密所乘,军大溃,津没于阵。……及帝崩于江都,达与元文都等推越王侗为主,署开府仪同三司,兼纳言,封陈国公。元文都等谋诛王充也,达阴告充,……充僭尊号,以达为司徒。
这段达仍可说是文武合一的关陇集团人物。元文都的传见《隋书》卷七一《诚节传》,说:
洵阳公孝矩之兄子也。父孝则,周小冢宰、江陵总管。文都性鲠直,明辩有器干。仕周为右侍上士。开皇初授内史舍人,历库部、考功二曹郎。……擢为尚书左丞,转太府少卿。炀帝嗣位,转司农少卿、司隶大夫,寻拜御史大夫,坐事免。未几授太府卿,帝渐任之。……大业十三年,帝幸江都宫,诏文都与段达、皇甫无逸、韦津等同为东都留守。及帝崩,文都与达、津等共推越王侗为帝,侗署文都为内史令、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左骁卫大将军、摄左翊卫将军、鲁国公。
又卷五〇《元孝矩传》说:
河南洛阳人也。祖修义,父子均,并为魏尚书仆射。孝矩西魏时袭爵始平县公,拜南丰州刺史。
则此元氏是北魏宗室之西迁关中者,可说是关陇人,但从元文都的经历看已是文职人员,皇泰朝让他兼任左骁卫大将军等武职不过想给他增加点权力,初不同于地道的文武合一。再一名是韦津。其父韦孝宽前面讲过是平尉迟迥的统帅,籍贯“京兆杜陵”,《北史》卷六四有《孝宽传》,是典型的文武合一关陇集团名人。孝宽有三子寿、霁、津,事迹略见《隋书》卷四七《韦寿传》,说:
寿在周,……为右侍上士,迁千牛备身,赵王为雍州牧,引为主簿,寻迁少御伯。武帝亲征高氏,拜京兆尹,委以后事。……高祖为丞相,以其父平尉迥,拜寿仪同三司,进封滑国公。……高祖受禅,……迁恒、毛二州刺史。……寿弟霁,位至太常少卿、安邑县伯。津,位至内史侍郎,判民部尚书事。
可见韦津及其兄韦寿、韦霁都已成为文职人员,前引《段达传》记达与郭文懿、韦津出兵拒李密,致津没于阵者,只是敌军压境时的不得已之举,不能说明他是文武合一。再是皇甫无逸,《旧唐书》卷六二有传,说是:
安定乌氏人。父诞,隋并州总管府司马。其先安定著姓,徙居京兆万年。……〔无逸〕拜淯阳太守,……再转右武卫将军,甚见亲委。帝幸江都,以无逸留守洛阳。及江都之变,与段达、元文都尊立越王侗为帝。王世充作难,无逸弃老母妻子,斩关而走。……高祖(李渊)以隋代旧臣,甚尊礼之,拜刑部尚书,封滑国公,历陕东道行台民部尚书,明年迁御史大夫。时益州新开,……令无逸持节巡抚之,承制除授。……寻拜民部尚书,累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卒赠礼部尚书。
此外《隋书·诚节传》的《皇甫诞传》里也附记皇甫无逸的事迹,说是自淯阳太守“入为刑部侍郎,守右武卫将军”。但前引《炀帝纪》和《越王侗传》只说无逸是以右武卫将军总留台事,可见这右武卫将军是无逸当时主要的职务,《越王侗传》还说侗称帝后无逸的官职是兵部尚书、右武卫大将军。则这位皇甫无逸仍应算作文武合一的关陇集团人物,虽然入唐后已只任文职。再是卢楚,《隋书·诚节传》里也有传,说是:
涿郡范阳人也。祖景祚,魏司空掾。楚少有才学,……大业中为尚书右司郎。……越王侗称尊号,以楚为内史令、左备身将军,摄尚书左丞、右光禄大夫,封涿郡公。
这也分明是文职人员,兼左备身将军和元文都之兼左骁卫大将军同样是为了增加点权力。其父辈不知有否早就随宇文泰等西迁关中,如没有则连籍贯也不属关陇。
现在再看“七贵”。“总留台事”中除韦津已战死外,段达、元文都、皇甫无逸、卢楚都在“七贵”之列,上面已逐一讲了。剩下的三贵是王世充和郭文懿、赵长文。王世充在《隋书》卷八五、《旧唐书》卷五四都有传,是后来进入东都洛阳,不在炀帝安排的“总留台事”班子之列。《元文都传》记卢楚说文都就有“王充外军一将耳,本非留守之徒,何得预吾事”的话,所以不宜把他算进去。郭、赵二人《隋书》未立传,前引《越王侗传》说“郭文懿内史侍郎,赵长文黄门侍郎”,《段达传》说“判左丞郭文懿”,苟无新史料发现,只能说他俩是文职人员,籍贯是否关陇则不得而知。
总起来这七人中,可算关陇集团中人的只有段达和皇甫无逸,元文都、韦津虽籍贯关中却系文职人员,卢楚、郭文懿、赵长文也是文职人员,郭、赵籍贯不明,卢是否关陇也不好说。这说明在安排东都留守班子时,炀帝同样不执行“关中本位政策”组织关陇集团。关陇集团维持了半个多世纪至此开始解体。
至于解体的原因,回顾一下第二节对陈寅恪先生关陇集团说的分析,就很清楚。即当初“关陇集团不是不要用山东、江左的人才,而是山东、江左的人才看不起经济文化都远逊的关陇,而不愿西投为其所用”。如今统一了,稍有头脑的统治者自必要在全国范围之内选用人才,何况隋炀帝其人本对山东、江左的文化感兴趣。因而自然不能让关陇人继续独揽中枢政权。《旧唐书》卷七五《韦云起传》就有这么一段记载:
大业初,……上疏奏曰:“今朝廷之内,多山东人,而自作门户,更相剡荐,附下罔上,共为朋党,不抑其端,必倾朝政,臣所以痛心扼腕,不能默已,谨件朋党人姓名及奸状如左。”炀帝令大理追究,于是左丞郎蔚之、司隶别驾郎楚之并坐朋党,配流漫头赤水,余免官者九人。
这告诉人们进用山东人这点,在隋朝已是大势所趋,才引起韦云起这个籍贯“雍州万年”的关中人恐惧,要求炀帝采取措施,而炀帝也只整肃了少数几个闹朋党者,而没有扩大到制裁所有的山东人包括江左人。以后韦云起不识相还奏劾“五贵”中籍隶江左的裴蕴、虞世基,就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受到左迁的处分。
从文武合一到文武分途也很简单。先进的山东北齐、江左梁陈已经向文武分途回归了,后进的关陇在建立隋朝统一全国后能不很快跟上吗?这和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叙论”章所指出的“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在此三源之中,此〔西〕魏、周之源远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正是同样的道理。历史发展总的趋势是后进向先进学习,关陇集团之由文武合一进而文武分途,以及用人之由关陇广及山东、江左,从而使关陇集团解体消失,正是遵循了这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