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拜是非常严肃的修行,即使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你也要准备叩拜。即使你无法去掉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也要叩拜。我们的真性需要我们这么做。
坐禅结束后,我们会叩拜九次。叩拜表示我们放下了自己,放下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所以,坐禅和叩拜并无差别。叩拜常常用来向比我们更值得尊敬的人事致敬。但是,向佛祖叩拜时,你无需想到佛祖,你已经与佛祖合二为一,你就是佛祖本身。当你和佛祖融为一体,与万事万物融为一体,你就会发现存在的真谛。放下所有二元对立的想法,万事万物皆可成为你的老师,成为你崇敬的对象。
当你的心胸开阔到可以容下世间的一切时,所有二元对立的关系就会烟消云散。天堂与人间,男人与女人,师父与徒弟都没有差别。有时,男人向女人叩拜,而有时,女人会向男人叩拜。有时,徒弟向师父叩拜,有时,师父又会向徒弟叩拜。不能向徒弟叩拜的师父也不会向佛祖叩拜。有时,师父和徒弟会一起向佛祖叩拜。有时,我们也会向猫和狗叩拜。
用开阔的心胸看待事物,世间的一切都是平等的。万事万物就是佛祖本身。无论你看到或者听到什么,你接触的都是事物的本身。修行人应该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要像对待佛祖一样尊重所有的事物。这就是成佛。佛祖向佛祖叩拜,你向自己叩拜,这才是真正的叩拜。
如果修行时没有开阔的心胸所应具有的坚定的信念,那么你的叩拜就是二元对立的。当你成为真正的自己时,你才是在真正意义上向自己叩拜,你与万物已融为一体。只有当你是你自己的时候,你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向万物叩拜。叩拜是非常严肃的修行,即使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你也要准备叩拜。当你除了叩拜什么也做不了时,那就叩拜。这样的信念是非常必要的。秉持这样的精神去叩拜,你将获得所有的戒体和教义,你将拥有开阔胸怀所包容的一切事物。
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千利休于 1591 年在其领主丰臣秀吉的勒令下切腹自尽了。就在千利休自杀前,他说:“当我手握这把刀时,心中没有佛祖,也没有族长。”他的意思是开阔的心胸就是一把刀,而当我们拿起这把刀时,内心就不会再有二元对立的想法,唯一存在的只有这种精神。利休的茶道中总是能透露出这种冷静的精神。他从未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做任何事情,他随时准备死去。每一次茶道仪式之后他都会死去,而后他又会重获新生。这就是茶道的精神,这就是我们叩拜的方式。
我的师父因为叩拜额头上长起了老茧。他知道自己顽固不化,于是他不停地叩呀叩。他之所以不停地叩拜是因为他的内心总能听到师父斥责他的声音。我的师父是在三十岁的时候入的曹洞宗,这个年纪对出家的日本僧人来说是相当晚的。人年轻的时候没有那么固执,容易去掉自私的秉性。所以他的师父总是管他叫“新来的”,训斥他这么晚才出家。事实上,他的师父喜欢他顽固的个性。我的师父到了七十岁的时候说:“年轻时,我像只老虎,现在我像只猫。”他很高兴能像只猫一样。
叩拜可以帮助我们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杂念,这并不容易。去掉这些杂念非常困难,而叩拜是非常有用的修行方式。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为了改善自己所做的努力。修行是没有止境的。
每次叩拜都是对佛教四弘誓愿的表达。这四愿分别为: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以及佛道无上誓愿成。如果佛道无上无可企及,我们又如何成佛?但我们仍然要去修佛,这就是佛法。“因为此事可行才去做。”如果心中有这样的想法,那不是佛法。即使是不可能的事,我们也要去做,因为我们的本性需要我们如此。实际上,重点并不在于这件事是否可行。如果我们内心最深的渴望是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杂念,我们就非如此不可。付出努力,内在的欲望将得以平息,我们将达到涅槃的境界。在决定去做之前,你会感到困难。但一旦你开始行动,一切困难将迎刃而解。努力平息了你内在的欲望。想要获得平静没有别的办法。内心的平静并不意味着你要停止行动。真正的平静就存在于行动之中。我们说:“静止时容易平静,动时难以平静,但行动中的平静才是真正的平静。”
修行了一段时间后,你会认识到急于求成是不可能的。即使非常努力,你也只能一点一点地进步。不同于沐浴,你会知道自己的身体什么时候淋湿了。这就好像你身处在大雾中,不会明显感觉到身体淋湿了,只不过随着你在雾中走的时间越长,身上的湿气便会一点点地加重。如果你总是想进步,你也许会说:“哦,这个速度真是太慢了!”但实际上这并不慢。一旦在大雾中湿透了,身体是很难变干的。所以不要担心自己是否取得了进步。就好像学一门外语,你不可能一下子就学会,但是通过不断重复你最终能掌握它。这就是曹洞宗的修行之道。我们要么说自己一点点地在进步,要么根本就不期待任何进步。只要保持虔诚,每时每刻付出全部的努力就足矣。除了修行,你是无法达到涅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