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好价格就是市盈率低吗?
答:不一定。很多成长性高的优秀公司,在其高成长阶段,市盈率都很高,觉得市盈率太高而不敢下手的投资者,很容易错失超级大牛股。但市盈率太高,确实会导致安全边际不够宽,成长性一旦不达预期,很容易导致股价大跌。
前文我们讨论了好赛道和好公司,接下来我们重点聊聊好价格。
在二级市场的投资中,公司的价格被分为3种:交易价格、合理价格、入手价格。交易价格就是交易时间内,盘面上不停变化的数字;而合理价格是指基于自己的判断、评估,给出公司的实际价值;最后,投资者对比交易价格和合理价格,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入手价格。
交易价格反映的是当前市场对公司的估值。当估值合理或者是便宜时,投资者就会获得比较高的安全边际。如果一家公司质地非常好,但估值却贵得离谱,那么这笔投资大概率回报较低,同时还有一定的风险。相反,如果一家公司基本面平平,但价格极具性价比,那这未必不是一个优秀的投资标的。
公司的合理价格,也就是内在价值,是企业未来生命周期里的利润总和贴现到今天的价值。短期择股可以去揣测市场会选择什么,可能存在价值驱动或概念驱动,但长期来看,公司要靠业绩说话。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收购一家餐厅,应该如何对这家餐厅进行估值?方法是把餐厅的账本拿出来,看看每天能赚多少钱,从5~10年的时间维度给餐厅进行估值,再打个折进行收购。
但是,请注意,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变化,企业价值也会随之调整。估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绝非一成不变。例如餐厅旁边开了一条新的地铁线,那餐厅的内在价值就会有所提升;又如餐厅旁边出现新的餐厅,竞争激烈导致客流量减少,那么这家餐厅的内在价值就会有所衰减。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收购这家餐厅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进一步估计收购餐厅的风险和收益,可以搭建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需要有些基本的情景假设,比如涨价10%后盈利能力能增加多少,降价10%后会不会破产,附近有没有可能开地铁线路增加客流量等。模型的作用在于分析不同情况下餐厅的收益,从而确定一个盈利区间,更好地评估收益和风险,决定我们到底是花50万元去买,还是花150万元去买。
总而言之,内在价值有两个特点:第一,带有强烈的主观判断色彩,因为对公司未来利润的判断是主观的;第二,内在价值是动态变化的,因为企业经营状况会不断发生变化。
入手价格,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风险偏好高的人,在价格和估值基本相当的时候就会考虑买入,但风险偏好低的人,只有在价格大幅度低于估值的时候才会动手。
如何对一家公司做估值呢?一般来说,估值可以分为相对估值和绝对估值。拿买房举例,如果一个小区的平均房价是6万元/米 2 ,这时小区内某一个房子的位置、楼层都比较好,但均价只有5.5万元/米 2 ,你就会觉得这套房子的投资性价比很高,这就是相对估值。在股市中,这种相对估值往往用PE(市盈率)、PB(市净率)、PS(市销率)等指标衡量,是实践中最常用的估值方法。但其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假设“市场估值永远是合理的”。如果市场整体被严重高估或者严重低估,那么我们对公司的估值结果也会跟着被高估或者低估。
2021年初快手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正巧赶上互联网大牛市,所以快手开盘市值达到惊人的1万亿元人民币,这时候,在行业内流传一个这样的“段子”:
“快手相较于哔哩哔哩被低估了,所以快手必须大涨;哔哩哔哩和快手都大涨之后,持有它们大量股票的腾讯也必须大涨一波;腾讯大涨之后,市值显著高于阿里巴巴,这不合理,所以阿里巴巴也得大涨;阿里巴巴涨了之后,拼多多的市值和阿里巴巴的差距又被拉开了,所以拼多多也得大涨;拼多多涨了这么多,市值是京东好几倍,这不合理,京东也得涨;以此类推,百度、网易、小米、金山、阅文这些公司也都得涨。等它们都涨完,快手和哔哩哔哩的估值又显得便宜了……”
这个“段子”让我想起武侠小说中的传奇轻功——梯云纵,武林高手可以通过“左脚踩右脚”摆脱地心引力,在空中飞来飞去。小时候我对这样的武功深信不疑,幻想有一天自己能练成这样的绝世神功;长大了才知道这是完全违背自然规律、不可能实现的。相对估值也一样,会让股价在短期之内摆脱价值规律的束缚,以泡沫助长泡沫,但股票的价格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合理水平。
相对估值法的另一个缺点是,无法对公司成长能力等进行准确估值。比如说,X公司的成长能力很好,行业平均市盈率是12倍,而X公司可以有更高的市盈率,但高到什么程度合理,20倍还是30倍,相对估值法无法判断。
与相对估值不同,绝对估值更注重公司自身。绝对估值常用现金流折现法(Discounted Cash Flow,DCF),这是一种将企业未来盈利的现金流,折现为当前公司内在价值的方法。若估值大于公司目前的市场价格,则说明此公司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和投资性价比。对应到前面提到的买房案例,绝对估值就是你用房子未来的租金收入进行折现。比如折现后发现房子价值仅3万元/米 2 ,那么和目前的房价相比,可能会得出房价被高估的结论。现金流折现法是最本质的估值方法,因为企业的存在目的,或者说回报投资者的方式,就是创造现金并把现金分配给股东。但现金流折现法的复杂性超越了绝大部分投资者的能力圈。
回到投资本身,是不是市场价格低于内在价值就可以买,市场价格高于内在价值就要卖呢?查理·芒格说过:以公道的价格去购买伟大的公司,要优于以一个便宜价格去购买平庸的公司。但问题是,有伟大公司基因的投资标的,例如一些消费白马股,或者竞争力很强的科技公司,它们的估值都不便宜。那么,这些“高估值”的热门公司,我们能不能去投资呢?
这就涉及高估值的归因分析了。造成股价高估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优秀公司的估值溢价、新股上市、市场风格、资金抱团等。
对于那些成长性好、稳定性好的公司,虽然它们的估值水平略高,但每年业绩的稳定增长,可以逐步消化高估值,最后年复一年积累下来,复利可能产生10倍涨幅。对于这类公司,我们可以用时间换空间去等待。
资金抱团也是导致高估值的原因之一。2018—2021年,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暴发等“黑天鹅”事件相继出现,在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整个市场开始追逐稳定的、确定性强的行业和公司,形成了集体性的资金抱团。比如贵州茅台等核心资产的一路上涨,导致出现泡沫,这是一种风格高估。而这两年,在人工智能的催化下,鸿博股份、长盛轴承等算力租赁、人形机器人概念股都在短期创下了惊人的涨幅,这些公司并没有太过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利润率也比较平庸,就是一次较为典型的概念炒作。
从价值投资角度看,为这种概念和风格高估支付溢价,未来收益率大概率会较为平庸,因为风格迟早会结束,价值终会回归。
最后一种是科技浪潮带来的高估。这种高估主要集中在科创板,很多公司看概念看题材看发展前景都很好,但估值却达80~90倍(2020年,整个科创板的平均市盈率为80~90倍)。我们认为,导致科创板估值高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中国正处于创新驱动、科技驱动的转型期,所以大家认为科创板有前景;其二是绝大部分公司都质地优良,企业家很有冲劲,愿意有所作为。同时,从财务角度考虑,企业IPO(首次公开募股)会有非常严苛的上市审核过程,公司财务报表也会被层层审核,这也是市场给予新上市公司高估值的一个理由。
不过,科创板虽然估值高,但是收益率还是很可观的。科创板第一批是28家企业,如果把这28家企业的股票都买了,截至2025年4月整体年化的收益率是19%左右,相当可观。刚开始,A股上市公司主要是国有企业,现在在政策引导下,鼓励民企创新,中国的科技企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从DeepSeek的“出圈”也能看到中国科技已经开始跻身世界舞台。科创板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是较好的选择,如果再优中选优,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收益。
当下的A股市场,整体估值并不贵,但如果把一些金融地产和周期股剔除,估值也并不那么便宜,整个A股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估值有高低,价格有贵贱,做价值投资是不是就简单地选低估值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因为可能存在价值陷阱,这类公司一开始估值很低,后来发现未来的盈利不断走下坡路,市盈率会越来越高。
所以,如何避免价值陷阱呢?我们应该去找那些长期发展和长期逻辑没有被破坏,但短期由于一些意外的因素影响,导致估值下杀的股票。例如因为短期的一些冲击,就像新冠疫情等,导致产品价格在短时间内快速下滑,影响业绩的标的。这种低估的机会,才是真的机会。
最后,我们做一个总结。好股票=好赛道+好公司+好价格。但在我们日常的投资当中,要完全符合这3个标准很难,要完全满足这3个标准的股票几乎不存在。如果这3个标准不可兼得,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呢?
比如2014年那轮熊市,贵州茅台、格力电器的估值都很低。贵州茅台当时的市盈率十倍多,格力电器当时的市盈率是七八倍。为什么这么便宜?因为大家觉得白酒行业、空调行业都面临增长的天花板,所以尽管公司有竞争力,但市场不愿意给高估值。当然,事后来看,这种判断是错误的。现在金融、化工、建材板块的很多股票,估值非常低,也是因为大家觉得行业不好。反过来,很多行业好、竞争力强的公司,你总觉得其股价高,例如中芯国际、金山办公,估值总是很贵。特别看重估值的投资者,总会觉得估值高,不会进场买入。例如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在其发展历程中,估值也没有特别低的时候。特别看重静态估值(总觉得“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投资者,就很容易错失那些超级大牛股。
所以我们的体会是,不一定非要找到得3分的股票才投资,得2.5分的股票也可以考虑。得2.5分的股票,是满足3个条件中的两个,另外一个条件不太差、不得零分的股票。偏爱成长股的投资者,可以看重行业空间和公司竞争力,适当放松对静态估值的要求;深度价值投资者,可以注重静态估值,适度降低对行业前景或者公司竞争力的标准。
表2-1是我们总结的“2.5分法则”的概况。
表2-1 投资的2.5分法则
资料来源:益研究。
当然,最大的投资机会来自市场对某个维度的“误判”。比如在2023—2024年,很多人由于偏见和歧视错过了诸如银行、煤炭、石油等行业机会。这些行业长期不受人青睐,甚至被贴上“价值陷阱”的标签,导致它们的估值一度非常便宜。结果这些看似并不优秀的行业,股价却在宏观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大放异彩,其身上的盈利韧性,以及高比例分红获得了资金的青睐。
还有更久远的例子。前文提到过,在2014年,大家觉得贵州茅台、格力电器虽然是龙头公司,竞争力卓越,估值也很便宜,但它们的赛道并不好,增长已经遇到瓶颈。不过事实证明,这样的判断是不对的,贵州茅台、格力电器后来的增长远远超出大家的预期,成了“完美本垒打”。追求这种完美本垒打,投资者要有超越市场一致预期的前瞻判断能力。即使没有这种判断能力,价值投资者也会买它们,因为公司足够优秀,估值足够便宜。所以,价值投资者的投资方法是:选择得2.5分的股票。万一2.5分变成3分,投资者就能获得巨大的意外惊喜。
很多个人投资者很容易扣动扳机出击,追涨杀跌,不断犯错。这时候,应该学会克制,减少出击次数,在股票市场中多观察多思考。
在实在没有好的机会的时候,仓位不要太重,留一点余地。当然,平时多研究多积累,把好公司的股票池拓宽,有个三五十家,这样的话,就能够大概率地选出符合好赛道、好公司、好价格的投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