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我们信以为“真”的东西。
一旦发现它们和事实背道而驰,或者意识到有人撒谎欺瞒,我们往往会感到非常震惊。那些我们给予信任的人或组织,如果他们为了一己之私,为了明哲保身,故意歪曲事实,隐瞒真相……
更有甚者。
警察或检察机关捏造构陷,国家机器散布谣言,法院做出致命的误判,存在于政治幕后的利益勾连,隐瞒核电站事故的真相,媒体虚报假消息,等等。
不只是这些,另外还有电信诈骗、可疑的宗教宣教、动机不纯的投机集资,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伪劣产品,这些危险时时刻刻潜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何为真,何为假?要想明辨真伪极其困难。和人相处,如果总是疑心重重,势必也会消耗自身。但如果彻底停止怀疑,又难保不会被卷入突如其来的灾难之中。很不幸,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
我不愿让自己在事后追悔莫及。
全盘接受真伪不明的消息最终上当受骗,或者眼睁睁地看着事实真相没入黑暗而缄口不语,这些我绝对做不到。
这也正是我身为“记者”的初心。
从报纸,到周刊,再到电视,我从事新闻报道已有三十余载。案件、事故、灾害……看了太多直接关乎人命的事例。
我一次次前往事发现场,用自己的眼睛确认情况,竖起耳朵倾听那些几乎要被抹杀的声音。就因为这样,我也曾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即便如此,我能够相信的依然只有自己的采访。
我曾经遇到过一起杀人案,警方玩忽职守、侦查不力,我对他们产生了怀疑,于是一路坚持独立调查,最后比警方更早地锁定了杀人犯。(桶川跟踪狂杀人案)
另外也有反其道而行的。案件原本已经盖棺论定,但我怀疑是冤案,于是坚持采访报道。经过再审,原本被判无期徒刑的服刑犯最后被改判了无罪。(足利女童失踪案)
我与杀人犯当面斗智的经历也不止一次两次。我曾为了追踪一名抢劫杀人犯而跨越半个地球,当我质问对方“你是不是真的杀了人”时,到底也在心里为自己捏了一把汗。
我曾在劫机现场撒腿狂奔,也曾追踪过朝鲜绑架日本人事件;我曾被天才骗子唬得团团转,也曾和难缠的“对手”——法律规定的“追诉时效”——斗智斗勇。
♦ ♦ ♦
经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能写出那样的报道?”
其实答案很简单:
因为不合理的,就是不合理。
仅此而已。
无论是警方公布的消息,还是法院做出的判决,抑或媒体发布的报道,这一点全部适用。
我最痛恨的就是“道听途说”。
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分析。
一路走到今天,我所奉行的信条不过如此。
当然,最终责任也会落到自己身上。万一失败,不可能推脱给别人。“我是不是想错了?”这样的疑虑时时刻刻如影随形。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哪怕一丝误报的风险,我只能展开更多调查,取得更多佐证,一而再,再而三地深入采访。
对我而言,所谓“调查报道”就该如此。
对普通人来说,这个词或许还有些陌生,我将通过正文中的采访案例向大家展示什么是“调查报道”。写作本书,正是为了讲述调查报道幕后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追寻真相的过程。
♦ ♦ ♦
近年,媒体报道正在逐渐失去国民的信任,关于这一点甚至都没有必要举例说明。许多人就媒体的采访方式和误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甚至有网民把媒体揶揄为“霉体”
。坦白说,就连长年浸淫其中的我,都不太喜欢这个行业现在的样子。
而另一边,国家却把国民对媒体的不信任看成绝好的机会,一点一点地钳制媒体。比如,巧妙地利用“记者俱乐部”进行信息管制,打着“保护机密”等各种幌子对采访施加种种限制。不仅如此,政府甚至企图将魔爪伸向限制权力暴走的《日本国宪法》,对其进行有利于政府的解释。一旦媒体失去言论自由,监督职能退化,那么就只有对掌权方有利的信息才能见诸报端,对其不利的事实都将遭到封印。
我相信,能够与这一局面进行对抗的最后一座堡垒正是“调查报道”。
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媒体。身处当今时代,我们每一个个体也必须具备同样的能力。前文已经提到,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身边潜藏着什么样的罪恶。
用自己的眼睛看。
用自己的耳朵听。
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分析。
这三句话说出来或许让人觉得平平无奇,但我们别无他法。
这正是我们身处这个时代必须安装的“雷达”。面对过度泛滥的信息,我们不能没有一座“防波堤”,千万不可任由自身被浪潮席卷吞没。基于自己的判断,分辨“何为真,何为假”,这一点至关重要。
希望这本书能为此提供一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