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增订序言

拙著《郭子仪评传》(三秦出版社《隋唐历史人物》丛书之一)于2000年出版之后,又收入该社的《陕西历史文化百部丛书》。 此次修订,内容有所修正、字数有所增加,可称为“增订本”。

以下就“增订”的内容,先向诸位读者作简要说明。

一、考补郭子仪家族世系

古代社会特别重视家庭和家族(宗族),世代官宦之家尤甚。郭子仪家族世系,在两《唐书》本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华阴郭氏》中有记载,但存在个别歧误。此次增订,据《郭氏家庙碑》、近年来陆续出土的郭子仪家族墓志(当时人所撰,为第一手史料),进行辨证补充,对郭子仪七代先祖、子孙三代的考订,可基本“到位”。

随着更多的郭子仪家族墓志“重见天日”,还会有新的补充。

二、考补郭子仪仕宦履历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755—763)以前的仕宦生涯,长达40个年头(716—755),但两《唐书·郭子仪传》的记载却极为简略,也有个别错误。幸亏有《郭氏家庙碑》碑阴子孙题名,详细列举了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时,郭子仪的任职履历,连续完整。尤其是在安禄山叛乱爆发之前的任职情况,可以弥补史传之阙略,尤为珍贵。

在《郭氏家庙碑》中,有一连串官职,有专门的“官制用语”:授、改、知、迁、充、除、转、兼、同、加、拜、判——牵涉唐代职官制度的复杂内容。以下稍事申述,以便读者朋友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古今异同”。

1.官员的职称等级

唐代从中央朝廷到地方州县的文武官员,其官职与级别,有一套完整的制度,颇为复杂。先说其“职称”,包括品、阶、勋、爵等。

(1)品(品级),凡正式官员分为“九品”,每品分正、从;自四品以下,正、从再分上、下阶,总计有30个等级。总称“流内官”。

(2)阶(阶官、散官、散阶),表示官员资历的称号。唐承隋制,凡文、武散官皆分为29阶(自从一品至从九品下),谓之“散位”。凡九品以上职事官皆带散位,称为“本品”;凡无职事官者所带散位,谓之“散品”。即以散官为虚号,仅为加官而已。在唐前期,官员的散官品阶决定了其主要的经济待遇高低、服饰(官服)颜色等。凡有官称而无实际职事,代表官员个人的级别高低,直至退休之后,其散阶继续保留。

(3)勋(勋官),授给有军功勤劳者的官称,有品级而无职掌。唐代勋官分十二转(一转至十二转,自视从七品至视正二品)。

(4)爵(爵位、封爵),分为九等(正一品至从五品,自亲王至开国县男),各有相应的食邑封户和阶品;封爵可世袭(承袭者一般要降一等)。唐初“非李氏(皇族)不王”,但从武则天封其“娘家”诸武为王,异姓封“郡王”者逐渐增加,唯有“亲王”只封授皇子。

每个官员,以“职事官”表示其实际岗位权责,以“散官”表示其资历,以“勋官”表示其功劳,以“封爵”表示其血统。

2.“职事官”与“差遣官”

所谓“职事官”(执事官),指有正式编制岗位和实际执掌的官员,与无具体职掌的“散官”相区别。其具体任用有如下几种类别。

(1)正员官。即正式任命的各级政府部门的编制官员,皆有具体工作岗位和职责,是国家行政权力运转的主干体系。

(2)检校官。有两种情况,一是暂时“以本官检校”某官。如唐太宗贞观六年(632),以魏徵为“检校侍中”,次年乃“正拜侍中”。二是临时差遣性的“使职”(如节度使、观察使、盐铁使等)所带之中央部门官衔,但并不在该部门“上班办公”。因“使职”本身没有品阶级别,其受差遣期间的地位高低,以所兼检校官的品阶来表示。如此一来,其“职事官”反而成了虚衔,也就逐渐变成了阶官,仅表示其迁转资历了。

而且,随着“使职”权力地位的逐渐上升,以至形成“为使则重,为官则轻”的局面,最典型的就是宰相也常兼领“使职”。 在唐朝前期,中央行政机构的部分重要职权,逐渐被“使职”侵夺、架空以至取代,形成新的权力架构和运作系统。

(3)试官。有两种,一是试任某职,属于实任而非虚衔,但“未为正命”,不属于“真拜”。一个官员,可先“试”某官,然后“真拜”。其制度始于武则天时为了收揽人心而广开入仕之门,到唐中期继续沿用。二是虚衔试官,多为对地方官员授予的名义职衔,并无实际的职权。

(4)员外官。即正式编制之外增加的官员,属滥设滥置。发生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和唐中宗朝。到唐玄宗时,革除前朝弊政,对员外官严加限制。但尚书省六部诸司“员外郎”属于正式编制序列,为“正员官”。

3.官制用语释义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官员的职事官品与散官品,并非始终一致。凡注官,阶卑(低)而拟高则曰“守”,阶高而拟卑则曰“行”。 若其散官品低而任高级职事官,称“守”某某官,待遇按其散官级别。若其散官品高而任低级职事官,称“行”某某官,待遇仍按其散官级别。

(1)授,授予,授给,委任,任命。授官,授予官职。

(2)除、拜、除拜,指任命,授予官职。除身,指授官委任状。

(3)迁,向上移,升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而左迁、左除、左降,则指降职,贬官流放(到京城以外去任职)。

(4)转,转变,转移;调动。指同级、平行关系上的官职调动。

(5)改,变更,改变。改官,指改任官职。

(6)同,相同,一样,共同。

(7)加,增加,官职升迁。加官,在原有官职之外加领其他官衔。

(8)充,充任,充当。凡“差遣官”,皆云“充某某使(副使)。”

(9)知,主持。权知,即暂时代理,属于“差遣”的一种形式。

(10)兼,同时具有或兼及几种职务。兼任,兼职。

(11)判,凡以他官兼代某官,以高位兼任低职、以京官出任地方州县官员,称“判”。但判官是地方长官的僚佐,非正官,辅助长官处理事务。

凡朝廷特派的“使职”,皆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为其僚佐。唐中期以后,节度使、观察使等皆有判官,亦由本使选择充任。

三、充实“时代背景及其演变”内容

众所周知,唐朝(618—907)是中国帝制时代的强盛时期,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制度文明,领先世界,声威远播。但因遭受“安史之乱”(755—763)摧残破坏,其综合国力开始由盛转衰,讫至灭亡,雄强气象不复重振。而郭子仪(697—781)就生活在这一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其仕宦功名与国家盛衰相伴随,历经起伏而忠心不改。

所以,对郭子仪“中兴名臣”美誉的认识和评价,必须通过这一时期国内外的时代背景(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国内中枢政局演变诸方面)——“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舞台”的铺叙,方能达成。

历史演变若烟云,华夏江山依旧。英雄贤良历代有,传承民族精魂。诚如赵文润老师所言:“广大读者会从中得到教益,世界各地的郭氏后裔会从中受到鼓舞,并引以为荣。”笔者欣欣然,心愿足矣。 8S5yIXLfG7NYYKCn5hFQMHJlERYy/0EV6MZDt6LIEQmTAWifzaN2Il1+KmkAgur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