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节
理论依据

投射(Projection)

1.定义

(1)投射:指个体根据其内心需要和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心理行为特征转移到外部,比如他人或客体身上的现象。

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称作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不同的人对客观世界的心理反应各有不同,每个人所呈现出来的心理现象都是各自的主观现实,尽管主观现实基于客观现实,却又带有主观色彩。心理投射便是了解人心理的不同层面的一种方式,即一种主体感受客体化的方式。

(2)广义的投射:指在某种环境下(如写作时、投射测验中),个体按自己的心情、动机或欲望去觉知情境。这是无意识地主动表现自身的活动。

(3)狭义的投射:通常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这是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对投射的界定。

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自身为抵消焦虑所采取的保护机制,它不是有意识主动进行的,而是具有自主性的无意识心理活动,用以维持个体内在人格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防御机制下投射的分类:

(1)否认投射:个人不自觉的把自己的过失或不被社会所认可的欲念加诸他人,借以减轻内心的焦虑。

(2)同化投射: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认为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是童稚期的一种想法,儿童认为成人对事物的感觉和自己是一样的。

2.基本假设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无意识,认为人难以凭意识来了解和表达自己,所以,不清晰的非结构化刺激反而可以使个体隐藏在无意识中的冲突、动机、防御、欲望等暴露和投射出来。正因缺少明确的情境线索、他人的观念等这些影响,个体对非结构化刺激的反应具有特殊意义,这来自于其主观的解释和想法,从而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特性反映出来 [13]

“房树人”测验一般对被测者描绘的房屋、树木和人物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对于房屋的大小、类型,树木的种类、大小,还有人物的性别、年龄、高矮胖瘦、动作行为等元素没有任何限定。描绘出的画面主要是被测者从自己的经验见解和日常体验中选择或综合某些形象形成的。所以,画作所反映的并不是画作本身的好坏优劣,而主要是由心理特征在绘画某些方面的投射而来,是被测者描绘心中最重要的特质,再现心理现实。

也因此,被测者对房树人描绘的元素特征、细节、互动及绘画过程中的个人风格都有其意义。总体上,我们可以从积极表达和消极表达两方面来进行把握:积极表达可以看作是画者“有意识”或“试图”表达和安排的部分。比如,先画什么,打算怎么布局,反复涂抹、描画或花费长时间在某个元素上,或是明显表现出风格化特点、在画面加上文字说明等;消极表达则指省略、遗漏或草率消极地绘图,比如,人缺少肢体器官、房屋没有门窗等。同理,额外多画其他的项目或少画房树人中的某个项目,也是值得关注和分析的。

3.在心理活动中的影响

1)从自身期待或经验出发对外界作出误差判断

如小朋友心情很好,就认为妈妈心情也很好;人在走夜路的时候,感觉旁边的行人都有危险性,以及摇曳的树枝都像人影。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和杯弓蛇影,也是同样的原理。

2)情绪影响了对外界的印象

对于同样的事物,人们内心有不同情绪时,看法就有所不同。例如,听到窗外的鸟叫,心情好时觉得自然灵动、活泼有趣;心情不好时却只嫌吵闹。这便是人内心状态“投射”到了外界,影响了对外界的看法和感受。

3)内心和外界相互影响

情随景生,境由心造,人的主观心理与客观世界相互影响和塑造。外界影响了人内在的感知,反过来内在心境、自身的体验和认知同样会影响人对外界的理解、观感及评判。

象征(Symbolism)

1.定义

(1)象征:指用具体事物或形象来表现某些抽象意义或其他事物。

(2)象征物:能代表其他事物的语言、符号。所谓的“其他事物”,可以是一般的物质,也可以是人类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现实。

HTP是运用绘画的图形符号,来“象征”某些心理特征和潜意识冲突。

2.分类

象征可以分为三类:习惯性象征、普遍性象征和偶发性象征 [14]

(1)习惯性象征:最普遍的象征形式,贯穿于生活之中。比如,所有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习惯性象征。

例如,当人们看见“木头”这两个汉字,或听到有人说“木头”这两个字的发音,就知道它所代表的东西是名为“木头”的那件东西。“木头”这个词和“木头”这件东西之间,原本是毫无关系的,但在人类的语言经过复杂发展后,如今人们习惯用一个确定的名称称呼这件特定的东西。从儿童期开始,我们就不断听到这个词与这件东西指涉关系的经验,从而学习这种关联,直至“木头”这个词和木头这件东西之间,形成了固定永久的联想。

(2)普遍性象征:象征与其所代表的事物间含有内在关系。

身处黑暗寒冷的地方,与恐惧焦虑的心情之间有重要关系。假设人没有在黑暗寒冷的地方呆过,就无法了解该象征。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没有亲眼见过狼,可提到狼时还是能诱发出恐惧的感受。这里要提到一个概念为“集体潜意识”,是指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留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 [15] 。祖先受到狼的威胁而出现了恐惧的感受,这样的“集体潜意识”遗传到现代人,因此“狼”是“恐惧感”的“普遍象征”,这种基本的情绪经验能为各种文化中的人们共享。

(3)偶发性象征:个人的经验、情感同某些事物形成了联结,具有个体特异性。

与习惯性象征的普遍实用性相反,偶发性象征是属于某个个体的,它与该个体曾经的经历和体验有关,无法与他人共享。但偶发性象征和习惯性象征有一个共同点,象征与它所象征的事物之间没有内在联系。例如,一个人在某间房子里遭受过暴力伤害,那么再听到或看到这间房子的时候,他很容易会把“房子”和“痛苦”联系在一起。假设他在这间房子的经历是愉快的,可能会把“房子”和“快乐”联系在一起。显而易见,房子本身是没有“痛苦”或“快乐”的本质的,事实上是由于某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与该事物有联系,故对此人来讲,该事物成为其某种心情的象征。此事物对其他人而言,可能毫无联系,也可能有其他联系,要依其个体已有的具体经历而言。

3.在HTP中的体现

了解象征的相关概念,有助于掌握HTP技术。

因为习惯性象征的缘故,在分析图画时,即使没有学过投射理论的人也能大致解释表层意思,知道画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是有关联的。在HTP中,许多事物的习惯性象征往往被延伸,这时可能并不算普遍性象征,又不能称为习惯性象征,而是介于二者之间。例如,图中画出太阳,大家都知道太阳是什么,当被测者画出太阳的时候,心理学中有解释是寻求温暖和支持,这其实是将太阳的普遍性象征——温暖,进行了延伸。又比如在HTP中,树代表生成或成长,但如果被测者将树画成“木桩”,则提示木讷、静止、冷漠、停止,这也是对习惯象征的延伸,同时并不完全属于普遍象征。类似的情况在HTP中很多,这说明在进行绘画分析时,我们可能不仅要看到一件事物的表层象征,必要时要适当做延伸。

在偶发性象征中每个人都会对某些事物持有某些特殊的情感。例如,两个人的画面中出现了汽车,一个人说那是他妈妈去世前开的车,另一个人说希望能买一辆心中喜欢的汽车,他们每人都对之有属于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又比如,一个人小时候经常被父亲用木棒打,木棍在此人心中象征着害怕与恐惧。

具体分析“房树人”三元素的象征意义 [2,7]

1)房

在房树人绘画测验中,施测的画纸代表着一个空间,这就无形中具有潜意识的象征意义,比如,地面与天空、过去与未来等。因为人们对空间的表达有普遍性的理解:天在上,地在下;过去在左,将来在右……

房屋是家庭居住的地方,是人成长的场所,也是私人领域,房屋的图画可反映个人与家庭家族关系的看法和态度。建筑房屋总是从地面向上扩展、由外向里巩固内部,再由门窗与外联通,与外界环境相互协调,可以说房屋表达了人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成长历程。比如房屋的底部是地基,它象征着人对安全的需求,一般就以一条横线来表现;墙壁象征着保护,表达就是简单的白墙,如果重点描绘画出砖块、腰线等等来强调牢固性,实际上是无意识的对安全的担忧,反应着人格的虚弱和敏感性;屋顶则表达了幻想层面的需求和情感,如若过分精细描绘屋顶瓦片细节,就与追求完美、强迫倾向或压力有关。

2)树

在人类发展史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认为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树的每个枝节都在持续努力向上、向外发展,这就是生命力的存在。因此在画树测验中,对生命力的描绘就显得格外有象征意义。树还意味着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树木从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就像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熟的过程。因此,个体的早期经验更多表达在树的底部,近期的经历则易在上部或树顶来表现。树干象征成长的过程,例如,树干上的疤和节是树生长中的创伤,个体的生命成长历程中所受的创伤或负面情绪也会显现在画的树干上。树冠、枝叶给人阴凉和遮挡,可以象征保护、庇护,同时其外观与内在的活力和能量密切相关。

树在白纸上的方位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树都是从根部往上生长,向外部发展,伸往天际,因此上部树冠象征着天、宇宙,是个体的精神领域;下面的树干、树根象征着大地、尘世,是人类的现实世界;树的左侧部分可以代表个体的过去、既往的生活经历,具有心理防御方面的退行或精神活动后退的象征意义;树的右侧部分则代表着个体的将来、发展、未来的状态等方面的象征意义。

很多人会在树上画果实,其象征含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苹果在中国象征着平安、富足、美丽,但在西方则因其宗教意味(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象征着生育、爱情和尝试。儿童在画树时往往爱画苹果树,因为圆形是幼儿最早出现的描绘形状,所以如果成年人这样画,有可能提示一种幼稚化倾向或心理防御退行。同时,水果也是成熟过程的最终产物,所以画水果也代表对结果、目标、利益结果的追求,果实大小通常与自信程度有关,果实如果掉落,则在成长中可能受过伤害,也代表过失、遗弃或死亡等。

3)人

人物通常代表着画者的自我形象,每个部分的细节都具有一定象征意义,以几个明显的部位为例:

眼睛是头部最显著的器官,所谓画龙点睛,也象征知识与超自然。眼睛目光的方向、形状、眼珠位置都有其不同的表达意义。

鼻子代表着人的自我意识、主见、尊严。“大鼻子情圣”显示着性吸引力;“鼻祖”代表某种事业的创始人。

嘴象征着人性格中的接纳与消耗,也与口欲期相关。

耳朵是听觉器官,代表着与外界的联系。

躯干是身体的重要部位,所占比例最大,与需求和欲求的成长状态有关。

肩膀的意义在于负担和责任。

上肢有劳作的功能,也表达防卫、攻击等多种情绪引发的动作。手可以制造工具、表现社交动作,代表行动力和掌控能力,手指则代表对行动细节的把握。

下肢是站立及行走的支持系统,最基本的含义是稳定和踏实。如果没有画下肢,考虑性方面可能遇到困扰。

绘画心理学基本理论

1.绘画心理学理论流派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取向认为绘画可以表达出画者无意识的心理问题。南姆伯格(Naumburg)提出的动力取向艺术疗法(Dynamically Oriented Art Therapy)就是以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为基础 [16] 。精神分析取向鼓励画者自发绘画并加以自由联想与解析,用艺术自由表达压抑的冲动、情绪、冲突和欲望。绘画治疗的过程就可以回溯画者心理问题,消除其防卫性,而画者观察自己的画作,也能让无意识进入意识层面,获得觉察、领悟和改变。

2)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人的艺术表达能力与心理发展水平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可以根据绘画过程和作品表现出来的特征,去评估画者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和心智水平。已有的行为绘画艺术治疗、认知行为绘画艺术治疗和发展性绘画艺术治疗三类方法,在处理情绪扰乱,适应不良的行为,以及心理发展迟滞、脑损伤患者的心理问题方面作出了不少成就。其中认知行为绘画艺术治疗已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治疗的重要内容,也可用于系统脱敏、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等治疗 [17] 。发展性绘画艺术治疗则以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等为基础,对认知、情绪和身体障碍的治疗均有帮助 [18]

3)完型心理学理论

完型心理学即格式塔心理学,完型并非客体本身的性质,而是个体的主观知觉进行积极组织或建构所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而这也存在于绘画中。画家的创作意识与完型心理学的理念是一致的,他们高度重视一幅画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模仿或组合,认为如果画作已有的各部分或各元素的关系适当且平衡,那么再添一笔都会是失败的画作 [19] 。绘画艺术疗法的完型取向则强调用画作来呈现画者人格的完整性和同一性的信息,让画者对其画作进行言语化(描述、联系、解释和说明),从而帮助画者体验当下,意识到自己言语与非言语、行为与情绪之间的差异,鼓励和支持画者探索和完善自身。

4)视知觉思维理论

在古希腊哲学中,智者先贤们曾竭力区分知觉与思维、感性与理性。在传统心理学中,知觉和思维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反应,前者为直接的整体反应,后者为间接反应。但阿恩海姆(Arnheim)认为,知觉本身就包含思维活动,视觉活动具有感觉因素同时也是认知活动,具有理性的思维功能,可以认识和理解事物,同时视觉意象在一般的思维活动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他用大量的知觉试验和艺术实践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其方法主要便是通过绘画 [20] 。视觉化的思维可以使绘画被不同的个体所理解,形成一种非语言的沟通,当然也包含着各自对画作的认识和判断。

2.图画是人本能的形象思维方式

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祖先们在山岩留下壁画以记录生活、表达内心和交流信息,所以在美学意义之前,画图首先具有表达和沟通的功能。人类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便是由图画、图形演化而来。发展至今,文字与绘画已完全分离,文字和语言成为理性表达的工具,而绘画则变为感性和形象的艺术表达,从此远离了大众,不再是沟通和表达的主流方式。然而,儿童的涂鸦美术仍昭示着图画的功能意义:当幼儿还不能熟练严谨地利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时,画图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是他们与成人沟通自己想法和感受的有效工具 [21]

3.图画具有自然性

如图1-1所示,图画可以自然地表达潜意识中的情绪;图像可以转化为语言,此时情绪也被表达了出来;情绪可以用语言(或行为)直接表达,也可以转化为图像来进行宣泄和物化 [2]

图1-1 图画的自然性

4.图画反映潜意识

人类的思维以视觉性思维为主,但在现代社会,人们相互以语言和文字来进行沟通和表达。而将视觉思维语言文字化,或用理性信息表达感性内容,是很困难的,也会遗漏很多信息或容易造成误解。因此,图画作为一种抽象的视觉表达途径,其所传递的信息量比语言文字更加丰富。例如,人的创伤经验在自我防御机制的作用下可能被压抑,无法通过语言化的方式表达。但这些被压抑的内容是可以通过图画提取出来的,可以更真实地反映潜意识。

朗格(Langer)认为,内在经验(inner experience)的领域(即情感或情绪),是单靠语言难以影响的。此时,人类的符号能力创造出服务于情感表现的另一种符号,也就是艺术。艺术的逻辑完全不同于语言,其功能为将情感客观化,转变为可见或可听的形式,以便思考和理解 [22]

绘画艺术治疗

1.绘画艺术治疗

自20世纪30年代起,艺术治疗在英国和美国开始被作为心理治疗手段进行临床应用,而绘画艺术治疗作为其分支之一也开始得到发展。

绘画艺术治疗属于表达性艺术治疗。来访者通过创造画作,以非语言的形式呈现压抑的情绪情感与冲突,也就是将潜意识的内容视觉化,将抽象具化为心理意象。这一方面可以为心理咨询师/治疗师提供足够的真实信息,同时也能使来访者内心获得释放和满足 [23]

绘画艺术治疗包括绘画者、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和画作三者间的互动和交流过程。治疗目的是发展象征性语言,触及来访者难以意识到的感受,并促进其宣泄和人格整合,进而达到治疗性的效果。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绘画”即“治疗”。因此,HTP的施测过程可以使画者把内心冲突投射在画面上、表达情绪和欲望,也属于“绘画艺术治疗”的范畴。

2.分类

根据所要达到的目的,可分为五类。

(1)宣泄性绘画疗法:排遣郁积在内心的各种负面情绪,如愤怒、嫉妒、悲伤、焦虑等。常用方法是自由作画,投射出画者内心冲突,达到“以情相治”的目的。

(2)消遣性绘画疗法:转移被测者对躯体或心理不适的过度关注,减少因此产生的心身压力。常用方法是临摹静物,缓解紧张情绪。

(3)娱情性绘画疗法:激发内心各种积极情绪,如平和、宁静、喜悦、满足感和幽默等。常用方法是野外写生,表现自然美景,或在漫画创作中体验幽默和轻松。

(4)自我实现性绘画疗法:呈现内心某种意向和愿望,体验自我价值感,整合内心冲突。常用方法是画组图或创造性作品,由此显现出画者的追求、信念、理想与自我价值。

(5)益智性绘画疗法:目的在于开发智力,适用于学龄幼儿或儿童及弱智者。常用方法是速写,训练其在一定时间内简明扼要地刻画对象形体、动作和神态,恰当表达出物象的结构、动态和明暗关系等。 jFgkvJMtuqST5N9on5TuAfFlTqz/Pzze6qEERdRPGKoO4o2QTZlJVPXfwz3VAyw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