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高办学上承两江师范学堂(以下简称两江师范)
,提倡师范教育及道德教化的办学宗旨;南高的“精神领袖”柳诒徵,本执教于两江师范,由是柳氏也借史学研究,达到提倡道德教化的目的。师范学堂尚孔子的道德教化,对南高史学尚中国传统文化亦有一定影响。此外,南高史学工作者多为江浙人士,他们甚为欣赏江浙先贤顾炎武、顾祖禹及章学诚治史地学的成果,这三位著名学者的治学方法,也多少在南高史学者的治史特色中表现了出来。
柳诒徵及南高文史地部学生多前往江苏国学图书馆借阅藏书,此图书馆的藏书,也影响了他们的治史风尚。柳氏早已崇尚中国传统文化,正值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陈独秀、吴虞等人激烈反对传统文化的言论,在五四运动带动下,顾颉刚等人提倡疑古史学,由是激起柳诒徵与顾氏展开史学论争,又借着《中国文化史》以保存中国文化于不坠。在柳氏的教导下,一批南高史学部学生被培养出来,他们坚持借学术研究以保存中国文化的研究方向,并借学术研究发表反对激烈批判传统文化的言论。所以,要了解南高史学特色形成的原因,也要注意五四时期出现的反传统言论。
南高史地部的学生,尤多介绍中外史地学的知识,他们虽尚传统文化,但又不排除西学,这种融通中外知识的言论,早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国内外出现的中西文化调和论。而另一位南高“精神领袖”刘伯明,也主张治学应融通中外文化,所以探讨南高史学融通中外哲学、史学、地理学的治学特色如何形成,也应注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中西文化调和论。正如南高学生所言,“南高又有一最可自负之点,即留学生与国学大师的合作”
,终使“南高师生一方尊重本国文化,一方复努力认识西方文化”
。南高史学部学生在传统学术方面主要获益于柳氏,至于吸收西方知识方面,则得自讲授西方哲学史的刘伯明、讲授西洋史的徐则陵及讲授人文地理和地学通论科目的竺可桢。故此要进一步了解南高史学部学生获取融通中外史地及哲学文化知识的途径,便要注意这三位留美教员的教学情形和他们所发表的言论。
最重要的是,柳诒徵乃南高史学的开山人物,他的治史及行事方法,对南高史学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叙述南高史学出现的时代背景之前,应先介绍柳诒徵早年的学习情况及其生平学术。