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规律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的信息传播,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特定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递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子集,是专门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所进行的探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借助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物资和思想政治教育中介与受教育者发生互动,通过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教育对象内在的思想品德产生矛盾运动,使教育对象养成符合社会与人协调发展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这一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遵循的规律和要求都界定在概念之中,使概念更加完善,从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完成,这是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观点。

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含义的界定中,可以总结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包含以下四个过程。

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交流的过程。

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目的性凸显的活动过程。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

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主体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过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随意创造和改变规律,只能发现、把握和利用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有其规律,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它可具体表述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的规律。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统一”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而且是这些经验的理论升华,它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是一种系统的规律性认识,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它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这是它的本质属性。因此,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和含糊。但是,讲政治也要讲道理,要以理服人,而不能以力服人,更不能以势压人。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既是由政治本身所要求的,也是由大学和大学生的特点所要求的。

同时,大学是知识分子汇聚的地方,是讲理性和学理的地方。大学生虽然还处在学习阶段,但已经有很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并注重学理的把握。因此,要坚持政治性,注重学理性,以政治来统领学理,以学理来阐释政治。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知识性。其教育内容主要以知识的形态呈现,同时其教学方式也往往表现为向学生的知识传授。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取得的成果,是支撑文明的基石。因此,知识传授本身是有一定价值意义的,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和社会成员对知识的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大量的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有着重大区别,它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知识性又具有价值性,那么在这里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价值性是更为重要的,它集中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要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通过发挥大学教育中知识传授的优势,实现当代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塑造。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批判性。所谓建设性,是指正面教育,站在党和国家立场上传导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鉴于“文化大革命”中所谓“大批判开路”的弊端,而形成了“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着眼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着眼于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正面宣传和引领,而不再搞以往的那种急风暴雨式的大批判斗争,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正面宣传如果不与反面批判相结合,就不能真正发挥正面宣传的主导性作用。必须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开展有理有据的理论批判,揭露其政治本质和理论错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正面教育的作用。

(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贯彻和体现于党的思想理论和宣传教育工作之中,也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所谓“理论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很强的理性属性,特别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有着突出的理论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理论教育。但这并不是说思政课只能单纯地讲理论,更不是空洞地就理论讲理论,而是必须贯彻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高度重视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实践性。一方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从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中去讲授理论内容;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走向社会,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在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性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相结合,注重统一思想与包容多样相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这不仅体现在教育内容上,而且体现于教育的多个环节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主导性,因而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设置的规范性,教育目标与要求上的规定性,教育内容的权威性,以及教育管理上的统一要求,这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和要求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教育实施过程和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特点和要求,以多样化的方式来实施教育,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际效果的现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之一,就是它以最大的统一性来面对最大的多样性,因此,如果不能把统一性和多样性有效结合起来,就很可能陷入众口难调的困境。因此,要允许并提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在教育方式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和创新,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切实提高教育实效性。

(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教育者的主导性,又具有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主导者,在教育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学生是教育过程的对象和意义所在,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因而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里讲的是教育主客体的关系,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但并没有停留在传统的主客二分的认识上,而是吸取了双主体理念的合理因素,体现了教育主客体关系处理上的时代性。不论是教育者的主导性,还是学生的主体性,都是主体性。同时,又没有陷入不分主次、没有区别的双主体陷阱,而是强调了教育者的主导性。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研究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更好地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实效性。

(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所谓灌输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正面而系统的理论传授,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而启发性,是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学”与“思”的关系,两个方面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首先要肯定灌输的必要性,学生头脑中不可能自发地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而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如果没有系统的传授,学生是难以在短时期内有所掌握的。当然,在教育与学习过程中,较大信息量的传授和学习不是轻而易举的,会给学生带来很大压力。如果教育者不懂教育艺术,搞死记硬背和“填鸭式”硬灌,就会使学生感觉痛苦。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减轻了他们在知识学习上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

(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主要是一种显性教育,因为它本身是纳入公开的正式的课程,其教育方式包括正规的课堂教学方式,既具有实践教学等方式,也具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显性教育无疑是重要的,不能否认的,这是与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旗帜鲜明”的原则相适应的。同时,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隐性教育,要高度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并使其与显性教育相配合。隐性教育有其独特的长处,它可以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为此,就要挖掘其他教育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特别是要发挥其他专业课程在育人中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各门课程中,体现于校园文化以及其他教育环节中,最终形成高校育人的合力。 LhBKEcjr5XosxnV76XKPhfBLy/10z+MqblwLCvB879z9+t509Z9hR8HqaiEKCaI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