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的姿势会使你的身心拥有强大的力量,能够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无论它们是否令人愉快。
佛经(《杂阿含经》
第 33 卷)中提到世上有四种马:上等良马、普通良马、次等马和劣等马。上等良马未见鞭影便可随主人心意而行,或疾或缓、左驰右骋。普通良马鞭未及身可随主人心意而奔。次等马要待鞭子及身,而劣等马则要等到痛彻脊髓时才会奔跑。可以想象,劣等马要学会奔跑是多么困难。
听到这个故事,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上等良马。如果成不了上等良马,至少也可以做个普通良马。这就是人们通常对这个故事以及禅的理解。你也许以为坐禅会让你知道自己是上等良马还是劣等马。然而,这是对禅的误解。如果你认为禅修的目的是将你训练成上等良马,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并非正解。用正确的方法修禅,是良马还是劣马,是无关紧要的。想想佛祖的慈悲,你认为佛祖会对这四种马有何看法?比起上等良马,他会更加同情劣等马。
当你决定以伟大的佛心来修禅时,你会发现劣等马才最有价值。你将从自己的不完美中找到一心求道所依赖的基石。那些坐姿完美的人往往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发现禅的真谛,禅的真实感受和禅的精髓。而那些在坐禅时感到非常困难的人却会从中发现更多的意义。因此,我认为有时上等良马可能才是最差的马,而劣等马可能是最好的马。
研究书法,你会发现不太聪明的人往往会成为最好的书法家。聪明的人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在书写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艺术、禅修和生活。所以,当我们在讨论坐禅时,我们不能从普通意义上来说“他坐得好”,或者“他坐得差”。修禅的姿势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做不到盘腿而坐。即使做不到正确的姿势,但如果你能够怀有真正的求道之心,那么你也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修禅。事实上,比起那些容易坐好的人来说,打坐有困难的人更容易产生真正的求道之心。
回想自己的日常生活,我们总为自己感到羞愧。我的一位弟子写信告诉我:“您送给我一本日历,我也试图遵循每一页上的佛家箴言去做。可新的一年还没开始,我就已经失败了。”道元禅师常说“一错再错”这个概念。道元禅师认为,一错再错也可以悟禅。禅师的一生可以说就是多年来的一错再错,这意味着他这么多年来付出了一心一意的努力。
我们说:“好父亲未必是好父亲。”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认为自己是好父亲的人不是一个好的父亲,认为自己是好丈夫的人也不是一个好的丈夫。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个糟糕的丈夫,但他总是一心一意地想成为一个好丈夫,那么他就可能是个好丈夫。如果打坐时感到痛苦或者身体不适,你可以换个姿势,坐在厚垫子上或者椅子上。即使你是最劣等的马,你也会领悟禅的精髓。
假使你的孩子得了不治之症,你不知该如何是好,你无法躺下来。通常最舒服的地方就是温暖舒适的床,而现在精神上的痛苦使你无法安睡。你可能会走来走去,进进出出,但这于事无补。事实上,解除精神痛苦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坐禅,即使你状态欠佳,姿势不对。如果没有在这种困难的时刻打过坐,那么你不是一个真正的禅宗弟子。其他任何行为都无法减轻你的痛苦。不安的姿势会使你没有力量面对困难,而坐禅的姿势是你经过长时间、艰苦的修行练就的,它会使你的身心拥有强大的力量,能够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无论它们是否令人愉快。
如果你不开心,那么最好去打坐。没有其他接受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管你是良马还是劣马,不管你的姿势是否正确,这些都不是问题。人人都可以修禅,并且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和接纳自己遇到的问题。
当你置身于困难之中,哪个对你来说会更真实:是你遇到的问题还是你自己?意识到此刻自己就在这里才是最终的事实,你会通过禅修认识到这一点。通过不断的修行,面对一连串好的和坏的境遇,你将掌握禅的精髓,获得禅真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