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英俊少年郭子仪

1.“人杰地灵”说华州

在唐代,华州与同州、岐州、蒲州为“四辅州”。所谓“辅”,本指京城附近之地——以京城附近之州为辅州,显然是提高其政治、军事地位,非一般之州可比。华州州境:东西一百六十四里,南北一百四十里。“前据华岳,后临泾、渭,左(东)控桃林之塞(潼关),右(西)阻蓝田之关,自昔为关中喉舌,用兵制胜者必出之地也。”

唐代华州(华阴郡)下领三县:郑县(州治所)、华阴(今华阴市)、下邽(今渭南市渭河北岸下邽镇东南)。

(1)华州治所郑县

“郑县,望。郭下(州治所)。本秦旧县,汉属京兆。后魏置东雍州,其县移在州西七里。隋大业二年(606),州废移入州城……至三年(607),以州城屋宇壮丽,置太华宫,县[衙]即权移城东。四年(608)宫废,又移入城。古郑城在县理(治所)西北三里。”

(2)华山神与西岳庙

“华阴县(今华阴市),望。西至州[城]六十里。……太华山,在县南八里。……有岳祠(西岳庙)。” 今华阴市南面有西岳华山(海拔1997米),市东北的岳庙镇之东有历代祭祀华山神的西岳庙。

在唐代,祭祀西岳华山神,为国家级祭祀(中祀),地位崇高。 唐玄宗于先天二年(713)七月全面掌权,八月二十日,封华岳神为金天王。立秋之日,祭西岳华山于华州,祭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

唐玄宗时,甚至有大臣多次上奏请求在华山举行“封禅”(祭祀天地的“大祀”典礼)。天宝九载(750),正式决定在华山举行“封禅”,但却因为西岳庙发生了火灾,又加上关内久旱无雨,只好暂时作罢。

由此推测,在唐代,每年的立秋之日(农历七月初),华阴县西岳庙的祭祀典礼——华州刺史率领大小官员献祭供品、念诵祭文,酌酒奠献,跪拜致礼;还有音乐演奏和祝颂歌唱(祭祀雅乐),庄严而隆重。不言而喻,在官府隆重祭祀西岳(金天王)的这一天,华州远近的百姓会前来观看、参拜,并由此形成盛大的“庙会”(祭拜神灵、商贸交流、文化娱乐等),演为传统。

(3)天险潼关与永丰仓

华阴县,有潼关,有渭津关(渭河渡口)。有漕渠,又有永丰仓,有临渭仓。 潼关位于今陕晋豫三省交界(俗谓“鸡叫听三省”),临河阻山,自古为水陆交通咽喉,风陵渡沟通黄河南北,隋唐潼关城坐落在黄河南岸的黄土原上,控扼长安与洛阳之间的“函谷道―潼关道”。

“潼关,在[华阴]县东北三十九里,古桃林塞也。……关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关。……至后汉献帝初平二年(191),董卓胁帝西幸长安,出函谷关,自此以前,其关并在新安(新函谷关。在今河南新安县东)。其后二十年,至建安十六年(211),曹公(曹操)破马超于潼关,则是中间徙于今所。今历二处而至河潼,上跻高隅,俯视洪流,盘纡峻极,实谓天险。河之北岸则风陵津,北至蒲[津]关(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西南)六十余里。河山之险,逦迤相接,自此西望,川途旷然,盖神明之奥区,帝宅之户牗,百二之固,信非虚言也。”

永丰仓,在华阴县东北三十里渭河口,隋文帝开皇三年(583)设置,原名“广通仓”;隋炀帝(杨广)时改名永丰仓(避讳“广”字)。唐朝继续使用(遗址在今潼关县港口镇之西的吴村原畔 )。在仓下的渭河上有渡口,名“渭津关”(属中关),备有渡船。 北岸为同州朝邑县境地。

不言而喻,郭子仪在青少年时代,听说过发生在潼关的战争故事、读过相关的兵书,并曾实地游览观察。他进入仕途之后,在京城北衙禁军服役期间,曾数次扈从唐玄宗车驾东幸洛阳、西返长安,走过潼关道。在平定“安史之乱”(755—763)中,又曾指挥朔方军,与安禄山叛军在潼关周围进行过激烈战斗(详见第五章第二节)。

2.“教育养成”之背景

华州郑县郭氏传衍到郭敬之这一代,生有九子。可谓人丁兴旺。

少年时代的郭子仪,美貌俊秀,天性淳朴。成人后体格魁伟,身高六尺有余;其长相仪表,性情神采,酷肖父亲,是个美少年。

郑县郭氏的家风,是书香与修武兼备。郭子仪从小到大,父母的抚育教导,塾师的启蒙传授,州县官校的读书学习,灌输的必然是正统的儒家伦理道德、人生志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立德、立功、立言”,等等。在郭氏先祖中,不乏赳赳孔武的将军,郭敬之更以文武双全立朝为官。少年郭子仪在这样的大家庭里,从小耳濡目染,学拳习武,阅读兵书。长到20岁时(要举行成人“加冠礼”),已是武艺超群、骑射出众、胸怀韬略、抱负宏远的青年才俊。

史书上对青年郭子仪品德修养的赞誉是:秉承父教家风,孝敬师长,友爱兄弟,宽厚仁善,重情尚义,为乡里所称道。用一句俗话概括:好得不能再好了。很显然,这些都是溢美之词(有言过其实之嫌)。

接下来,简要介绍郭子仪“登台亮相”的历史背景。

郭子仪出生时,正当李唐王朝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皇太后武则天称帝。 但武则天与两个儿子中宗、睿宗,以及孙子玄宗(李隆基),毕竟是天然血缘,上下相承,她临终时又明确吩咐“去周复唐”,对上没有抛弃李唐的祖宗,对下没有断绝李唐的后嗣。所以,驾崩后与高宗(李治)合葬在乾陵(今陕西乾县境内),并留下了一块“无字碑”,让后世的人们绞尽脑汁去猜谜。

郭子仪从小习武,耍枪弄棒,骑马射箭,一是天性喜爱使然;二是其父郭敬之(才兼文武)的言传身教;三是当时国家军事局势大背景的直接影响——边疆多有战事,朝廷极为重视武备。

在唐前期的府兵制下,地方州县大多设有折冲军府——京畿地区诸州(郡)的军府分布尤为密集。如华州设有军府20个。

以下将唐朝前期折冲军府的基本情况列为简表,方便观览。

唐朝前期折冲军府(府兵制度)简表

其军府皆以所在地来命名。如华州郑县西北三里有古郑城,所设军府曰郑邑府;在华阴县东十里有定城,所设军府曰定城府。

府兵平时不脱离生产,冬季进行教阅。“番上”服役时才集中于军府、京城或出征作战地区。俗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冬季训练提高士兵的单兵战斗力,养成集体的步调一致(令行禁止)。凡新兵入伍,都要进行“教旗”训练,熟悉各种旗鼓信号。据《新唐书》卷50《兵志》载:

每岁季冬,折冲都尉率五校兵马之在府者,置左右二校尉,位相距百步。每校为步队十(每队50人,共500人),骑队一(50人),皆卷矟幡,展刃旗,散立以俟。角手吹大角(预备号令)一通,诸校皆敛人骑为队;二通,偃旗矟,解幡;三通,旗矟举。左右校击鼓(前进号令),二校之人合噪而进。右校击钲(形似铃而狭长有柄,击之为进退号令),[其]队少却,左校进逐至右校立所;左校击钲,[其队]少却,右校进逐至左校立所;右校复击钲,队还,左校复薄战(近战搏击);皆击钲,队各还。大角复鸣一通,皆卷幡、摄矢、弛弓、匣刃;二通,旗矟举,队皆进;三通,左右校皆引还。是日也,因纵猎,获(猎获物)各入其人。

距离郭子仪家村子不远,就有军府驻地(军营)——每年冬天,在各地州县的折冲军府进行教旗演练时,其驻地附近的百姓会来围观;男孩子们尤为兴高采烈,跃跃欲试。

郭子仪从小受到的军事文化熏陶,有每年冬季军府的操练情景,还有朝廷施行的武举考试与“教民习武”。在武则天称帝期间(690—705),执行的施政措施之一,就是延续唐朝开国以来的科举选官制度,并有所发展——创设了武举考试。

[武周]长安二年(702)正月十七日敕:“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兵部]。”……其后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考试),行乡饮酒礼,送于兵部。……不拘色役,[武举考试]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又制为土木马于里闾间,教人习骑。……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亦以乡饮酒礼送兵部。

郭子仪的青少年时代,正赶上了国家边疆军事形势恶化和朝廷“教民习武”的社会氛围——他从小就练习骑射武艺,心中憧憬着戎装戍边,驰骋疆场,建立功名,光宗耀祖,报效国家,青史留名……

郭子仪进入仕途,正是从武举平台开始崭露头角的。 P1FD8FBMomGtDMIWADdQylpFnOVVJNU59ctvQNnn9VDq/r2thU8IfGbK1VgOkli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