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邦建立大汉后,总结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刘邦认为直接导致秦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秦国没有分封同姓子弟,导致孤立无援,因此,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就实行了“郡国并行制”的政策,即有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又分封了一批同姓的诸侯王,比如齐王的刘肥等,希望通过血缘关系,以此来巩固统治,起初刚刚实行的时候,双方关系都很和睦,与中央的联系也十分紧密,但仅仅过了几十年之后,这一情况发生了转变,一些诸侯王在自己的地盘里,权力变得越来越大,不仅能够收税、还能养兵,还有自主任命官员的权力,和皇帝的权力不相上下,尤其是此前被分封为诸侯王的吴王刘濞,家族的地盘更是巨大,大约有三郡五十三城,还依靠产铜、产盐等,赚了很多钱,势力逐渐变得强大,随着自己的能力逐渐变强,再加上早期年间,刘濞的儿子和太子刘启因为争吵被杀害,此后,刘濞就借着权力不把中央放在眼里,甚至装病不上朝。
这时候,晁错看出了倪端,刘启继位之后,晁错便成了最得力的大臣,眼见诸侯王的权力越来越大,晁错认为,如果再不削弱这些诸侯王的势力,等到诸侯王的权力越来越大,造反是必然的,镇压也是不容易的,于是,在晁错当上了御史大夫之后,便给刘启递了一份《削藩策》,而这份《削藩策》的主要目的有两个,第一个是找一个适当的理由,将诸侯王的地盘收回来一部分,均由中央管理。第二个则是重点削弱最厉害的几个国家,比如吴、赵、楚,特别是吴国。因为刘濞的心机很重,心思也最为复杂,如果真的要造反,那也一定是威胁最大的,刘启听了晁错的话候便开始动手,先是借口赵王有罪,削弱了其河间郡,之后又以胶西王搞舞弊削弱了其六个县,到最后直接下令要削弱吴王刘濞的会稽郡和豫章郡。
而这时,吴王刘濞原本就对中央很不服气,转眼看自己的地盘要被削弱,随后便立马联合了楚、赵、胶西、胶东等六个诸侯国,打着“杀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叛变,认为姚错是奸臣,必须将其除掉,从而引发了“七国之乱”。随着叛军声势浩大,吴王刘濞还自称为“东帝”,带着二十几万的人马就往西打,眼看就要打到长安,刘启见此阵仗,顿时慌了神。这时,有个叫袁盎的大臣趁机鼓动刘启,声称只要杀了晁错,叛军可能就会因此而撤离,刘启相信了袁盎的话,于是就下令把晁错在长安东市腰斩了,就连晁错的家人也因此受到了牵连。本以为杀了晁错,叛军就会撤退,但没想到的是,晁错死后,吴王刘濞依旧不肯罢休,声称自己已经是“东帝”,而这场叛乱的真实目的也逐渐暴露,就是要彻底推翻中央统治,独自称霸。
此次削藩直接激化了中央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七国之乱的导火索,但叛乱的根源在于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的不可协调,即使没有晁错削藩,叛乱也在所难免。之后,刘启派周亚夫平反叛乱,三个月顺利平反之后,中央趁机收回了诸侯王的权力,诸侯国也没有办法再威胁到中央,这件事情也使得君王在处理事情上多了一些考量,地方势力如果太强,那么就会直接威胁到中央,做事也要多方面考虑、减少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