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是党务工作者要深刻认知的终生课题,只有对党性有深刻的认知,才能真正认识党的理想与使命,也才能深刻认识作为“在党的人”的重大责任和担当,从而使党性更纯更美。
党性是最好最美的人性,党性是人性的升华,党性是卓越的人性,我们在谈党性时,首先要对人性有深刻的认知。
人性是一个古老而又不断发展的话题。人们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对人性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人们一直在努力理解人性的本质、行为和动机。我国古代先贤对人性多有阐述,孔子率先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这一关于人性问题的论点、命题。汉代董仲舒从他的“奉天”“法古”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出发,把命、性、情都纳入人性范畴。他说:“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 (《汉书·董仲舒传》) 宋代张载把他关于气的学说贯穿于人性理论之中,提出“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正蒙·太和》) 的命题。明代王阳明则提出人性本善、尽心知性、穷理以尽性的人性思想。
西方古代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人的目的和道德的理论。在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学家如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也探讨了人性。德尔菲神庙里刻着很多名言,最有名的就是“认识你自己”,就连苏格拉底也喜欢说这一句话。认识你自己代表人在“知”方面应有的态度——除了了解世界,也要多了解自己。人对世界的了解永无止境,而多了解自己,很有现实好处,因为我们认识到的世界往往是带有自己标签的世界,你的认知是“正确”的,你对世界的认识就更“正确”一些。
马克思有个著名的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的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这个总和的聚集点,是在众多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陶冶下生成的,因而具有丰富的内涵。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寓于具体的个人之中。社会关系总和的丰富内涵对于现实的个人,一方面表现为多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与多种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多种需要。关于后者,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对于这“许多需要”,恩格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生存、享受、发展体力和智力。人的本质在个人发展丰富的社会关系和满足丰富的需要的过程中展示其内涵的丰富性,个人由此获得比较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这样论述的:“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自由个性”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其丰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人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够很好发挥,整个人类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总结出来关于人性的基本看法是:
人性具有潜在的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潜力和天赋,通过不断地追求和发展,我们可以获得个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人性是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我们既有善良、同情心和合作精神,也有自私、贪婪和冲突。人性中的矛盾使我们既有可能做出伟大的善行,也可能有负面的行为。
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通过后天的教育、环境和经历,我们可以改变原有的思维、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人性追求意义和幸福,我们希望找到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并寻找使自己感到满足和幸福的事物。人性中的这种追求驱使我们不断努力、成长和追求更好的生活。
恩格斯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这说明,人性是有弱点的,没有弱点,人就是完人了。那么党性之所以高于人性,就在于它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为彻底改造人性的弱点提供内在动力。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兽到人是进化,从人性到党性是升华。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特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政党是由一名名党员构成的,党性要通过每一名党员个体来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由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作风纪律等决定的,是中国工人阶级阶级性的最高而集中的体现,是衡量党员立场、觉悟的准绳,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工人阶级最先进的品性、中国人民最优秀的品质、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品格,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本质是阶级性、人民性,表现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共产党党性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政党的党性,体现为党的宗旨、纲领、目标、理想、信念以及党内法规、纪律等。二是党组织的党性,具体体现为贯彻落实、领导行为、政策制定、作出决策、干部任用以及党内法规、纪律、制度的执行等。三是党员的党性,具体体现为:信仰共产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守并践行党的宗旨、纲领、目标、理想、信念以及党内法规、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主集中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性集中表现为忠诚性、廉洁性和斗争性。党员必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忠诚和信仰党的思想理论、坚定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等。
1935 年 4 月,红五军团在贵州山区急行军时,邓发的妻子陈慧清临盆了。不巧的是,此时大批敌人追击上来,与红五军团后卫交火。原本应该迅速前行的红五军团为了照顾孕妇而暂时停下脚步,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去看望陈慧清后返回阵地大喊:“一定要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来!”于是,红五军团坚守了两个小时,付出了不少伤亡,直到孩子出生后才匆匆前行。由于陈慧清身体虚弱,一路上有人搀扶着她,周围的战士中有些人对她怒目而视,甚至有一些人发牢骚,质疑为了一个女兵生孩子,牺牲了这么多人是否值得。董振堂听到后大怒:“你们瞪什么瞪?我们革命打仗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现在流血牺牲,难道不是为了孩子们吗?为了孩子们将来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牺牲再多人也是应该的。”董振堂的话体现的不仅是崇高的人性,更是卓越的党性。
我们党务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是一个社会人,更是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熏陶和中国共产党无数杰出党员卓越党性影响下,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
党性既通过党组织的行为表现出来,也通过党员个体的行为表现出来。每位共产党员,都是经过党组织精心教育、培养和严格考察并检验合格后,被批准加入组织的。应当说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党员是初心纯正的,入党的时候都达到了党员标准,具有共产党员的党性。但是,正如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党员的党性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曾经合格的党员在现实社会中有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好,党性更加光辉,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张富清等优秀党员;也有可能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变得不合格,甚至蜕化变质,丧失党性,如党员领导干部中出现的腐败犯罪分子。那么,党性变化的规律是什么?经过百余年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40 多年历程,我们对党性变化规律有了更明确、更清醒的认识。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两不”规律。
一是“不等于”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多次讲,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这就是说,无论是党组织整体,还是每一名党员,即使曾经合格、曾经先进,如果躺在功劳簿上止步不前,或者忘记初心随波逐流,先进性就会丧失。我们党坚持自我革命和以人民为中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推进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二是“不自然”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
这就是说,党性不会随着职务和资历的增长而自然提高,如果不加强自我修养,随着党龄长、资格老、功劳大、职位高、权力重,党性退化的风险可能增大。因为资格老、功劳大容易滋生自满自足情绪,思想放松、行为放逸;职位高、权力重,权力、金钱考验的量级和强度倍增,容易忘乎所以,心无敬畏、恣意妄为。在这方面,因腐败落马的多名省部级以上高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不等于”规律和“不自然”规律,决定了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政治最根本就是要讲党性,在思想政治上讲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在行动实践上讲维护党中央权威、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绝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动摇。”
做合格的共产党员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2016 年 11 月 29 日,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 130 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纪念朱德同志,就是要学习他无限忠诚、光明磊落的坚强党性。”“作为举世闻名的总司令,他始终坚持军队必须‘无条件地在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原则。”“朱德同志事事处处以党和人民事业、党和国家大局为重,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提出‘一切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革命者,必须把维护党的统一和团结,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自 1922 年在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朱德始终把维护党的统一和团结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任务,成为大家公认的党性坚强的模范。
1935 年,张国焘自恃枪多势众,借口所谓“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求所率部队南下,甚至企图分裂中央。拥护中央北上方针的朱德和刘伯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同张国焘作坚决斗争。朱德在会上一再说:“党中央的北上方针是正确的。北上决议,我在政治局会议上是举过手的。我不反对北上,我是拥护北上的。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的义务是执行党的决定。”张国焘多次强迫朱德公开反对中共中央,要朱德断绝和毛泽东的一切关系。朱德说:“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是你绝对割不断我和毛泽东的关系。”他深入部队中做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反复宣传党中央北上抗日方针的正确性和加强党的团结的重要性。
遵义会议后,党内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作为这个集体的重要成员,朱德自始至终坚定维护毛泽东这个核心。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朱德分析过去“左”倾错误产生的原因,说:“过去‘左’倾机会主义是一种幼稚病,但又不简单是一个幼稚病的问题,还因为有些人为了争当领袖而要推翻已有的领袖,都想当中国的列宁。”朱德还说,希望这些想当领袖的人,不要再争当领袖了。因为中国共产党“在二十多年奋斗中已经产生了自己的领袖,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这是在历史过程中锻炼出来的,不但在中国,而且世界上都承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
自参与领导南昌起义缔造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起,朱德历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红四军军长、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指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5 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无论职务多高,朱德始终把坚决服从党的领导作为自己的根本准则,“军队是在党的领导之下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党的领导之下战胜了敌人的,党是军队的领导者,军队是党发展革命和巩固革命胜利的工具,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军队”。
朱德的所作所为体现的就是卓越的党性。什么是卓越的党性?就是党员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信仰、对党和人民的无比热爱、对理想信念的笃定坚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怕牺牲、对各种违背党的利益的行为敢于坚决斗争。
党务工作者是党的先锋力量,必须具备卓越的党性。卓越的党性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充分认同党的宗旨纲领、指导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始终对党绝对忠诚;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绝不违反党的纪律和中央决定;将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首位,心系人民群众,对人民事业充满热爱,并通过自己的工作和行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主动承担并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党和国家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廉洁自律,慎独慎微,以身作则。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面临着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时代党员的党性修养,也面临着以下几种考验。
思想多元化考验党员理想信念坚定性。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意识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在主流思想舆论进一步巩固的同时,社会思想多元化了。各种社会思潮都很活跃,一些错误和具有迷惑性的观点也在滋生。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等形式使多元化思想在千百万人中即时传播,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复杂影响。有的党员精神懈怠、能力不足,经受不住考验,甚至不信马列信鬼神;有的背离初心,信仰封建宗派思想,不讲政治纪律和政治伦理,大搞小圈子;有的丢掉共产主义理想,信仰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等。
商品交换原则考验党员廉洁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商品交换原则对廉洁性的侵蚀。商品交换原则之所以能够侵蚀廉洁性,就在于它具有把权力商品化、资本化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原则必然会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缠绕着党员、干部,‘温水煮青蛙’现象就会产生,一些人不知不觉就被人家请君入瓮了。”
“沉默螺旋”考验党员斗争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实践充分证明,当一些单位腐败现象严重、政治生态恶化的时候,就形成了恶劣的“意见气候”,正义的声音被孤立、排挤甚至打压。在这种恶劣的“小气候”里,不少党员害怕被打击报复,失去担当,不敢问、不敢管,更不敢亮剑,甚至完全丧失斗争精神。此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懒政怠政现象及其舆论和意识形态一旦甚嚣尘上,对担当精神、斗争性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以上几种考验,作为党务工作者必然会“身临其境”,需要不断经受考验,坚持锤炼我们的党性;而且,我们工作和服务的对象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这方面的影响,我们要以坚强党性影响他们、感染他们。新时代党务工作者要让自己的党性更纯,就要对党无比忠诚,毫无二心;对理想信念无比坚定,毫不动摇;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毫无私心;对各种不良风气和腐败行为作坚决斗争,毫不退缩。
党务工作者应有较完美的人性。较完美的人性就是拥有正直、善良、慷慨和同理心等美德,为他人和社会创造积极影响;较完美的人性就是能够感受到他人痛苦并给予帮助与支持,以塑造更美好的世界;较完美的人性就是在困境和逆境中坚韧不拔,乐观自信,任何困难都无法削弱其内心的坚定与勇气。我们党务工作者要对追求较完美的人性有深刻的自我认知,做到自我觉醒、自我激励、自我革命、自我超越。实践一再证明,拥有较完美的人性的人在面对人性缺陷时有强烈的自我觉醒意识,勇于自我革命,能冲破自我束缚、自我封闭、自我限制,从而在弃恶从善、利他利人中成就他人,完善自我,弃固执己见而从善如流,弃自以为是而尊重他人,弃好大喜功而低调内敛,弃妄自尊大而谦虚待人,不断超越自我,成为达到“吾性自足”、自强、至善至美之人,以人性的光辉成为点亮自己照耀他人的发光者。
新时代党务工作者要让自己的党性更美,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我们的最高价值取向,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及新时代党的共同理想、中心任务作为自己的永恒追求,同时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永远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我们党务工作者只有锻造优良的人性,坚持从严治党和自我革命,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而且在考验中让党性越来越纯,越来越美,越来越丰盈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