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坐禅的姿势

姿势不是获得正确心态的手段,姿势本身就会让人获得正确的心态,没有必要达到某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现在,我想谈谈坐禅的姿势。采取全莲花坐姿时要将左脚放到右腿,并将右脚放到左腿上。这样交叉双腿,可以使我们的双腿合二为一。这个姿势体现了二元合一的状态:既非二元对立,也非一元。这是最重要的教义:不二元对立,也非一元。我们的身心既不是二元的,也不是一元的。如果你认为身心是两个独立的存在,那你错了。如果你认为它们是一回事,这同样也是错的。我们的身心既互相独立又合二为一。我们总是认为事物要么是一,要么就多于一,要么是单数,要么就是复数。但从实际的经验来看,我们的生命既是多样的,也是唯一的。人既独立又互相依赖。

若干年后我们会死去,如果我们认为这是生命的终结,那我们错了。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不会死,那同样也是错的。我们死了,但又没死,这才是正确的理解。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永存,只有肉体会消亡。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无论精神还是肉体都会消亡。但另一方面,它们又会永远存在。我们说身与心,但实际上它们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已,这才是正解。所以,采取全莲花坐姿就是在体现这一真理。当我把左脚放到身体右侧,再把右脚放到身体左侧,我就再也无法分清哪只在左,哪只在右,它们都既在左边,也在右边。

坐禅姿势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背部挺直,耳朵和肩膀应该在一条直线上。放松肩膀,头顶正对天花板,收拢下巴。如果你抬起下巴,这个姿势就会失去原有的力量,你可能就是在浪费时间。同样,为了使坐姿具有力量,你要使膈向着丹田,也就是小腹沉下去,这会帮助你保持身心的平衡。保持这种姿势,开始你可能会感到呼吸有些困难,但当你习惯后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进行深呼吸了。

坐禅时双手要结“禅定印”,即将右手置于左手之上,中指的中间关节上下重叠,拇指轻轻地碰在一起(像夹着一张纸一样),双手形成一个美丽的椭圆形。你要非常专心地保持这个手印,就像手里拿着一件非常珍贵的物品。手要贴在身体上,拇指的高度与肚脐齐平。双臂自然下垂,稍稍离开身体,好像两侧夹着一颗鸡蛋且不使其破碎。

坐直身体,不要向两侧或者前后倾斜,就像用头顶着天空一样。这些不仅仅是姿势或者呼吸方法,还关乎佛教的要义,可以完美地体现你身上的佛性。如果你想真正地理解佛教,就要依此修行。姿势不是获得正确心态的手段,姿势本身就是我们修行的目的。保持这种坐姿,你就会有正确的心态,所以没必要试图达到某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当你有所企图时,你的心思就无法集中。而如果你无所企图,你的身心都将与你同在。禅宗大师说:“见佛杀佛!”如果佛存在于其他地方,那就杀了佛。杀死佛,这样才能恢复你自己的佛性。

我们做任何事体现的都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存在的原因无他,就是为了自己。这就是我们遵守的形式所表达的最基本的佛教教义。像坐禅一样,站禅也有一定之规。不过这些规则不是为了让人们保持同样的姿势,而是允许人们用最自由的方式表达自己。例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站姿,因而站禅的姿势将取决于我们身体的比例。站禅时,双脚脚跟要相距一拳的宽度,脚尖与双乳对齐。和坐禅时一样,腹部要稍稍用力。同时,双手也要表现出你的状态,要将左手置于胸前,拇指向下,四指握住拇指,再用右手握住左手。小臂与地面平行,仿佛怀抱一根粗大的庙宇圆柱,这样你就不会摔倒或者向一侧倾斜。

最重要的是意识到身体的存在。如果你精神不振,心就会飘向别处,你的意识就不会留在自己的体内。这不是修行的正道。我们必须存在于此时此地!这是关键所在。你必须觉察到自己的身心。一切都应该恰如其分,各司其职。这样才会万无一失。如果我讲话的时候麦克风被放到了别处,那它就无法派上用场。如果我们的身心井然有序,那其他的一切也会恰如其分,各司其职。

然而,我们通常会不自觉地试图改变其他事物,对它们进行整理。但是,一个人自己杂乱无章时是无法安排好事情的。当你在合适的时机,采用恰当的方式做事时,其他的一切就会安排就绪。你就是“老板”,如果老板在睡觉,那其他的员工也会打瞌睡。只有当老板做老板该做的事情时,其他人才会尽职尽责。这就是佛教的奥秘。

所以,始终要保持正确的姿势,不仅是在坐禅时,在进行其他活动时也同样如此。无论是开车,还是读书都要采取正确的姿势。如果你以一种懒散的方式读书,你就无法长时间地保持清醒。去尝试一下,你会发现保持正确的姿势是多么重要。这才是佛教真正的教义。写在纸上的教义不是真正的教义,那是大脑的食粮。当然,让大脑获取一定的养料是有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修行来做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佛祖不能接受他那个时代的其他宗教。他研究过很多宗教,但对它们的修行方式都不满意。他无法从苦行主义和哲学中找到答案,对某些形而上学的存在也不感兴趣。他只对自己的身心,对存在于当下感兴趣。找到自我后,他发现一切事物皆有佛性,这就是佛祖的开悟。开悟并非某种良好的感觉或者特别的心理状态。当你采取正确的坐禅姿势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本身就是开悟。如果你对自己坐禅时的状态不满意,那说明你的心仍然游离身外。在这种坐姿下,就无需谈论正确的心态了,因为你已经处于这种状态当中。这就是佛教的定论。 AuHWzm7BHqwys0U9iBmYxOLNBwDiPPlmqMe4TdH99t4MNEI7pg+glaXap3R+XT3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