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和实践,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推进。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它回答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指明了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是因为它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造,也是人类自我解放的伟大觉醒。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必须始终坚持、毫不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就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并根据新的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道路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定理论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定制度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2023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谈及抗战时期“新安旅行团”的历史佳话,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图为2022年5月30日,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与江苏省淮安市共同打造的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在淮安首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底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必然结果,是我们党在科学把握形势和实践发展变化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判断。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关链接
我们的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反映,是党的主要任务发生新变化的反映,是中国和世界关系发生新变化的反映。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适时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党的中心任务,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对历史经验和我国国情作出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科学分析,我们党及时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战略判断。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明确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的根本着力点;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发生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回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相关链接
解码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
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
党的基本理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先后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以科学理论有力引领推动伟大实践。
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党的十九大概括的以“十四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方略,涵盖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涵盖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对外战略等方面,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互促进、统筹联动,从全局上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和部署。
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在新征程上作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
——2023年3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整体性目标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抉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保障。要深刻认识“四个全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其作为具有内在理论和实践逻辑关系的统一体来把握和推进,努力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新征程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战略目标不动摇,紧紧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个战略举措不放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遵循,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探索前进。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实践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来都不是笔直的,始终充满着险阻曲折,需要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在人类社会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不算长。然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却深刻改变了亿万人民的命运、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埋头苦干、踔厉奋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让科学社会主义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