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简体中文版作者前言

中国与蝗虫缠斗了千百年。蝗虫大规模爆发导致的农作物损害被称为“蝗灾”。自古以来,蝗灾与干旱、水灾一样,都是人们的心头大患。“飞蝗”一词由意为长距离飞行的“飞”和左虫右皇的“蝗”组成。“蝗”字的起源有若干种说法。有人认为,能否阻止蝗灾造成的破坏关系到皇帝的生死,所以才带了个“皇”字。也有人认为,蝗虫背上的三条沟神似“王”字,因此得名。

中国在1958年开展了“除四害”运动。除了老鼠、苍蝇和蚊子,麻雀也被定性为危害粮食的害鸟,人人喊打。谁知一下子消灭了一亿只麻雀,竟导致了蝗虫的爆发。因为麻雀是蝗虫的天敌,平时以蝗虫为食。麻雀骤然消失,生态系统就失去了平衡。蝗灾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因此中国在行政层面推出了一系列重磅措施,并在科研层面持续发力,试图人工控制蝗虫的数量。中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蝗虫研究大国。中国科学院的康乐博士率领的研究团队几乎每年都会发布震撼世界的研究成果。中国农业大学的张龙博士深耕蝗虫防治技术,致力于研发环境友好型生物防治方法,以替代可能造成污染的化学药剂。在他的报告中提到,截至2017年,中国已经部署了127座防控站点,并在全国各地配备了2000多名技术人员,时刻警惕蝗虫来犯。不难看出,中国举全国之力对抗蝗虫,有着“科研抗蝗”的传统。

日本的蝗虫研究却并不兴盛。因为蝗虫爆发在日本难得一见,研究的优先级较低。和平固然值得庆幸,对我这样有志于研究蝗虫的年轻科研工作者来说却是莫大的遗憾。留在日本也没法将“研究蝗虫”作为自己的事业。于是我远赴非洲——因为那里经常爆发沙漠蝗虫。经过十年的努力,我终于在日本的研究所找到了工作,成了一名职业蝗虫研究员。这本书记录的就是我与蝗虫和就业抗争的日日夜夜。日本人普遍怕虫子,这本书却卖了足足20多万册。

怎么会有这么多日本读者拿起了这本百无一用的书?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在书里揭示了自己为“圆梦”想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将一个人的活法展现得淋漓尽致,还写得特别诙谐幽默,于是就激发了读者心中“为奋勇拼搏的人摇旗呐喊的本能”。这种慈爱精神是全人类共通的,没有语言、文化和宗教之分。没有这种愿为他人加油鼓劲的胸怀,中国肯定也无法取得今日的成就。本书的责编也对这份慈爱深有共鸣。不知抗蝗路上的中国前辈们看完之后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呢?

漫漫旅途中,中国文化曾无数次向我伸出援手。请允许我在本书的简体中文版问世之际,向慈爱的中国人民致以由衷的谢意。 KfGbztA8fT+M0V0nNjtFPilgC3MFVDx/b8zdlGYrtGeuASJFDPQgA/LF/11H92i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