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空间大、成长性好的赛道,是否就是价值投资的好赛道?
答:是,但不绝对是。好赛道的标准是多维的,而且因人而异。
好股票=好赛道+好公司+好价格。一笔成功的投资,“三好”准则缺一不可。一个“好”赛道里的公司,只要质地不差,大概率就能“躺赢”。而在一个“差”赛道中,即便是龙头,也会活得很累。因此,寻找好赛道,是价值投资的起点。
赛道,抑或称之为“行业”,或者“生意”,无外乎有两种分析维度:行业空间和竞争格局。而好赛道,自然是行业空间越大越好,竞争格局越稳越好。
行业空间由需求决定。个人投资者普遍喜欢投资科技股,原因是科技股所在的行业往往渗透率较低。未来随着渗透率的提升,行业需求增速很快,空间也会不断扩大,这个过程非常美妙,理论上的确能诞生很多10年10倍的大牛股。但事实是,这些行业看似非常“丰满”,实则却很“骨感”。科技行业技术迭代非常快,而较高的行业需求增速也会吸引源源不断的竞争者加入。这对投资者的要求非常高,你需要时刻保持对世界前沿科技变化的敏感度,具备较强的演绎能力,能够提前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行业趋势变化,以及在茫茫红海中找到最后胜出的那一批选手。因此,不仅是投资者,有时就连专业选手,也会错判趋势。
曾有媒体拿着苹果手机采访当时手机行业的绝对龙头——诺基亚的负责人,这位CEO(首席执行官)自信地认为如此大的屏幕定然容易摔碎,这种产品注定没有前景,不会被消费者接受。但他做梦也没想到,短短数年后,退出智能手机历史舞台的不是苹果,而是诺基亚自己。
当诺基亚还停留在“抗造王”的光环之下时,苹果已经开始研究各类人机交互应用,打造生态平台了。作为一个归纳主义者,在当时可能会选择相信诺基亚,因为过去数十年,消费者重视的的确是抗摔性。但演绎主义者会意识到,屏幕作为人与人交流的窗口,在手可持范围内尽可能地扩大,就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此外,屏幕背后的智能运算系统,从原来的模拟机到开放式平台,可以安装各种各样的App(应用程序),如此,这场比赛的结果在这一刻就注定了,未来将会发生的变革是巨大的、颠覆性的。而没有演绎思维的人,感觉不到世界即将发生的变化,这就会带来投资上的灾难。
可惜的是,虽然大部分人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但是拥有演绎能力的只占很小一部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部分人就无法寻到好赛道,行业空间除了关注成长性,更要看稳定性。
彼得·林奇曾强调:从生活中发现投资机会。无论是中国股市还是美国股市,回顾历史,有一个行业虽然增速平平,但经常容易跑出大牛股,这个行业就是消费业。我们虽然处在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可能每隔3~5年就会出现巨大变化,但有些东西的变化却非常缓慢,甚至数千年没有任何改变。比如,几千年前喝的白酒现在依旧是饭桌上的“常客”;又比如,酱油的历史也有3000多年了,但如今仍是厨房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这些行业技术进步和渠道变革较为缓慢,难以被颠覆,可预见性强,便为行业内的优秀公司提供了可积累的竞争优势,令它们在岁月的洗礼下强者恒强。这对于大部分不具备演绎能力的投资者来说是福音,因为预测在决策环节中的占比会减少,意味着胜率会提升。
前面我们分析了好赛道中的行业空间,接下来,我们来看另一个决定赛道好坏的关键维度——竞争格局。区别于行业空间由需求决定,竞争格局则是由供给决定。在一个只有个位数增长,甚至未来需求可能出现下滑的行业中,我们发现,仍然有那么一批公司,凭借良好的竞争格局,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
比如,水泥过去好多年的销量增速只有2%~3%,这个行业的成长性比不过高科技行业,稳定性也比不过大消费行业。但就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周期性行业,却诞生了一只名为海螺水泥的大牛股,在本轮地产股出现系统性风险之前,净利润率远超所谓的高科技行业,高达25%~30%(剔除贸易业务),被资本市场戴上“泥中茅台”的桂冠。
水泥行业的空间并无亮点,但竞争格局在过去几年却是一等一的优秀。由于行业天生的“短腿”属性,200千米的陆运、500千米的水运运输半径,挡住了外来者的干扰。这导致水泥行业格局区域化非常明显,区域集中度远高于同属地产产业链但运输半径较长的钢铁、玻璃等。除水泥行业外,还有诸如造纸、钛白粉、化工材料等也诞生了一批大牛股,比如万华化学。这些行业的共性是:需求并不会出现类似科技行业的爆发式增长,但胜在供给端的竞争格局往往非常优秀,龙头公司凭借成本优势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也为股东带来可观的收益。
行业空间和竞争格局,是我们评判一个赛道优良与否的标尺。但在实际投资中我们会发现,同时符合这两把标尺的行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为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某个行业需求增长很快,那么竞争格局也必然会很激烈。当两个维度出现矛盾时,不同投资者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一个预测能力强、风格激进的投资者,会更看重行业空间;反之,一个预测能力弱、风格保守的投资者,会优先选择竞争格局。
前面我们分析了评判一个好赛道的两个维度——行业空间和竞争格局,接下来,我们从实操角度来总结一下判断赛道好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不同子行业的空间和格局可能相差巨大。
医药是市场公认的好赛道,但在“长坡厚雪”这个标签之下,并非每一只医药股都能创造价值。例如生产原料药的海普瑞,这家公司曾经也是一只大牛股,上市之初市值一度达到700亿元,但此后就开启了长达10年的熊市,即便是在医药股最为辉煌的2020—2021年,也没能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
海普瑞的主营业务是肝素原料药。肝素是一种抗凝血剂,产业链上游是肝素粗品,也就是将猪小肠加工提纯;中游将肝素粗品再加工制成肝素原料药,然后卖给下游制剂厂商,这部分就是海普瑞的业务范围;下游将原料药制成制剂,卖给终端医院。很明显,原料药处于产业链中游,虽归属生物医药,但实际技术壁垒并不高,这导致行业的竞争格局并不会太稳固。
果不其然,2013—2014年,规模仅次于海普瑞的行业第二健友股份,通过在原材料低迷期大量囤猪小肠、肝素原料药,在2016年取代了海普瑞,成为市场第一。这充分说明,在一个附加值较低、进入壁垒较低的环节,即便在某一时刻成为行业龙头,也会因为其他原因被对手超越。原料药作为中间环节,产品同质化较高,对上下游均无议价能力,被市场当作大宗商品。尤其在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政策实施后,行业定价越发向着周期行业靠拢。
这是资本市场对“原料药”区别对待的原因之一。与之相反,创新药则获得国内外资本市场的争相追捧。原因是一款创新药一旦获批上市,就会在专利保护期内享受独占市场的利润,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但同时,成功研发出一款新药的难度是极大的,行业内平均研发周期需要耗费10年时间,耗资10亿美元,并且成功率极低。行业的高门槛、高回报,让资本市场愿意给创新药企业较高的溢价。
有些行业看似优秀,实则却在毁灭股东价值。
在研究和总结了大量不同行业的公司后,我们发现,部分行业外表看似很光鲜,但投了却总是不赚钱,这些就是毁灭股东价值的行业。一般来说,这些行业具有以下5点特征:
1.高额资本支出,为了做这门生意需要不断地投钱。
2.高额运营支出,生产线要跑起来需要支出高昂的运营成本。
3.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价格战,而不像消费品行业,产品能否取胜看品牌而非价格。
4.容易受经济形势波动影响,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利润大增;经济一旦低迷,利润就随之下降。
5.容易受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变革的影响。
航空业就是完全符合这5个特点的行业。航空公司需要定期购买飞机,需要持续高额的资本支出。飞机飞行需要燃料成本,需要支出固定燃油费。而消费者对航空公司的选择并不追求品牌,所以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另外,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会非常容易受经济或者地缘政治的影响而出现大幅波动,导致航空股的利润也会显现出较强的周期性。最后,高铁的普及,也给航空公司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事实上,除了航空业,很多面向机构端的制造行业都有类似的特征,我们在投资决策时需要有所警惕。
当然,对于这些行业我们也不能完全用静态的眼光去看待。比如面板行业,其过去的现金流都很糟糕,其中的企业因为技术迭代,需要持续地资本支出。而在竞争格局尚不稳定的阶段,我们难以分辨哪些公司能成为最后的赢家。但反过来,等到这个行业技术迭代放缓,行业竞争格局稳固后,过去一些高额的资本投入反而形成了壁垒。
有些行业天然具备好赛道的基因。
第一类是平台型公司,典型代表是国内外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腾讯、脸书(Facebook)、谷歌、亚马逊等,它们有着万亿美元的市值,利润达百亿、千亿美元,增长速度却仍然不慢。因为平台公司会产生明显的马太效应,能不断积累客户优势并不断自我强化。以购物网站为例,消费者会被一个呈现丰富商品的网站吸引,而随着浏览量的增长,其他商家也会选择入驻这个网站,进一步提升网站的商品丰富度,吸引更多人来浏览。由此不断循环往复,最后发现,这个行业变成了赢家通吃的局面。
第二类是耗材型公司,典型代表是食品饮料。例如茅台喝完了还得买,酱油用完了还得买,消费者购买频次较高且属刚性需求,为这些行业带来稳定的空间和增长。与之相对的是设备型公司,这些产品使用周期较长,往往需要10~20年,而且设备容易出现更新换代,那么成本就会更加高昂。
最后,我们做一个总结,评判赛道好坏,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其一是从需求的维度,需求就是行业空间,行业空间越大越好,因为空间越大意味着企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二是从供给的维度,供给就是参与这个行业的竞争者有多少,竞争者越少,竞争格局就越好,龙头公司也就越容易赚到钱。当两个维度发生矛盾时,不同投资者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如果是预测能力强的投资者,偏成长股投资的,那么就在需求大的赛道里挑选能够胜出的公司;反之,预测能力弱、偏保守投资的投资者,就可以优先选择那些竞争格局稳定的龙头公司。另外,判断赛道优良与否,不能只看标签,比如贴上高科技的标签并不一定好,因为行业内各个子行业差别很大。最后,赛道本身也在不断迭代,应该辩证地去看待。比如高额资本支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会毁灭股东的价值,而一旦进入行业竞争格局稳固阶段,高额资本支出就构成了壁垒,所以我们要辩证地、动态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