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郑县郭氏的“家谱”

1.郭敬之再添男丁

武周 女皇(武则天)神功元年(697),中秋节。关中平原正当秋收时节,农户家中供奉果品食物,拜祭土地神和农神后稷。由于春季天旱少雨,夏田的麦子明显减产,农家更赖秋谷度日。

这一日,在华州郑县“西马村”(唐代村名不详)的朝廷官员郭敬之家院里,传出新生婴儿的啼哭声——郭子仪的出生月日,史书无明确记载,据其故里后裔传说,是生于中秋节。

中秋佳节之际,又添“弄璋之喜”。这个婴儿就是郭敬之的次子,取名“郭子仪”。郭敬之的夫人、郭子仪的母亲,按照唐人的称呼惯例为郭向氏——娘家姓“向”,是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市)人氏。 但是,对于“郭向氏”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极为简略,不知详情。

郑县郭氏家族,世代官宦,远近闻名。郭敬之生于唐高宗(李治)乾封二年(667),此时正当而立之年(30岁)。据史书记载,郭敬之身材魁伟,声若洪钟,目光如电,两腮虬须(络腮胡子)。这样一个外貌威武的美男子,性情却是温良恭俭,待人接物亲和友善,言谈举止优雅得体,与其接触交往,感觉如同神仙下凡。

在郭子仪出生时,郭敬之的官位还未达到“高干”的级别。但从他这一代往上追溯,郑县郭氏的先祖中,不乏做过高官的人物。

2.郑县郭氏的祖根

唐代宗(李豫)广德二年(764)十一月,郭子仪68岁,位居宰辅,功盖朝野,在京城的旧宅为先父修建家庙、刻立石碑。代宗皇帝赐题碑额,用隶体字书写:“大唐赠太保祁国贞懿公庙碑”,以示恩宠。

《郭氏家庙碑》序文部分,首先追述天下郭氏的源头:出自西周天子的姬姓,世代为太原郡(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大姓。

华州郑县郭氏家族世系的基本线索:华阴郡郭氏亦出自太原。汉有郭亭,亭曾孙光禄大夫广意,广智(应为广意)生冯翊太守孟儒,子孙自太原徙冯翊。后魏(北魏)有同州司马徽,徽弟进。

(1)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太原人郭亭追随汉王刘邦来到汉中(今陕南),还定三秦,打击项羽,建立功勋。西汉建立后,高祖(刘邦)六年(前201)七月,郭亭以功受封为“阿陵顷侯”。

(2)郭亭的曾孙,名叫郭广智(应作“广意”),在汉武帝时,担任光禄大夫,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官员,负责顾问应对事宜。

(3)郭广意的儿子郭孟儒,官位比父亲更高,担任过左冯翊(相当于郡太守) 。郭孟儒可谓具有“战略眼光”——举家迁到关中定居。从此,郑县郭氏家族瓜瓞绵延,有了英雄后代郭子仪。

但是,郑县郭氏的家谱,从西汉后期直到北魏末年,出现了中断失续,时间长达600余年——或是战乱流离,致使谱牒损缺;或是遭遇祸难,致使家族沦落……其中的具体原因和详情,今已无从知晓了。

3.郭子仪七代祖先

(1)郭子仪的七世祖,名叫郭文智,在北魏(386—534)末年,担任过中山郡(今河北定县)太守,是地方行政上的第一级长官。

(2)郭子仪的六世祖,名叫郭徽,在西魏文帝大统(535—551)末年,担任过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司马、洵州(今陕西旬阳县)刺史,封爵安城县公。 特别要强调的是,郭徽在同州任职时,他的顶头上司、州刺史杨忠,就是隋文帝(杨坚)的父亲。

古代把皇帝登基之前待过的地方,叫作“潜龙之地”;相处过的朋友、同事等,叫作“龙潜旧交”。如此说来,郭徽与未来的皇帝(杨坚)成了无血缘的“叔侄”辈分——可遇不可求的“人脉关系”。

杨坚取代北周(宇文氏)、建立隋朝之后,郭徽官拜太仆卿(九卿之一,负责皇帝出行的车马、国家畜牧事务),数年后去世。

(3)郭徽的长子郭荣,字长荣,即郭子仪的五世伯祖。郭荣年少时跟随父亲在同州,与杨坚关系亲狎(小哥们),为“龙潜之旧”。到了隋朝,郭荣官运亨通,担任过通州(今四川达县)刺史、右侯卫大将军,封爵蒲城郡公,死后追赠兵部尚书,赐谥号曰“恭”(属“美谥”)。

郭子仪的五世祖郭弘道,字大宝,是郭徽的次子,在隋炀帝时期,担任殿内省尚食局奉御(正五品),负责皇帝的日常膳食。 殿内省的“一把手”为殿内监(从三品);“二把手”为殿内少监(从四品),设置有两个岗位,其中之一就坐着李渊——几年之后的唐朝开国皇帝。

老郭家的两代三个人,都撞上了“龙潜旧交”的好运气!

李渊年轻时就练成一身好武艺,拉弓射箭无虚发。但因脑门上皱纹比较多,曾被隋炀帝(是李渊的姨表弟)戏称为“阿婆面”(满脸褶子,像个老娘们),搞得李渊心情很不爽,生了好一阵子闷气。

郭弘道性情宽厚,外貌愚钝而内心聪敏,胸有城府,尤擅“相面”之术,但轻易不露。有一日,办公厅堂只有郭弘道与李渊两个人。郭弘道闭上房门,看着李渊的脸面,意味深长地说道:“您天中伏犀,下接于眉。这可不是人臣之相啊!请李公深切自爱。”翻译为白话:李头,您的额骨隆起,鼻高如山,上下连接,是真正的大贵(帝王)之相!

但在当时,这种话是“妄谈天命”,绝不敢明说。

李渊听了,心里又惊又喜,未置可否。沉默了一会,随手拿起郭弘道的银饭盆,放到墙角,说:“如果你的话日后能应验,今天当一发射中。”遂引弓而射,应弦中盆——李渊是神射手,近距离岂能射不准!

郭弘道点点头:“在下今日所言,日后若能应验,您得赔给我一个金饭盆。”其实,郭弘道早就看出李渊怀有“不臣之志”(夺取天下当皇帝),于是,就找了个合适机会,点破“天机”,说中李渊心怀。

及至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已成“孤家寡人”之势。这时,李渊担任太原留守,审时度势,带领三个儿子(建成、世民、元吉),誓师起兵,然后乘虚直取关中,攻克长安城,拥立隋恭帝(杨侑)。义宁二年(618)五月,李渊取代杨隋,建立李唐新朝,改年号为“武德”。

而郭弘道,此时却身在东都洛阳。李渊坐上龙椅后,感念旧交,不断派人打听其下落。直到武德三年(620)三月,郭弘道才脱身离开洛阳,西奔关中。李渊闻报,立即派出使者,于中途迎接慰劳。

郭弘道回到长安,在使者的引导下,进入皇宫拜见李渊。昔日的上下级,今日的君与臣,久别重逢,格外亲热。郭弘道热泪盈眶道:“臣识龙颜,在天下人之先。但是,直到今日才得以拜见阙庭,落在了众人之后。这是臣的罪过啊!”李渊拉住他的手,引入内殿,传命御膳房摆上美酒好菜,君臣二人边吃边聊,回忆旧事,直到深夜还未尽兴。

李渊对郭弘道赏赐万计;先任命其为同州(今大荔县)刺史(正四品),后又召回长安担任“卫尉卿”(从三品),封爵郜国公。郭弘道每次进见奏事,李渊都特别下令,让他登上殿堂,享受“亲近龙颜”的优待。

(4)郭弘道的长子,名广敬,即郭子仪的高伯祖父。在唐太宗时,官至左卫将军(从三品)兼太子左卫率、策勋上柱国(视正二品),继承父亲的爵位郜国公。贞观二十一年(647)十一月,曾奉命出使漠北,征召突厥车鼻可汗入朝。 可见郭广敬具有军事、外交才能。

郭弘道的次子,名叫履球,是郭子仪的高祖父。他在隋朝时,曾担任过金州(今陕西安康市)司仓参军(正八品)。

(5)郭子仪的曾祖父,名叫郭昶,曾经担任过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司法参军(正八品)。

(6)郭子仪的祖父郭通,担任过美原县(今陕西富平县东北)主簿(正九品)。郭通其人,天性聪慧,博览群书,识见精明。但令人惋惜的是,进入仕途不久,便英年早逝。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二月,“祖沾孙光”,被追赠兵部尚书(正三品)。

(7)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前文已述,本节不赘。

综上所述,从北魏(386—534)末年到唐朝建立(618)以后,华州郑县郭氏可谓“世代簪缨”“书香之家”——子孙后代能受到良好教育,有更多机会进入仕途。 BeZvFldbtTxgOJzjW2+6wCidLyuFSyk26uT4inxCKhIZlMctCqyP5nv3oSv9WTr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