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其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个别教师的教学方式僵化生硬而刻板,对现代教学手段和模式的运用没有加以重视。由于教学过程中所能容纳信息量的有限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呈现出更加完美的教学效果。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很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意识地采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形式的选取上明显比不上高校内开设的其他课程。除不采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外,主动探索信息化教学手段下师生互动式课堂教学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加欠缺。由于课时和精力分配有限等原因,教师往往容易忽略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
除此之外,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以大课教学的形式开展,这也间接地使得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因学生数量过多而无法正常进行。还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施和单项教学条件比较落后,难以实现多元化教学的开展,鉴于此,便难以实现教学模式的信息化,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减弱。另外,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工具的运用往往仅限于以其代替板书,在课上则只是机械化地展示课件,对学生进行机械化的知识灌输,这种不甚有效的“创新”,更多展现出的是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而欠缺的是对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要求,这样的做法同样制约了学生们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体会,更不必提合理地加以运用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事半功倍”,另外一句则是“事倍功半”。这两句古话其实就是强调在做事时方法的选择与做事效果之间的联系。做事情讲究方式方法就像找到了摧毁一堵墙的薄弱点,这样可以节省很多麻烦,达到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方式方法选取不当,盲目地进行操作,则容易造成投入成本的大量浪费。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便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教学方法往往只限定在自己熟悉的或者容易实施的范围内。部分教师依然只沿用口授的教学方法,然而只采用这种方法,虽然也能够达到灌输知识的目的,但是,如果教师口述的知识不能做到“精彩”两个字,就容易使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沉闷而无趣,既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还有的教师虽然不是仅限于口授的教学方法,然而却在长期教学过程中依赖于对同一教学方法的重复、机械运用,不关注对其他教学方法的尝试和运用,这样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部分教师虽看重对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和运用,却往往容易生搬硬套,并不留意其中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由于教学过程是容易被很多因素影响的,如:某一个知识点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某个知识点则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在适当部分的适当举例或者不适当举例;学生在炎热的夏天听课和在温度适宜的环境听课;等等。如果教师的关注程度不够,就很难对教学方法灵活有效地掌握,使教学方法在运用上缺乏艺术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在现行模式下,众多高校仍以传统的考试分数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衡量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但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与实际能力的全面评估,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义在于“入心入脑”,因此在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时要追求“深”度。目前的评价体系更多依赖外在指标,而很少有评价方式去获取和分析内在指标,这使得高校和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难以深入了解,很难制定出能“直击内心”的教学调整策略。
教学过程从实质上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从根本上学到知识,理解并运用知识。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可以达到启发和塑造学生灵魂的效果,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正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良好的教学态度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授党和社会主义建设精神的主要渠道之一,更需要从根本上去学习和体会,因此教学态度是否端正,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从根本上学习、领会并发扬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内涵。然而,现阶段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态度方面的问题。
第一,盲目追赶教学进度,却不重视学生是否已经完全掌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感到“时间紧、任务重”,会产生应付差事的态度。因此只是照本宣科,目的只在于完成教学任务,认为只要将教学要求的相关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就是充分履行了教师的职责,在这种教学态度的影响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往往只能达到“教书”的目的,却难以实现真正的“育人”。而且,学生在教师机械教学的影响下很难产生学习动力和激情,将学习的目的只归结为获得学分和应付考试,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领会和实际运用。
第二,任课教师容易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到了大学阶段,由于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教师往往容易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认为学生应该自主设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其实不然,即使是已经步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也会存在怠惰的思想,如果教师不在平常的学习中予以充分的指导和严格的要求,是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的。教师在这一方面的教学态度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缺乏对学生学习环节相关任务的科学布置,特别是对于课下自主学习的相关要求和定期检查方面没有做到严格细致。其次,不重视阶段性测试,其实定期针对教学内容展开测试是检验阶段性教学成果、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然而现阶段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没有充分重视这一点。最后,结业考试的方式选取不当,存在考试模式过于僵化,不能检验到学生运用知识、创新思想的效果的问题。
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性,而有时却表现得异常沉默,甚至有当堂走神、睡觉、看闲书和翘课的现象。认真了解后不难发现,一般在课堂参与有加分时,学生的积极性往往容易被调动过来,而若是教师并不重视课堂表现,仅仅是实施传统的试卷评分模式,学生则容易产生懈怠情绪。这种现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是十分不利的,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是一门需要从深层次去领悟的学科,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关注和认认真真地研究,这样才能从深层次领悟所学内容并提升精神境界和能力,如果仅仅停留在“为了学而学”的层面,是无法将这个学科学好、学精的。
另外,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稳定也在间接层面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热情,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对所学内容表现出强烈的兴趣,那么也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影响下,学生也能够更加投入的学习。如果学生抱着完全不认真地学习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因此,在这种负向的影响下,教学工作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时至今日,只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情况仍然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高校对课堂教学的过度依赖和对实践效果的认识偏颇导致了学生虽然学习到了书本上的知识,却缺乏对于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往往高于实践教学,这样的现实情况直接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和学术的重视,而对学生实际能力提高的轻视。另外,部分教师不能紧跟社会形势,害怕担责任、出问题,这些思想和现实都使得实践教学不能很好地被加以重视和落实。
另外,具备相对一致的实践教学目标,缺乏有效的实施力度。事实上,实践教学是深受课程性质影响的,与其他教学形式类似,学生的主客体双重地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因此,不应该只是将学生作为客体对待,而应该重视其主体性,调动其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点所在。然而,目前社会各领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还需要加强相关的建设。
目前,多数高校虽已将实践教学提上教学日程,但只是在固定的时间安排实践,这样无法保证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容易产生形式主义的问题。
实践教学应该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其应该紧紧围绕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然而,现阶段各高校虽已开始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却往往容易因认识不足,将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看作一回事。实际上,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第二课堂只想通过活动形式在课堂外开展教学,其本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扩展,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第二课堂含义的阐释,我们不难发现,其只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分支,而非全部内容,不能一概而论,实践教学是一个繁杂的教学环节,需要教育工作者全方位、有针对性地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实践教学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实现高质量教学,必须重视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却好似千篇一律,其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所利用的地点往往只是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实际上,这些地点的选择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亲身体验效果,但是仅凭在博物馆和纪念馆中观看历史物品和文字描述并不一定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是采取教师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实际上和普通课堂教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另外一个地点的选择是地区政府或社区,在这些单位实习,一般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很多高校只是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并请相关人员讲解办事特点,这样实际上也达不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往往由教师带队,按照常规进行讲解,不同的只是针对的不是书本讲解,而是实物。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容易造成学生的精力不集中,产生应付教学的心态。从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少有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身的体会和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表达看法和认识,这降低了学生整体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