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历史会格外优待文学,也会尤其苛求文学。

文学永远不会死亡,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文学的一席之地,但是文学的影响力始终有大小之分,对国家、传统的塑造力有强弱之别。

经过20多年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学帮助我们进入了一个约等于全民阅读的时代,替中国文学打破了学院化、精英化的阅读趋势,降低了阅读门槛,扩大了阅读人群的基数,这就等于“文化和知识”的整体下沉与渗透。所以,网络文学之于中国文学,是有巨大贡献的。网络文学从来就是唐宋志怪传奇、明清通俗小说在当今时代的优秀继承者,除了赓续传统文脉,以及对故事性的重视,致力于构建充满想象力的崭新世界观,也是网络文学的显著特点之一。

当然,网络文学有自己的困境:能否写出一个足够精彩的故事?能否塑造足够丰富的群像人物?能否构建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能否呈现出一个符合逻辑的完整世界观?能否开掘出足够深度的文学思辨和人性哲思?能否让最具中国特色的网文故事走出国门,获得世界文学史的由衷认可,让中国网络文学成为世界文学殿堂之内最新的“神灵”?

所有网络文学作家都要面对各种难题:怎样看待故事性与文学性的关系,两者到底是敌对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处理作品更新速度和文本质量的关系?如何看待一部作品的商业化和经典化?敢不敢尝试让自己的笔名进入文学史序列?是否坚信自己最好的作品一定是下一部?是否知道能够被称为经典文学作品的上限是什么,有哪些具体标准?有没有信心让市场和资本主动追逐我们的文学作品?是否愿意将写作视为毕生事业,而非一时的职业?针对这些问题,本书给出了10位网络文学作家的答案。

网络文学作家不该把“网络”看得太重,而把“文学”看得太轻;不该对传统文学、纯文学作品敬而远之;不该把“阅读”定义为阅读同行作品。网络文学作家,当然包括我在内,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写得太多,想得太少。

我一直坚持此观点:一部网络文学作品能否称为“合格”,就看读者能不能记住作者的笔名;能否称为“优秀”,就看这部作品在完结10年之后,是否还有广泛的、新的读者;能否称为“经典”,就看这部作品是否真正持久地影响了大量读者的精神世界。

我还有一个较为主观的预判:网络文学的第二次IP红利,短则3年,长则5年,很快就会到来。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可以在行业中站得住脚,在评论家眼中立得起来,在地理概念上走得出去。一部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想要获得真正的成功,编剧至关重要,其文学素养至少需要接近(当然最好是高于)原著作者。相信影视市场接下来会遵循这一条基本规律——“得编剧者得天下”,这也是我曾建议本书作者尝试做编剧的原因之一。

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和走出国门,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与本书作者进行过几次深入的交流,几乎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与本国语言、商业、政治、制度等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这个时代的读者,既不能像唐人那样读唐诗,也不能像宋人那样读宋词,甚至阅读明清笔记小说也会感到比较吃力。“文学出海”形式之一的作品跨语种、跨国界翻译,既要保证文本内容的精神气质不变,又要保证作品在当地的广泛传播,难度可想而知。很多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都在孜孜不倦地寻找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希望为中国现代文学确定一个新的历史框架和新的批评标准。

网络文学从不害怕评论家的尖锐批评,但是害怕评论家完全不懂其优缺点而保持长久的冷漠和沉默。

网络文学作家都以加入作家协会而自豪,甚至始终不敢以“作家”自居,作家协会如果轻视或者错过中国网络文学,那将是一种巨大的文学遗憾。

希望所有同行作者都可以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希望我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不一样的,让网络文学与文学越来越一样。

希望30年、50年后,还有很多读者记得我们的笔名和作品。

希望未来的文学史不要将中国网络文学一笔带过,或是干脆略过不提。

诸君因为爱文学而爱网络文学,不胜感激;诸君因为爱网络文学而爱文学,与有荣焉。

在这里,我由衷地感谢本书作者对网络文学的重视和善意。

烽火戏诸侯
2024年6月于杭州西溪 q/I7HYhcmgmoYtnqLhNi/Wqd8/7DAGiQ/bvLoxXocveH+XOJnLnDUaWRrCGy/y7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