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在厨房的桌旁坐定后,学生穆罕默德就抱怨起了“研究所开的工资太低”。
“工资就这么点,日子要怎么过啊。我们还得养家糊口呢,研究所却不管不顾。之前带我们出任务的外国人都是付两倍工资的,你准备付多少?”
现在想想,他肯定是不敢当着研究所正式职员的面狮子大开口,所以才换了个地方跟我谈。我从没雇过人,也没有讨价还价的经验。我心想,要是不按外国人的行情开工资,人家怕是会觉得日本很穷,于是便下意识地打肿脸充胖子道:
“好,我也给两倍。平时出任务的时候从工资里扣的饭钱我也包了,怎么样?”
全票通过,队员们纷纷与我握手。各国的物价和工资水平本就不同,我实在不好意思用1000日元一天的价格雇成年人干活,翻个倍倒也合理。可惜当时我还没有意识到,出一次任务长则一星期,单价开这么高,最后算下来会是一大笔开支。
蝗虫研究小队将由我全权指挥,旨在保证调查工作的顺畅展开,而非建立上下级关系。我以“和睦相处”为小队的行动纲领,预付了三天的工资。为了在第二天准时出发,我吩咐厨师提前采购食材,到时候去他家接人。商量完这些细节,小队就地解散。
人肉加油站蒂贾尼。携带汽油在日本是犯法的,请勿模仿
队伍总算是组建好了,下一步则是筹措物资。出任务时需要在沙漠中露营,露营所需的一切(包括帐篷、行军床、枕头、毯子、锅碗瓢盆和轮胎)都能问研究所借。蒂贾尼在研究所干了17年,是参与过无数次任务的老资格,熟知要准备哪些物资。我跟他一起去仓库填写了申领单,找负责人领取了必要的物资。不认真记录,职员们就会毫不留情地侵吞物资,转卖换钱。一道道严格的手续,都诉说着研究所的黑历史。
100升的大号塑料桶是用来装汽油的。由于沙漠中的加油站很少,出任务时必须自带汽油,这倒是比日本的自助加油站“自助”得多。将必要的物资装上车后,蒂贾尼就回家去了。
下一步是备齐自己要用的东西。笔记本、笔、温度计、手电筒……路上可能会用到的东西都要装进背包。实不相瞒,我没有一丁点野外调查的经验,是新手中的新手。在日本的时候,我只在实验室里做过研究,不清楚出任务要带什么。在毛里塔尼亚采购研究器材怕是很难,所以我在日本把能想到的买了个遍,连说明书都没看就带了过来。放眼世界,第一次做野外调查就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恐怕也没几个。还没看完器材的说明书,第二天的太阳便已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